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5-30 浏览量: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作者:汝州隐士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马永杰十几岁时的照片(左一是马永杰)

2018年1月16日,新一年的初雪尚未化去,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汝瓷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组一行5名师生在副教授赵亚峰带领下,敲开了汝州市南门里街28号的大门,这里是国家级优秀工艺美术技术人员马永杰的家。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亚峰对马永杰进行口述访谈

汝瓷,国之瑰宝,河南名片,汝州骄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代又一代汝瓷人的努力,恢复研制了失传800多年的汝瓷烧造技艺,让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得以承续并焕发新的风姿。而时过境迁,早期参与这项工作的主要人员大多进入耄耋,有的已经作古,平顶山学院新传院以“钩沉历史,挽救传统”为根本目的,对这段历史进行口述拾记和归档,具有重要的抢救意义、史学价值。而对马永杰的口述访谈是他们30人计划中的第一位。

 

▲“汝瓷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组成员做记录

  马永杰,生于1941年,汝州镇东街人,历任原临汝县汝瓷厂画工、技术员,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技术厂长,汝州市万兴企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季刊编委,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1988年,马永杰在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代表大会上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工艺美术技术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从小酷爱美术,马永杰与汝瓷的结缘仿佛是他命中注定的:“我是1957年考进郑州艺术学院,主修油画,1961年即将毕业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全体放假了,我回到临汝县,开始在县里的展览上做临时画工,展览结束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其实)当时县里需要画工,铁路上也需要画工,但因为我家庭出身不好,都没有去成,后来汝瓷厂也要画工,我听着汝瓷厂觉得工作不错,就去了。”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摄于1989年12月25日 河南省党政领导接见第三届艺代会代表合影留念(第一排左三是郭遂 左四是马永杰)

临汝县汝瓷厂离县城30里地,但是马永杰很果断地收拾好行囊出发了。在汝瓷厂,他结识了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一起研究汝瓷的的工作伙伴——郭遂和张全。郭遂是汝瓷恢复试验小组负责人,张全时任汝瓷厂党委书记。“我和张全一前一后到汝瓷厂,到了汝瓷厂后郭遂见到我,对我非常热情,我们几个同吃同住。恢复汝瓷工作是周总理交给河南的任务,河南省委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的临汝县汝瓷厂,郭遂和我谈到这个任务,我很感兴趣,随后我就加入到由郭遂、我、杨桂荣、孟祥泰、裴庭甫组成的汝瓷试验小组,开始参与恢复汝瓷豆绿釉的工作。”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拍于临汝县汝瓷厂大门口(照片中后排右二是马永杰)

当时汝瓷厂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小学三年级,突然来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引起了同事们的关注:“汝瓷厂的工人成分比较复杂,有农民,有(改造过的)土匪。当时厂里只有两个女工,其中一位,嘴很大,脸黢黑,眼也大,不像个女同志。有一次我蹲在外面吃饭,她突然跑过来端着碗蹲在我对面,就大概一米远,当时给我吓一大跳,我想着是找我啥事嘞!呵呵呵。”

  马永杰回忆:“当时厂内环境十分艰苦,没有一间厂房,都是瓦房和草房,也没有任何机器设备,工人们都是手工劳作。”当时大家都吃住在厂里,许多同伴在冬天还铺着凉席,只靠一床被子取暖,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马永杰和试验小组的同事们一起翻山越岭找矿石、寻瓷片,回到车间配釉方、改炉窑,凭着对祖国文化传统艺术的热爱坚持走了下去。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2013年10月16号 河南大学艺术系老同学聚会(图右三为马永杰)

  “汝瓷厂的工人都没有见过汝瓷真品,都不知道真正的汝瓷是什么样。我在脑海中想象过很多汝瓷器型,并画下来保存,但更多的是借鉴书中、古窑址中古汝瓷的造型,以及神垕镇中钧瓷的造型,后来设计的器型高达几百种,以碗、盘、瓶、炉、樽为主,最终烧成的器型以瓶为主。”马永杰除了研究汝瓷造型,还花了大量时间查阅书籍学习、研究汝瓷的釉料工艺和烧成工艺。“釉料主要来自汝州本地,我和郭遂跑过很多古窑址、研究古瓷片,然后选取釉料,制作配方。釉料主要以长石、石英、马牙石等矿物原料为主,选料后,把原料称重、洗净、砸碎或碾碎,放入大缸内把杂质过滤掉,晒干。因为郭遂没有文化,釉料配方完全凭经验这一瓢那一勺,我就帮助他准确计量和标准化,并把每次釉料比例进行精确的记录,后来这些记录成为汝瓷恢复的重要资料。”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汝瓷复生奠基者合影(从左往右:郭连成、杨桂荣、张全、马永杰、郭留江)

