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民俗

来源:新浪博客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5-30 浏览量:

汝州民俗
 
作者: chenxue1956

 

      汝州民间习俗内容丰富,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1989年至2000年,人们对传统生活、生产习俗既有继承,又有舍弃,也有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时俗走进人们的生活,形成具有较强时代感而又十分鲜活的风俗事象。

 

                                                                                                    第一节 耕作

 

     汝州民间历来认为“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种地生产讲究精耕细作。耕作按季节分为四种:春耕在“九九”开冻之后,届时先犁后耙,以待春播;夏耕主要是犁麦茬地,80年代后,农民多在麦收前六七天套播玉米,因而不再犁地;秋耕一般是犁后就耙,以免“跑墒”;冬耕是把红薯茬和棉花茬地深翻一遍敞垡不耙,让风吹雪冻,为来年春耕打下基础。

一、犁地 

在耕作中,除丘陵、山坡上的小片地块无法用犁而用镢头深翻(俗称“筑地”)外,绝大多数土地都用犁来耕地。旧时,农民所用犁具叫“笨犁”。50年代后,新出现的七寸步犁和八寸步犁替代了部分“笨犁”。后来,不少平地用“东方红”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犁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耕地机械大部被处理或流失,大多农户仍用牛犁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出现个体所有拖拉机,使用牛犁地者才日渐减少。2000年,除山区外,农村多为机耕。

                                                                                                              二、耙地 

为粉碎坷垃,使土碎地平,上虚下实,起到保墒作用,犁完地后紧接着就是耙地。耙地有“通耙”和“斜耙”(俗称“堂耙”)两种。前者是通块地顺着耙几个来回,后者则是耙地时从地头一边呈“之”字形折拐向对边,一耙挨一耙,依次耙完。斜耙后明暗坷垃均被粉碎,既保墒,又利于播种和田间管理。

                                                                                                               三、整地 

汝州民间在地块犁耙完之后,还要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培埂扒畦,以便浇灌;山区、丘陵区的坡地很少扒畦,冬春农闲时,要用石头垒砌堰头。

                                                                                                             四、播种 

1989年至2000年,汝州的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两熟。

小麦一般在寒露节前播种,如果遇到旱、涝,才不得不延迟播种。种麦多用耧(常用耩麦器具)耩。常见的是用牛拉耧(也有人拉耧的),耧把式在后面手扶耧柄掌耧(俗称“摇耧”),前面一人牵牲口(俗称“帮耧”)。耧把式根据每亩下种量,定好仓眼(耧斗下方种子流出的口)。开始耩时要紧摇三下,以免过稀,停耧时要慢摇四下,避免停耧时种粮集中落地,俗语称之为“紧三慢四”。每耩到地头,耧把式掂起耧,立即用赶牲口用的鞭杆塞住仓眼,检查下种多少,调整仓眼。这样一耧接一耧地耩,如地边有“斜子”(剩余的地不成矩形),就先靠边耩,再耩里边。最后耩横头(两头约一耙宽的地)。90年代后,一些地方改用播种机播种。至2000年,传统播种方式尚在大部地区使用。

玉米播种旧时是在小麦收完以后,有点播的,也有随犁下种的。70年代后,逐步推广玉米麦垄套种,多用点播方法播种。如果在割麦前点播,使用的是简易点播器(一根长约一米的空心木杆,一头安上呈箭头形、有脚蹬片的铁制物),一人就可以操作。点播时先把点播器踩入地里,再从挎在胸前的袋子里掏出两三粒种子放进空心杆子,种子便会下到地里,待点播器拔出,种子自然被土埋好。如果在麦割完后点播,多是两人操作,一人拿锄刨坑,一人把种子丢入坑内。刨坑者再刨第二个坑时,用第二个坑的土盖住第一个坑,并趁前进时顺势用脚把坑趟平轻轻踩实,如此循环往复进行。

