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何都能从容撤退?

来源:新浪博客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10-14 浏览量: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何都能从容撤退?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不管是打了败仗还是因粮食供给不足而主动撤退,都能做到从容而还,这在战争史上恐怕都是比较少见的。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诸葛亮初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228年,魏太和二年),由于战役突然发起,魏国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多地叛变响应诸葛亮,魏国朝廷非常震惊。又因为马谡所守卫的街亭被魏军张郃部攻破,诸葛亮继续进攻失去了依托,不得已撤退。从《三国志》不同人员的传记当中可以看出,这次街亭失利,马谡是有很大责任的,有说“违背诸葛亮的调度,举动失宜”的,有说“舍水上山,举措烦扰”的,也有说是“依据南山,下不据城”的,等等。这就是说,马谡之败,是不在诸葛亮考虑范围的,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马谡应该能够守住街亭。就是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撤军,诸葛亮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容而退,还把西县千余家人口迁移到了汉中。在这儿,不是评论得失问题,而是说他在败军之后还能有时间迁移人口,可见当时是相当从容的。

第二次北伐是在第一次北伐当年的冬天,诸葛亮直接将陈仓城围了起来。魏明帝派遣大将军曹真出兵,让张郃先行。魏明帝问张郃:“等到将军赶到那儿,诸葛亮该不会已经得到陈仓了吧?”张郃回答说:“不等我到那儿,诸葛亮已经退走了。”张郃的依据是诸葛亮没有那么多的粮食,而事实上诸葛亮真的是因缺粮而撤。这次北伐原本没有什么可说的,诸葛亮来了,没有迅速攻下郝昭守城的陈仓,粮食不够撤退了,但城里另一位将军王双不服气,非要追出来不可,结果被诸葛亮斩了。也就是说,诸葛亮肯定是有准备的,否则,粮食都没有了的撤军,哪里还有心思打击追兵?

第三次北伐魏雍州刺史郭淮撤退,诸葛亮有点儿见好就收,因而也就没什么可说的。倒是建兴九年(231年)的第四次北伐,尽管诸葛亮用了木牛运输,但还是因为粮尽而退。这次战事,魏国的主帅换成了司马懿,不用说,这是诸葛亮最强的对手。这次战事,军事上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粮食问题却仍然是重点,如诸葛亮上邽割麦,李严运粮不及时被免职等等。尤其是上邽割麦,诸葛亮能在大战间隙抓紧收粮,可见粮食问题对于蜀汉军的迫切程度。诸葛亮知道自己的状况,司马懿也知道,否则诸葛亮为什么会在连胜之后撤军?正因为如此,司马懿不顾张郃的一再提醒,坚持让张郃追击,结果这个“识变数”、“料战势地形”,令诸葛亮“惮之”的魏国大将就这样被诸葛亮撤退中的伏兵射伤后去世了。张郃可不是一般的大将,刘备都对他非常忌惮,当年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曾说,没有杀了张郃,斩了一个夏侯渊有什么用?这样一个大将能在撤军中将其斩杀,有谁能把撤军撤的这般气势?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在魏国境内去世,诸葛亮生前作了周密安排。率领大营的杨仪在需要应付魏延叛乱的情况下还能从魏国境内撤回,足可看出这个安排的周全。

那么,诸葛亮撤兵,为什么每次都能从容撤退呢?这恐怕主要就是诸葛亮谨慎的军事思想和出色的军事能力。首先,蜀汉国地域小人口少,又是出境作战,稍有闪失就将动摇国家根基,是真正的伤不起。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立国要大胆用兵,真要打仗了却必须选择谨慎,也就是考虑好了回得来后再打出去。魏延有个“子午谷奇谋”,诸葛亮认为不如“平取陇右”,一直没有采纳。有观点认为,魏延所要兵力不多,不就是一万人嘛!其实这是没有从蜀汉国的现状去考虑问题,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国家,能不拿一万打仗的兵不当回事?魏延也认为诸葛亮这是胆怯,却不知是诸葛亮不敢去赌。诸葛亮要“平取陇右”,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个“平”字,其实这才是关键。其次就是才能问题,有了好的想法还需正确实施才行,斩王双、伤张郃就是这种才能的体现。打仗是双方的事情,撤退不是班师,自己的士兵不一定能理解统帅的撤退命令是咋回事,对敌方也不一定都认识到这是有序撤退,所以,长士气的人家,不明所以的是自己人,能把这样的仗打好,这才叫本事。我们现在的人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键盘一敲,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足,真要给你个百人千人的试试,别说是军队,就是民间团体,看看自己能不能带好?军队的特殊性还在于,你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得比敌人更好。

既然战争是双方的事情,那另一点也必须要说,这一时期魏国也不想在此地大规模用兵。初次北伐前,双方在这儿都无动静,诸葛亮大军来到陇上,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他的指导思想也是赶走蜀汉国人为止。当马谡丢失街亭,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持”,张郃“不往逼也”,王平这才“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然后带着人马回来。请注意这个“徐徐”,是因为张郃“不逼”。还有赵云,他虽然不至于大败,但曹真同样没有追击。当然,这儿只是说总体形势是魏国在这个方面无意大规模用兵,具体情况还是有变化的,比如说曹真就曾经有过伐蜀的举动,时间是在太和四年(230年,蜀汉建兴八年)。说魏国总体上没有大规模用兵的战略意图,并不是说诸葛亮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样前线的将军们也不干哪。王双、司马懿正是因为不甘心,这才有了追击丧失将军的事件发生。只是说,魏国的这种战略指导思想,让他们只做了有限的追击,并没有出现连续持久的战事。尽管魏国人没有将战事扩大的思想,也并不影响诸葛亮攻有方、退有序的优秀军事表现。

可以说诸葛亮的最大特点就是谨慎,每次撤军不管是主动时还是失利后都是能从容而退,除非敌人不追,追则必有损失。尽管人们把姜维和他连在一起,弄了一个“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实则姜维还真就是难比诸葛亮。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