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彭忠彦简介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6-23 浏览量:

  彭忠彦简介
     
      乳名石头,曾用名彭中彦、彭忠彦,笔名韵石、石彦。1961年4月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供职于汝州市政协。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曲行天下》;中短篇小说集《黄金女》、《天爱》、《窑祭》、《靑精灵》;散文集《古韵汝州》、《乡情似火》;长篇纪实文学《爱心圣火》、《坚韧的守望》、《历史的跨越》、《渠殿英和他的家人们》;人物传记《国医外科大师宋金庚传》、《街长梁贵生传》;报告文学集《神剑雄魂》,诗评《乾隆御题汝瓷诗赏析》等13部,主编有文化专著《名人咏汝州》《河南曲剧溯源》《河南曲剧渊薮》、《神韵后土寄料镇》《在庙之下》《陵头神韵》等10部,在《报告文学》《莽原》《滇池》《牡丹》、《大观• 东京文学》、《散文选刊•下半月》《洛神》《牡丹》《佛山文艺》《三月》《河南日报》《大河报》《平顶山日报》、《洛阳晚报》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和散文数十篇。散文《瓷乡听瓷》获全国第二届“古风杯”散文大赛二等奖,并被《散文选刊》转载,《汝水说曲》获2013年度河南省报纸副刊作品三等奖。小说《大堰》《祖传秘方》获《河南日报》1986、1987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报告文学《红旗飘过花千树》获《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

代表作——


《曲行天下》,国风流长

                                        一一读彭忠彦大作感言
       
       敝乡汝州,就是《诗经》中流出《汝坟三章》的地方;曾经以汝瓷、汝帖、汝石闻名于世。但说到河南曲剧,鲜有人知她的渊源。《曲行天下》不仅以宏大佳构,叙述了1926到1949河南曲剧,从汝州哼唱小曲到洛阳曲子、河南曲剧的嬗变传奇;更以全景鸟瞰式的视角,展现了汝州、洛阳、南阳,乃至豫西地区农民揭竿,军阀割据,国共抗日、时局板荡的风云画卷……本书近似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浑然厚重,亦颇具电影《温故1942》饥馑悲惨。当然,更多讴歌了中原人民生生不息、苦中作乐、诙谐达观、明快鲜艳的生命活力。如论不足:民国清官毛汝采县长描述太少,煞尾也急了些,故事至少可以延伸到1958年朱万明(朱明乐原型)去世。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曲剧的发展再次证明了艺术来源于民间生活,艺术的生命力更在于人间烟火。从十五国风到唐诗宋词元曲,凡生命之树玉立,其艺术根须莫不深入时代沃土并兼收并蓄。反观当代戏曲式微,“文章合时而著”,不妨照此理解。
       感谢作者提供了亲切而生动的家乡史诗,使我仿佛穿越百年烟云,书中杨家“四知堂”药酒铺,就在我家错对门;半扎街,曲府卷烟厂、巣丝厂、水磨坊也似乎有我母亲外婆家的影子,前几年我曾凭吊过那个水磨坊……
而今曲剧不但成为我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汝州曲剧《大起板》更成为许多大型音乐表演团体的保留曲目。
      日月如磨,磨出百年繁星。谢谢,忠彦文友,慰我乡愁。
                                                                                                         段文浩             
                                                                           2015.1.12二稿,于京华云岫居

 