红薯栽种,要事先育红薯苗。挑选大小适中的薯块作种子,摆入“红薯母儿”床内,上用马(驴)粪覆盖(80年代后多用塑料薄膜覆盖),经常洒水,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促其发芽。出芽后一至二个月(生四五片叶)后即可拔苗移栽。拔苗后要往“红薯母儿”床内洒一次水,使粪肥落实。拔出的苗要剪去须根和过长的根。栽种前先用锄刨坑(俗称“埯儿”)、浇水。水洇完后开始栽植:一手扶苗,一手用食指将根按入泥土里,依次围上湿土、干土,并用双手按牢。70年代前,红薯栽种面积较大,至2000年,汝州农村除山区外,已很少栽种红薯。

汝州民间流传“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枣芽发,种棉花”、“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等民谚,从中可知汝州在种植豆类、棉花、蔬菜等方面的习俗。

                                                                                                              五、田间管理 

汝州市农村素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对田间管理十分重视,如积肥、施肥、中耕、除草、抗旱、防涝、防治病虫害等。

农作物用肥分为农家肥、化肥两种。农家肥主要是人粪尿、各种牲畜圈肥、夏秋时节用秸秆和杂草沤成的绿肥等。50年代后,汝州农村开始施用化肥(俗称肥田粉)、牛骨粉等肥料。后来逐步发展到普遍使用多种化肥。80年代后,化肥用量剧增,成为主要肥料,甚至出现只上化肥,不上农家肥的现象。

施肥的主要措施是施底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兼用化肥。农家肥多在夏播、秋播前把粪运到地里,一堆一堆均匀堆放。犁地前用锨把粪撒开,犁时掩埋地内。用化肥作底肥时,多是撒入犁沟内掩埋。追肥时,大秋作物(如玉米)多采用穴点,也有用木耧耩肥料的。追肥必须在长苗期,中期以后枝秆长起来,再追肥反而无益。

中耕俗称锄地,是苗期管理的主要手段,农谚中有“秋收(全靠)一张锄”之说,指的是锄地能除草和松土保墒。人们尤其看重年前的小麦中耕松土,因它利于小麦“蹲根”和分蘖。开春后,阳气上升,麦苗返青,杂草也生根发芽,这时要结合追肥再次进行中耕除草。夏秋作物的中耕要进行二至三次。

汝州大部分地区旱灾较多,抗旱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70年代前,平原地区浇地方式,一是引水。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直接把河水或水库水(俗称“自来水”)引到地里灌溉。二是提水(俗称“撑水”)。在河沟边或井口搭一木架,架上横一木杠,木杠一头挂一个大石块,另一头挂一只桶或木斗,利用杠杆原理,把水提上来,倒入垄沟流向田间。三是攉水。在河沟岸边垒一道堰,两人一组,顺堰对面或立或坐,分别用手掌拉着盆状的“搳水斗”两边系着的绳子,把水斗放入水中盛满水后,两人同时拉紧绳子,用力把水斗拉上来,将水扣入垄沟,流向田间。有些山区、丘陵地区在大旱时,也有男女老少担水抬水抢救旱苗的。80年代后,水利条件不断改善,除用自流灌溉外,机泵抽水已经替代了“撑水”、“攉水”等落后方式。条件好的农村采用喷灌。

                                                                                            第三节  畜养

 

一、选购

在汝州,牛、马、驴、骡俗称牲口。70年代前,农家喂养牲口主要用于耕地、拉车等农活,或拉磨、拉碾,人们视为“半个家业”。在集市上购买牲口时,首先要看牙口。如买牛,以看下门牙为准。长一对牙的称“嫩口”或称“一对牙”,约一岁半左右,即可让其下田耕作;如长两对至三对牙时,已有4~6岁,称“圆口”,其精力逐日增强。因尚有一对牙未长齐,所以也称 “半截牙”;长满八个牙者称“满口”,是牲畜精力旺盛的标志。看过牙口后,看牲口的长势,如肥瘦、毛色等情况,腰壮、腿短的,俗称“抓地虎”,使用起来有火性和耐力;再拍打牲口,以其移动躲避的情况察其性情,还要牵上再“遛一遛”,并从牲口的走势察知牲口的健康状况。最后相中牲口后,由经纪[1]作中间人,进行交易。讨价还价时 , 经纪面 带 神 秘 , 笑 而 不 语 , 分 别 和 双 方以 “ 摸 码 子 ”[2],交 换意 见 。摸 码 子 时 , 有 买 卖 双 方 直 接 捏码 讨 价 还 价 者 , 也 有 经 纪 人 从 中 往 来 , 捏 码议 价 。 通过 捏 码 , 价 钱 谈 妥 后 , 方 公 开 价 格 ,交易成功 。

