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这代年轻人变得孤独,是从不看电视开始的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11-01 浏览量:

这代年轻人变得孤独,是从不看电视开始的

 
 
我有2537个微信好友,每天我的手机都能从社交软件里收到上百条新消息。

他们找作者、找乐手、找租客,忙碌又热闹,可好像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来找“我”的。

发达的科技让我们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关系,但这些关系却并不能证明我不孤独。

·《大象席地而坐》

对于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如何排解孤独,是一个大命题。

我们去买Switch,买PS4,去泡吧,充值游戏,养个宠物,有时在朋友圈的嘴臭和emo,也只为了引起一些注意和关心。

有的年轻人为了缓解孤独,甚至想要拥抱万恶的996。

很多时候,我不免怀念以前。

以前有个电视就够了,大家坐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孤独就消失于无形。

·《请回答1998》

现在,很多年轻人依旧保留着这个习惯,他们觉得打开电视就可以阻断孤独。

这代年轻人变得孤独,会不会是从不看电视开始的?

对看电视有特殊情结的年轻人,往往在拥有一台电视这件事上颇有执念。

合租房可以没有独卫和衣柜,但有台电视是他们最后的坚持。

·有电视是“念念不忘的不甘心”

就算环境局促、电视老旧,也觉得能看电视“真是一个非常奢侈的生活”。

即使暂时买不起,他们也会在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上,幻想未来买超大的客厅,放超大的电视。

有一些家装媒体说,年轻人最喜欢的客厅是不要电视。

结果评论区的年轻人直截了当地批评他:“你可能不太了解年轻人。”

电视,一种并不稀奇的声画播放设备,却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心情坐标。

按理说,我们一只脚已经迈进了赛博前夜,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智能播放设备。

每个人最多只有两只眼睛,但现在大家往往都拥有两块以上的屏幕。

电视又有什么特殊的呢?

在很多年轻人的认知里,有电视=有家的味道。

没有电视,就不像一个家。

这一代年轻人创造了人口流动的奇迹,但他们内心里依旧充满了对家的依恋和希冀。

他们在充斥着霓虹、车辆和资金流的钢铁都市里显得格外渺小,很多事物身不由己,于是都只能叹气、放弃。

这个时代太过痴迷于碎片化、模块化、便携化,殊不知,那些不易揣进口袋的、已经融进我们习惯的东西,才是生活的锚。

电视成了复刻家庭氛围的支点,他们渴求用一台电视撬动内心所有的柔软。

·“有电视就有家内味儿了”

在年轻人emo的重灾区网抑云,一众网友会在天气预报主题曲《渔舟唱晚》下怀念童年时与家人看电视的场景。

大屁股电视、电视上的白纱,他们用体验派的方式为自己排遣成年后的内心孤独。

仿佛那不是一台电视机,而是一台时光机。

只要一打开,你就能退去皱纹和胡须,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父母叫你赶快吃饭,童年的梦晴转多云。

就像年轻人电视执念的尽头,往往站着的是不能常伴身边的父母亲朋。

他们背后,是遥远的家和泛黄的故土。

在北京,我租住过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一定要有电视。

那仿佛是个情绪罐头,每次打开释放的信号,都让我像在父母身边一样安心。

出租房客厅的电视,还改善了我与合租室友的关系。

中秋节,他强烈要求我跟他一起看电视,并放了一部老电视剧——《渴望》。看着如此粗糙的画质出现在液晶屏幕上,我有些困惑。

他说电视上放《渴望》那个年代,他已经记事,那时候爷爷奶奶还在,爸爸妈妈还很少吵架。

这是他缅怀过去的方式。

我恍然大悟,电视里存着两代人的共同记忆,连接着那些鎏金岁月里温暖而闪闪发光的东西。

小时候,我们边看电视边吃饭,妈妈总是把电视关掉并责备道:“说了多少回,吃饭的时候别看电视。”