瓷乡品瓷


      也许是生于瓷乡长于瓷乡的缘故,也许是对汝窑青瓷的情有独钟,很久以来,我们汝州人把看瓷说成品瓷,就像茶乡人把喝茶说成品茶一样。善品茶者通其茶道,善品瓷者必具慧眼。慧眼识美方能发现汝瓷之美——含蓄的美,平淡的美,和谐的美,素雅的美,清纯的美,宁静的美,古典的美,柔婉的美,浑厚的美,明润的美,空灵的美,大气的美——大美无言的美!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作家李早已品悟到汝瓷的绝世之美。我们不妨先品嚼她造型和釉色的美:造型古朴大方,端庄凝练,形神兼备,清雅肃静;釉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清澈温润,和谐完美。细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温润古朴,清新爽目;抚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再品味她的胎质和工艺之美:土质细润,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汝官窑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支钉痕,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飘逸的青精灵,凝固的美之韵。汝瓷之美感首先体现在工艺形式上:和谐、单纯、平淡。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之美。当我们把汝瓷置于文化的背景下审视品悟时,其蕴含在汝瓷中的意味之美是多么的博大和精深。汝瓷的平淡、素洁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而她的典雅方正,亦象征了儒家文静雅洁、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汝瓷本出“寒门”,有幸被皇帝看中,并能登入宫廷的大雅之堂,赢得社会的广泛推崇,那应该是因为她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趣味——平和、含蓄而雅致。
  
       瓷乡品瓷应体验窑变之美。站在瓷乡这块充满创造的土地上,看汝窑在燃烧,听火焰在歌唱,在千变万化的窑变中诞生了这青瓷的艺术精灵。是的,汝瓷经历着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同时,它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它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停火降温中,它还随着温度的降低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只有准确地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我常想: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融进了瓷器之中。
      瓷乡品瓷——感悟汝瓷的魂灵之美。她历经千锤百炼的陶冶,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烈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炼狱,并得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才得到了宠辱不惊、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馆中的奇珍!
      善品汝瓷者品其境界。我们品读汝瓷——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友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它打碎,要经常拭去它身上的尘埃。唯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
       朋友,来瓷乡品瓷吧,你一定会听到她——青精灵艺术的歌唱



瓷乡听瓷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溅出的脆响;俨然窑神女纤手扣击玉磬发出的遗音;好似岁月的风铃摇出的颤音;恰似虔诚的信徒敲击钵鱼奏出的音韵;更似清澈的山泉滴落玉石的声音。那一刻,在汝瓷的故乡——汝州的汝窑旁,我屏气静听着釉料开片的声音。那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绝妙的音乐。

      在那个熏风和煦的上午,三生有幸的我刚好赶上了开窑的日子。“开窑啦——”窑匠甜蜜而又颤栗的声音被春风插上了翅膀,袅袅地飞翔在窑场地上空。“开窑啦——”这辈子窑匠不知喊了多少次,但每次他都喊得虔诚和激动。

      被激动撩拨得满脸赤红的窑匠,郑重地打开了窑门。空气扑入,接着就响起了开片的声音。“叮叮当当”、“叮叮当当”——那是青瓷的精灵回归还原大自然时发出的呐喊;那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永不枯竭的遗响;那是青色的音符在跳跃!那一刻,我被这玄妙无穷的音乐陶醉了。醉卧在汝窑旁,倾听着那时缓时急、时疏时密、时高时低的天籁之音,我的心被这绝尘的遗响擦拭得晶亮晶亮。
窑匠告诉我,这开片的声音一般要持续两三天,有的要响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耳听着这绝妙的音乐,眼馋着那出尘拔俗的汝瓷——人就痴了。窑匠看透了我的心思,就从展厅内抱出两件汝官瓷——三牺樽和淑女瓶,两件透明的瓷精灵在春阳下熠熠闪光。我接过三牺樽,捡起一块石头轻轻敲打。我知道在中国,人们常常以敲打瓷器时能否发出悦耳的声响来判断瓷器的质地。如果敲打时瓷器发出一种或沙哑或沉闷的声音时,就断定这是瓷器中的劣品。

      我用石头轻轻地敲打三牺樽,发出了悦耳的脆响。我再用淑女瓶轻撞三牺樽,则发出了磬一般悠扬、动听的声音。袅袅的瓷音钻进我的肺腑,令我沉醉再三。

       窑匠又说:在西方人们不是以受敲打来判断瓷器的质地的,他们则是以瓷器对着光亮映衬出的透明度来对瓷器的品位进行鉴定。我拿起那件淑女瓶在阳光下仔细端详:只见瓷胎质地细腻,色泽剔透,随光变幻。观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釉下稀疏的气泡在春阳的照射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泛出的光彩,恰似少女脸上的红晕,美丽纯真。