二、喂养

汝州民间喂养牲口多为圈(juàn)养,圈养的地方俗称牛屋、马棚、驴棚等,农村集体化时,生产队的牲口往往统一在一个院子里喂养,人们俗称“牛院”。圈内架有牲口槽,多为石制,也有木制的。其饲料各畜不同,牛、驴对草料的要求不高,麦糠、麦秸、青草、干草、红薯秧、花生秧等均可;而马、骡的饲料要精,多用谷草(俗称秆草),还要用铡刀铡成碎丁儿。喂养时要加“料”。牛料最好是棉籽饼(棉籽榨油后剩下的渣),在“料”缸里泡开后,拌在牛草里;喂驴、马、骡时把麦麸撒在草里,加水拌匀即可。农忙或用驴、马磨面时还要加喂一些粮食。

猪是汝州民间喂养的主要家畜之一。公猪俗称牙猪,阉后俗称肉猪。肉猪多为十个月到一年出栏(俗称出槽)。养猪一般采用圈养,其饲料多为人吃剩下的饭或菜叶、野草,也有不少农户用粗粮馇成猪食儿,再拌些糠、麸之类。80年代后,一些农户喂猪购买现成的猪饲料,或按一定配方自制猪饲料,并开始使用添加剂催猪快长。猪圈多与家庭粪坑相通,以便猪吃饱喝足后蹅粪沤肥。

养羊,汝州山区主要采取聚群放牧的方式,俗称放羊。春、夏、秋季,白天把羊赶到山上吃草,夜晚关进羊圈中。冬天放羊,草和树叶极少,多为家庭或圈养,喂些储备的红薯秧、豆秧、树叶之类的饲料。农村几乎家家都养鸡,公鸡半年后开始叫唤(打鸣),母鸡十个月左右开始下蛋。鸡食以昆虫、粮食、草粒为主。农户不习惯圈养,让鸡在户外自动觅食。80年代后,人们开始购买或自配鸡饲料养鸡,并出现规模不一的养鸡场。

三、用畜

在牲口的使用方面,牛主要用来耕地、拉车;马、骡多用来拉车,也有耕地用的;驴因个儿小,食量小,善走、性犟,多用来拉磨、拉碾、驮东西,也用来拉小型的车子,俗称毛驴车。80年代后,由于机动运输车辆逐渐普及,使用牲口者越来越少,只在山区、丘陵地区仍为农家所重视。

民间使用牲口有独特的口令。牛以“嗷!”令其用劲或加快速度;以“咧咧!”令其向里(向左)拐弯;以“哒哒!”令其向外(向右)拐弯;以“喔!”令其止步。骡马以“得!”“得哧!”“得呃!”令其前行;“吁!”喝其止步;“喔喔!”使其向里;“吁嘘!”命其向外拐行。驴以“哒!”喝其用劲或加快速度;以“吁!”令其止步。无论牛、马、驴、骡,均以“少!”令其后退。



[1] 经纪:牲畜交易中在买卖双方之间往来撮合,促成买卖,以收取“用钱(佣金)”的人。

[2]捏 码 子:也 称 “ 打 暗 语 ” , 两 人 伸 手 放 入 一 方 衣 襟 下 或 大 衣 袖 中 掐 摸 指 头 , 1 、 2 、3 、 4 、 5 用 所 伸 指 数 为 别 , 一 个 指 头 为 1 、 两 个 指 头 为 2…… 五 个 指 头 为 5 。6 ~ 10 以 指 形 辨 认 , 只有拇 指 和 食 指 相 捏 为 6 , 拇 指 、 食 指 和中 指 相 撮 为 7 , 拇指 、 食 指 张 开 伸 直 为 8 , 只有食 指 弯 曲 为 9 。 将 五 指 伸 开 翻 一 下 为 一 百 。 如 有 百和 千 、 万 之 大 数 则 直接说 出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汝州铁梨花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