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谁是东风第一枝?

来源:新浪博客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2-03-07 浏览量:

谁是东风第一枝
王兆贵
  古往今来,描述春天的诗文太多太多,而且在不同地域不同作者的笔下,春天的画面不尽相同。在我国北方以及中原地区,由于光照和气温的原因,春天不像南方来得那样早,所以就有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到了南方,就不能以“只此青绿”来描述了。南国已是满眼青葱,北国尚在冰雪覆盖中。绿茵对于南方来说,一年四季都寻常得见。
  我们的古人辨识春天的方式主要是看刮什么风。南风熏是夏天,北风紧是冬天,西风烈是秋天,东风劲就是春天了。在气象学中,这叫季候风,在民谚中叫作花信风。那么,报告春消息的花就是报春花,于是就有了“东风第一枝”的说法。
  那么,“东风第一枝”指的是哪种花呢?有说是梅花,也有说是杏花的。说梅花当然有道理,“冲寒先喜笑东风”,指的就是梅花。可是,梅花耐寒,介于冬春两季绽放,与其说是春花,不如说是冬花。从植物学分野上看,梅花与腊梅不是一个物种,花期相距两三个月,容易混淆,梅尧臣初见杏花时,就吟哦“浅红欺醉粉,肯信有将梅”。况且,梅花还有个美誉叫“不争春”。倘若梅花 “让贤”,“东风第一枝”就非杏花莫属了,最有诗意的说法叫“杏花春雨江南”。其实,“杏花春雨”的景致到处都有,又何止是江南呢?
  在古典诗歌中,描写杏花的名句很多,各有各的意境。例如,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蕴含自然规律:春光是不受拘束的,即便你把门关得再严,它照样会泄露出来。此前,陆游曾有一首《马上作》写道: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也许是因为对比不够鲜明,名气稍逊叶绍翁。
  有意思的是,叶绍翁的这首诗虽然隐喻哲理,但却绝无暧昧情愫。不知从何时起,“红杏出墙”成了女子出轨的代名词,以至于连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名也因袭此例。如,根据佐拉小说《苔丽丝·拉甘》改编的电影,译名也叫《红杏出墙》。
  “红杏出墙”所借代的寓意,据说最早出自话本小说《西山一窟鬼》,其中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的唱词。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寓意就愈加明朗了,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开放,“红杏出墙”已泛化为戏谑的流行语,用来记述风流韵事,影射闺阁绯闻。叶绍翁他老人家如果泉下有知,不知该哭呢还是该笑,或许是哭笑不得。
  范成大的“浩荡风光无畔岸,如何锁得杏春园”,过于理性,不如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趣味浓。记得老家南园,有一大一小两棵杏树,每当杏花开放,引得蝶恋蜂狂,它们不约而同地聚拢而来,上下翻飞,就像有人在抖空竹似的,嗡嗡嘤嘤,令人昏昏欲睡。宋祁用一个接地气的“闹”字,把怒放的杏花写活了。正如王国维所云,“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不仅展现了杏花的缤纷与红火,而且将大好春光泄露无遗。自此,“闹春”一词遂成经典,宋祁也被誉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遣词明白如话,绘景清新如洗,节奏和韵律就像如歌的行板那样流畅。小楼、春雨、深巷、杏花,不过是些寻常景致,落入他的笔端,再挥洒到纸上,便有了一种淡雅清爽的意蕴,把江南之春的风韵点染得如同一幅水粉画。
  在我国古代,杏花素有“艳客”之称,插杏花是比较风行的雅事,王磐的散曲中就有“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的描述。陈继儒则认为,不同的瓶花可以烘托不同的氛围,插瓶杏花置于梳妆镜旁,能给闺房带来春的气息。
  杏花不仅用来插瓶欣赏,还可以赠人以示美意,所谓“聊赠一枝春”;可以簪戴作为美饰,所谓“插向鬓云斜吐”。古时簪花之风不限于女子。在唐代,同榜及第的进士们,要到杏园集会探花筵,参加皇帝赐酒的琼林宴,并以争戴杏花为荣耀,所以郑谷《曲江红杏》诗云:“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既然杏花可插瓶、可赠人、可簪戴,自然是大受欢迎。那些皇家后宫里的嫔妃们,抑或是豪宅大院里的闺秀们,寻常难入坊间市井,只好使唤下人出门买花,即便是门庭不阔的小家碧玉,对鲜花也有需求。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的正是这样的风习。宋代以降,花卉市场更趋繁荣,有固定的花市,也有挑担挎篮的卖花人,李清照正是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至于说这枝“春欲放”是梅花还是杏花,就有待您来研判了。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