       我望着亭亭玉立的淑女瓶,忽然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光滑,在半透明的状态中闪烁着神秘而又温润的气息,这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的气质,有着十分神秘的联系。汝瓷、女人;女人、汝瓷……恍惚中眼前的淑女瓶真的真的变成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美女。她冰清玉莹般的胴体在春阳下闪烁着醉人的光辉。我轻轻地摩挲着——不知是汝瓷光滑的器表,还是美女莹润的肌肤?!
坐在弥漫着碧波青光地汝瓷展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聆听孟工讲汝瓷,那真实一种绝妙的艺术享受——

       中国是瓷器之国,自十七世纪以来,“中国”一词成为世界上瓷器的代名词。汝窑是我国宋“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因地处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曾有“汝窑为魁”之称。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汝官窑烧造的历史大约只有十四五年,后因宋金战乱而工艺失传,南宋时已“近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六十余件,成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纪录片《台北故宫》之《釉彩千年》视频截图
 
     夜宿在朋友的书屋里,望着灯光下静卧在博物架上的“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等汝瓷精品,久不成寐。通灵的汝瓷在灯光下呈现出古朴、典雅、凝静、大气的神态,烘托得书斋内更加安宁、祥和、富丽、温馨。

       半夜里,我被一阵“喀啪、喀啪”的细微响声惊醒。犹如儿时躺在父亲割倒的芝麻捆旁静听芝麻开门的声音;犹如孩童时踮脚侧耳细听灶台上爆米花的声音;犹如少时躺在秋田里恭听豆荚炸裂的声音。那一刻,在远离尘嚣的乡村里,在这恬静的春夜里,在瓷乡友人的书房里,我再次听到了汝瓷开片的声音!那一刻,我沉醉在了大自然弹奏的复调音乐之中:时而是花开的声音;时而是林涛的低吼;时而是山泉的叮咚之声;时而是青瓷精灵的脆响;时而是窑神女的喁语;时而是青瓷精灵的吟哦——在这大自然的天趣中,我被融入了禅境。
 
      朋友!跟我来瓷乡听瓷吧——在这里你可以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你可以分享到空明无尘的浑然天趣;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窑变的神奇;在这里你可以忘却尘世的一切烦忧,在瓷精灵的艺术遗响中,静静地感悟人生的真谛!

 

                                            暗香浮动

        由于读书的功利目的,现代人已很少能够感悟到暗香浮动这种读书境界了!“书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如此美妙、恬静和温馨的氛围中仔细品嚼书香的,大概只能属于古代的文人君子了。

      其实,读书是读一种境界,也更是读一种心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古人读书之心态,谓之“读书志在圣贤”。有红颜知己厮守,挑灯夜读,把盏品茗,美人养眼,美文养性,其乐融融,其情怡悦,此乃古人读书之第一境界也,谓之“红袖添香夜读书”。因痴迷读书,忘记了日月轮回,四时更替,沉入书香之乐,进入忘我之境,不知窗外已是绿草茵茵,此乃古人读书之第二境界也,谓之“绿满窗前草不除”。雪夜宁静,孤身一人,闭门读书,书香驱寒,其乐无穷,此乃古人读书之第三境界,谓之“雪夜闭门读禁书”。

     今人读书者多为其考——考学、考职业、考职称、考官衔……一言以蔽之曰:为名利而读书也!抱着这样的目的读书,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自是很难品味到暗香浮动的妙境了。南怀瑾大师说:“古人说,一天不读书就俗气了,现在人啊,一天不应酬就觉无聊了。所谓应酬,就是吃饭、k拉0K、吹牛、烟、酒、赌、嫖……”当今社会,面对滚滚红尘,不为博士情所移,不为金钱心所动;不为升迁折其腰,静下心来纯粹为心灵需要而读书者,我以为这才算“卓尔不群”的真文人。

