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三不朽”之立言

来源:汝州文化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3-12-31 浏览量:

“三不朽”之立言

 李正权 

   说明:要真正把“言”“立”起来,难!所“立”之“言”要“不朽”,更难!还是让别人去“立”吧,我等只能说点这样“打瘪撒气”的悄悄话了,呜呼!

   人生识字忧患始。读过几天书,写过一些字的人,或许可以称为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特别是从事过与文科相关工作的知识分子(或许可以称为文人),可能都有一个心结,总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什么东西。中国古代有所谓的“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文人无行,立德就不说了。在中国,立功往往与当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也不好说。而且人到古稀,要立德要立功也不可能了,于是就只有立言。

   在现代社会,要立言,往往只能通过著书立说(艺术品可以称为广义的书)来实现。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大多数都有点文化,能写点文章的人多,文章集在一起就成了书,因此出过书的人不少。作家就是写书的,于是作家也不少。有道是,一片树叶落下来,就要打到三个作家的脑壳。如今只要有钱,出书也容易,作家就更泛滥了。他人为了尊重,在介绍某个作家时,往往就要在那“作家”头衔的前面加上一个“著名”作为修饰词,往往让人暗笑。

  不过,出了书并不等于立了“言”。所谓立言,出书仅仅只是形式,还要有内容,也就是要有自己的“说”。没有自己的“说”,也可能热闹一番,网红一阵,得意一时,终将被历史淘汰,甚至被他人戳穿。要真正在历史上留名,那就难了。所有的文人,不管是搞艺术的还是当作家的,不管是搞科学研究的还是从事技术理论研究的,谁不想在历史上留个名?谁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说是通过自己努力的成果)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地影响一下他人,影响一点历史,包括某个领域的历史?可以说,文人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名”字。

   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有人求“名”是为了“利”,且不论。也有人求“名”不是或不单单是为了“利”。为了“名”,可以含辛茹苦,可以穷困潦倒,可以倾其所有,可以由富到贫,甚至可以舍生忘死,可以奉献生命(包括奉献整个家族的生命)。海瑞备好棺材拼命进谏就是例证。海瑞很幸运,“名”获得了,命也保住了。但他做了一个坏榜样,后来那些痴心人,不仅“名”没有获得,命也没有保住,甚至还搭上了九族那数十成百个脑袋!当然,这样的例证,其主人不是为了立言,是为了立德,但因要立言丢掉性命的也多。且不说布鲁诺那样的伟人,因言获罪获死的人在中外历史上也多如繁星啊。

   其实,文人立言遇到的最大障碍,并不来到外部,黑暗时代的压迫反而可能激起立言的契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那一大段话,对中国文人的激励至今依然。“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文人要立言,那“言”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而且必须超越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水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时代、经历、学识、勤奋等等都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天赋。天赋达不到,即使你再努力,往往也是白搭。即使你著作等身,你的“言”也并不一定就能真正“立”起来,那著作或许就是文字垃圾。事实上,如今的文字垃圾还少吗?

   要立言,还需要另一个不可或缺又是可遇不可求的要素——机遇。如今的文人这样多,大家都在寻找立言的机遇,例如在哪里(什么领域或什么方向)去“言”,立什么样的“言”,“言”什么,怎么“言”,等等,等等。很多时候,你开始“言”了,才发现别人已经“言”过了。更多时候,你的“言”虽然“言”出了一点特色,“言”得也有滋有味,“言”得也还有一些价值,完全可以“立”,但却不被他人(特别是权威们)看好。即使文章发了出来,甚至书也出了,却并无多大反响,有时连“水泡泡”也没有冒一个,依然难以“立”起来,甚至就是“立”不起来。你除了牢骚满腹,除了自悲自叹,你也没有办法搬石头打天。历史上(更不用说现而今)这样的“言”多的是。妄想“藏之深山”,等后人来挖掘,来发现,那种可能性不足万分之一,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我已经走到临死的年龄段了。回顾此生,虽然写过(发表过)上千万的文字,但真正可以靠近“立言”边缘的,几乎还没有。唉,想想立言这么难,我一个妈老汉连一加一等于二都没有教过我的人,我一个只读过初中的家伙,也只有无可奈何了。哀哉!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