·《老电视的新规矩》

小时候,只要我们写作业,父亲看球赛时总是开得很小声,我们忍不住偷瞄又担心被发现。

·《老电视的新规矩》

现在,我们长大了,没有人在身边盯着我们是否在吃饭时看电视了,可是妈妈仍然会担心我们是否按时吃饭,工作开不开心。

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熬夜看欧洲杯了,却开始担心爸爸的身体还能不能熬夜追球赛。

·《老电视的新规矩》

我们也许会心血来潮,掏出手机给爸妈发个视频,可接通的一瞬间,很多话又咽回肚子里了。

你不想让他们看到冷掉的泡面,他们也不想让你注意到他们日渐老花的双眼。

“长大后,乡愁是一块小小的屏幕,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

小时候,我们不懂爸妈定下那么多“规矩”的背后,都是深沉的爱意。现在我们长大了,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开始迫切希望通过新的科技来改变沟通方式,弥补我们缺失的陪伴与关心。

科技已经能把人送上太空,可似乎仍然无法打破物理距离对情感的限制。

其实,父母的诉求可能跟二十年前一样简单,他们就是想像曾经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一样,随意地聊着天,关切着彼此的生活。

在上面那部叫《老电视的新规矩》的短片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他们与父母相互联络的方式并不是“打个视频”,而是“打个电视”。

他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卧室的床上,像平时看电视一样拿着遥控器轻轻一点,便连通了两个相距千里的房间。

不用再一边举着手机一边寻找信号光线,不用再晃着镜头原地转圈才能看到彼此的房间。

就像与父母面对面,我们可以好好吃饭给妈妈看,也可以安静陪爸爸待上一会儿。

就算是依旧各忙各的,偶尔看向电视,就像我们仍时刻陪伴在彼此身边。

视频最后,我发现“打个电视”是由“华为智慧屏”基于“畅连通话”功能所提出的全新沟通概念。

看到“华为智慧屏”,倒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果然最了解、最关切中国人的,还是中国人。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说:“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人们无不希望能够将这第一重的社会生活建设得幸福美满。”

当全世界都在谈论社交的时候,中国人最在意的是如何在社交概念里巩固家庭与亲情。

从“打个电话”到“打个视频”,再到华为智慧屏的“打个电视”,看似是社交形式的小小转变,背后却是技术变革下个体感情传递方式的重大革新。

父母其实一直都是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部分享受者,能让他们真正接受并且受益的科技产物少之又少,这一切离他们所熟悉的世界越来越远。

·图源:新时报记者郭尧 摄

“华为智慧屏”的“打个电视”,让我真正看到了一些科技的温度。

毕竟父母需要的东西绝对不是一堆不明觉厉的参数,他们需要的是方便、舒适、亲切和人性。

现在很多智能设备都向着复杂化内卷,甚至有些电视的开机都超过了上一代人的学习成本。

“华为智慧屏”的一些设计就显得格外贴心。

它不但支持智慧屏与智慧屏呼叫,还支持智慧屏呼叫手机、平板、儿童手表、音箱等多种设备,不论在家还是出门,都能一键“三世同堂”。

它可以自动调节带宽,若家里网络不好,AI会自动识别降频保证通话流畅。

“华为智慧屏”还支持语音交互,想拨给谁爸妈不用再急忙翻找老花镜,喊一声就好了。

它的AI慧眼还支持家庭相机功能,高清拍摄、录制一键分享到手机,让全家人在电视前开怀留影。

·《我爱我家》剧照

小时候,我们也许无法掌控家里的遥控器大权。

长大了,我们可以决定的事情看似越来越多。

时间在流逝,全人类都在奔向衰老与死亡,包括你和所有你在乎的人。

生活允许我们做决定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

·央视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

这一次,这个决定或许变得不再那么困难。

“打个电视”,随时随地连通你与父母的生活,想念不再被距离拉远,忙碌不再是陪伴的敌人。

让我们与亲人、朋友,心上的住客们,多在岁月的镜头里停留一会儿。

设计/视觉 Elaine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