      我本凡人,难脱世俗。少年家贫尚能坚持读书,获得书香润肺腑。那时候曾往返四十余里借书读,竟也能读出乐趣。赶着撒欢的牛儿,挎着割草的篮子,怀揣着借来的”宝贝”,哼着即兴的曲儿走向牧坡。到了地方,三下五除二割下青草塞满篮子,猴急火燎地拿出书——躺在葳蕤的野草中,很快就进入了书境。读到奇妙处人在荒草上打滚,那份冲动和愉悦无法言表。也有静下心来默默吮吸书香的时刻,把书捂在胸口,仰望蓝天,白云悠悠,雁阵列列,沁心润肺的书香驮着少年的思绪飞向了高空……高中毕业回乡教书,常做读书卡片,尤其是关于论读书的卡片。“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一本好书,犹如一个生命的精华,死后最好的藏骨之所……一本好书就是由这些黄金似的思想和那珠玑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宝藏,其中闪烁的灵智是那样的令人怀念,令人珍爱,实在是人类最忠贞的良友和精神的食粮。”这些先哲圣贤的忠告,激励我穷且益坚,不废读书之志。

        那时候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拥有一间大书屋,藏有很多的书,在窗明几净中分享案香浮动的读书乐趣。后来到一家行政机关工作,在繁重的公文写作之余,尚能挤出时间读书。至今还记得当年替会读书的情景,坐在一隅,不管台上何等高谈阔论,自能沉入读书佳境。为了保证读书时间就巧妙地利用时间,从机关到搭伙吃饭食堂的路上读知识卡片。数张卡片装进口袋里,抽出一张边走边读,来回的路上能背会两张卡片上的内容。 说不上惜时如金,倒也是分秒必争。记得一个星期天,朋友从乡下进城,陪他逛了半天商场耽误了读书时间,夜里悔恨地掉了眼泪。为此,在日记中狠狠地“骂”了自己一通。在那段贫穷的时光里,我倒读了不少古书,充实丰富和完善了自我。

      世俗磨尽英雄气。好多人尚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读书,立志拼搏成才,脱颖而出。而一旦过上了安逸的日子,渐渐的没了豪气,懒的读书,读书难入意境。回想起来,我何尝不是如此呢?几经拚打,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书屋和众多藏书时,倒没有了读书的雅兴和志趣,蜻蜓点水似地读书,没有一次真正品尝到案香浮动的读书滋味。参加会议,迎来送往,喝酒赴宴,洗浴捏脚,聚友聊天,网上游戏,台上亮相,台下奔忙,八面玲珑,浑浑然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藏书在书架上伤神,浮尘在书桌上沉睡,案香浮动的读书情景啊,恍若隔世。偶有雅兴,走进书房,拂去浮尘,抱书品读,一时难以入境。强按浮躁心绪读之,味同嚼蜡,再压浮漂之气读之稍有了韵味,刚读出点味道,少许闻到些书香,手机、电话一齐响了。书香终抵不住酒香,罢、罢、罢,溜出书房,拜拜了——当年的书伙计,你就束之高阁装点门面吧!今宵酒醒何处,桑拿浴舞影箫声。 似我不能静下心来读书者——当今社会不寡矣!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成仙。只有不报功利目的——心平气和地读书,方能领略书中的奥妙,获取精神的愉悦;享受书香的濡润;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自身的品位;提高人生的境界。我常常在暗幕里深深地拷问自己:既舍官为文,对考职称不感兴趣,对考研又不感冒,对名利并不看重,对金钱也不热衷,那么你世俗个什么、浮躁个什么、追潮个什么?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文人应当具有文人超脱世俗的风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专心攻读圣贤书,静心品嚼书香乐,不为装潢附庸风雅的门面,只为心灵的真正需要。

        我想:我会也一定会再次走进那纯粹的读书时光,分享那令人陶醉的书香!