  汝瓷豆绿釉的恢复从成型工艺、釉料工艺到烧成工艺,都是在无数次的试验和烧造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马永杰强调:“在成型工艺、釉料工艺和烧造过程中,烧成最重要。当时前几道工艺都比较成熟了,但烧成出窑的产品总是不如意。”

  就在实验组成员们一筹莫展之时,一次意外事故让马永杰有了重大发现:“有一次窑炉工把炉子烧坏了,损失可大了。以前在直焰窑里试验烧出来的瓷器颜色非常鲜艳、亮丽、不耐看,但是这次烧制出的釉色并不像往常那么亮丽,有蓝的,有绿的,有黑的,有白的,各种颜色都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背上这次烧造的一摞瓷碗前往河南省轻工业厅,研究人员鉴定这摞瓷碗就是由还原火烧制的,原来是窑工晚上值班忘记加煤了,火快灭的时候才“咕咚咕咚” 往里面加煤,结果在窑内形成还原火现象。这也是汝瓷豆绿釉研制阶段迈出的重要一步。”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1972年广州秋季交易会留影(右为张全、前为马永杰)

  马永杰在汝瓷厂研究汝瓷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不无心酸地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贬出汝瓷厂,汝瓷厂大量瓷器都被砸碎,汝瓷豆绿釉的研制工作也一度停顿。三年后,我又被请回汝瓷厂。回来后,我按照原来笔记本中记录的配方、烧制方法继续进行试验。”

  “1971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那一年研制汝瓷豆绿釉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新(性)时也研制出了天蓝釉、天青釉和月白釉等产品。这时豆绿釉虽在试验阶段,但是工艺已经基本稳定,烧成率达到10%以上,产量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设计成型、釉料工艺和烧成工艺已经比较成熟。河南省厅(轻工业厅)开了鉴定会确定这时的汝瓷豆绿釉已经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可以出口!”马永杰回忆这段历史时脸上泛起了笑容。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马永杰汝瓷配方笔记

  让马永杰更加欣慰的是他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汝瓷产品的交易盛况:“我和张全在1971年秋季因外贸要求被通知一起参加广交会,我们两个带着200多件汝瓷豆绿釉、月白釉、天蓝釉产品坐上火车前往广州。这200多件汝瓷产品第一次在广交会上亮相后被日本、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抢购一空,大批外商前来观看汝瓷产品,并有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汝瓷产品在广交会上的交易盛况。”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广交会汝瓷宣传册封面

  让马永杰更加欣慰的是他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汝瓷产品的交易盛况:“我和张全在1971年秋季因外贸要求被通知一起参加广交会,我们两个带着200多件汝瓷豆绿釉、月白釉、天蓝釉产品坐上火车前往广州。这200多件汝瓷产品第一次在广交会上亮相后被日本、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抢购一空,大批外商前来观看汝瓷产品,并有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汝瓷产品在广交会上的交易盛况。”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广交会宣传册中的汝瓷照片

  被问及汝瓷在广交会上为何如此受欢迎时,马永杰表示:“汝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瓷之一,在东南亚地区非常受欢迎。当时,河南省外贸也为汝瓷产品印了宣传册,宣传册上的汝瓷产品精美,器型漂亮,很受外商欢迎,汝瓷产品在广交会一亮相,外宾都以为这是真的(古)汝瓷。”此后临汝县汝瓷厂连续三年参加广交会,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汝瓷名扬海外。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永杰:口述汝瓷历史

 

▲马永杰绘制的汝瓷烧制过程图

  汝瓷烧制工艺失传800多年,马永杰几十年如一日,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恢复和传承汝瓷技艺,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汝瓷的工作中。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马永杰仍然笔耕不辍,一部皇皇巨著《汝瓷史》正在修订之中,说到恢复汝瓷的功劳,他说第一人应该是昔日的战友而今已经作古的郭遂。(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闫清博 文/图/视频 指导老师:赵亚峰 吕静 万鹏)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