 
             
 
                   东坡兄弟的梅瓶                

       书案上立一只汝窑梅瓶,插一枝瘦梅;置一炉檀香;燃一盏红烛;放一杯淡茶;“天女维摩”朝云陪读,顾盼生辉。 红烛摇曳多姿,花香挠耳扑鼻,茶香袅袅健脾,书香沁心润肺,檀香醒脑安神,梅瓶清丽秀雅、亭亭玉立。藏在梅瓶中的青瓷精灵不胜雅室温馨和浪漫的诱惑,倏然出阁,幻化一袭青衣玉女,怀抱盛满仙露般桂酒的梅瓶翩然飘来,目光如水,柔情笑望高士,高士恍如隔世。恰其时陪读的娘子款款而来,为其执壶续水,美若春园,目似晨曦,含情凝视高士。不知仙界人间,高士捧读的《道藏经》“哗啦”一声,飘然落地……
       ——这是苏东坡仙居惠州“朝云堂”,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一幕,我的想象而已。而想象中那只来自家乡的汝窑梅瓶,抓耳挠腮苦苦地困扰了我大半辈子的人生。
      虽是想象,但想象就像棵幼苗,龙根深深地扎进汝窑故乡丰腴的土地深处,一丝一缕吸收着祖祖辈辈散落在民间的汝瓷文化琼浆,营养补给着自己纤细柔小的身躯,岁月的轮回中渐成一棵地域文化的巨树,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东坡兄弟与梅瓶的传说故事,无疑是高高缀满枝头上最为丰硕的果实。
                 

     “梅瓶圆,梅瓶长,抱着梅瓶想娘娘。”耳畔忽然响起这首童谣,儿时窑乡的轶闻趣事,如开窑时瓷器“叮叮当当”开片的脆响,蹦蹦跳跳地飘来了——
      家宅紧邻蟒川河湾的严和店窑厂,儿时的我哪一天不到窑厂溜达一圈,准会神不守舍。当然,最美好的时光是烧窑的夜里,守在熊熊燃烧的窑炉旁,听窑匠讲汝窑的故事。“孝女祭窑”“皇帝的龙床”“一碗富三家”“瓷仙女”等等。最抓挠人心的就是火炉爷讲的“瓷仙女”的故事。火炉爷生于汝窑世家,在所有的窑匠中,就属他肚里的故事多,也是窑厂讲故事的高手。不是我们这些乳香未干的孩童爱听他讲的故事,就连窑工大汉也特别爱听,尤其是外号“暖不热被窝”的走窑汉瓷片,自从听上瘾火炉爷讲的故事,不再走窑串场在我家乡的窑厂住了脚。火炉爷讲“瓷仙女”的故事时,就拿一只他仿烧的汝窑梅瓶,让我们摸让我们看。借着忽明忽暗的炉火,我审视梅瓶修长玉立的身材,抚摸光滑如玉的肌肤,情窦初开。火炉爷讲故事就像他烧窑,最会把握火候,把我们一个个捣弄得想入非非、晕晕腾腾、油煎火燎时他才开腔。火炉爷终于说:“这梅瓶可是一只美人瓶,也是一只宝瓶。不信你们试试,梅瓶里可是装着一个瓷仙女啊!”我们盯着火炉爷的嘴唇,生怕漏掉一个字儿。火炉爷看吊起了我们的胃口,这才正儿八经地切入了故事的主题。
      很久年前,在朝内做大官的苏东坡受奸臣所害,被皇帝贬到汝州做官。太爷不浮漂,没有官架子,一到任就下窑厂去了。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那时候老汝州的窑厂多如牛毛,可女窑主只有梅青一个,人都喊她媚娘。梅青那比仙桃还鲜的脸模子,比翠竹还苗条的身材,比凤凰还美的丹凤眼,比窑神还高的一手制瓷烧窑绝活,乖乖呀!太爷为她设计一款三足洗器型,女窑主把它烧出来后,各窑口争着仿烧,半死不活的汝窑一下子红火起来了。太爷有功,皇帝就下诏把他又请回朝廷了。不久,奸臣又陷害东坡作诗攻击皇上被打入了死牢。梅青知恩图报,救人心切,拿着窑乡请愿的“万人书”,怀揣着三足洗到京城去了。得信后的奸臣派人在半路杀害了梅青,夺走了三足洗。一年后东坡出狱,专程到汝州梅青家窑厂,在梅青丈夫的帮扶下,亲手拉坯制成了一只瓷瓶,并取名叫“梅瓶”。俗话说心诚则灵,这只梅瓶窑变成了一只通灵的宝瓶,一辈子陪着主人流放天涯海角。每到一处,装在梅瓶里的瓷仙女就跳出来了,眨眼的功夫,四盘一火锅,热腾腾的白蒸馍就端上来了,日子过得很是舒坦。奸臣听说了,又把他发落到南方一个寸草不生的孤岛上,可是有宝瓶在,他的日子照旧过得滋润。很多年过去了,东坡老了。一天深夜,他对陪读的瓷仙女说,叶老归根,我要死葬家乡的峨眉山下。瓷仙女说你闭上眼睛随我来,说着就变成了一只大鹏鸟,驮着东坡飞回汝州郏城的小峨眉山。东坡往下一看,小峨眉山和家乡的峨眉山一模一样。东坡死后家人把他葬在了小峨眉山下……
     年幼的我那时候对东坡是哪里人并不上心,只巴望着也拥有这样一只宝瓶,吃喝不愁,美女伺候,享受荣怀富贵。有一天,厂长发现样品室里放的一只天青釉梅瓶不见了。厂长忙问拿钥匙的火炉爷,火炉爷稍一愣怔,就向歇班的瓷片住处跑去。果如所料,光棍汉瓷片正抱着梅瓶,笑吟吟的酣然入梦……
   “大白天搂着花瓶想仙女——空喜一场”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趣事。
               

       吮吸着汝窑文化的乳汁长大成人,带着对梅瓶故事的拷问走出了故乡。
      梅瓶出现于唐代,在宋代形成经了经典器型。但梅瓶这个称谓的记载,最早却出现在清代晚期《陶雅》、《饮流斋说瓷》中。《饮流斋说瓷》中说:“梅瓶,口小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其实在唐代,梅瓶被叫做“瓶”“壶”“坛”等,到北宋时除仍沿用上述名字外,还有个名字叫经瓶,皆为当时装酒的器皿。叫经瓶与宋代的讲筵制度有关。所谓讲筵,就是选择一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给皇帝讲授四书五经。所以讲筵也叫讲经。讲筵结束之后皇帝要设宴招待讲学和陪学之人,无酒不成席,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叫“经瓶”。
    读经研史,发现源于本土瓷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同历史的记载有着潜在的血脉联系或关联的影子相随,只不过被神化和演绎罢了。史书记载苏东坡并没有担任过汝州的知州。宋元丰七年(1084)东坡由黄州量移汝州担任团练副使,在金陵拜会老丞相王安石后,晓行夜宿,长途跋涉,幼子苏遯在颠簸之苦中夭折,东坡向皇帝上《乞常州居住表》称,赴任途中全家都得了重病,一个儿子夭亡了,路费也用完了,此时离汝州尚远,希望能让他在常州居住。后来,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苏东坡虽然没有到汝州上任,但一生至少5次途经汝州,并在汝州停留游乐,这些由他留下的诗词和文章可以佐证。倒是他的弟弟苏辙的确在汝州做过知州。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4月,56岁的苏辙因“以汉武比先朝”之罪,从正二品右丞相降官至从四品,贬任汝州知州。苏辙到任后适逢汝州大旱,百姓一片恐慌,解决干旱,稳定民心是当务之急。苏辙一边动员汝河沿岸百姓引汝河水抗旱,进行生产自救,一边带着官员在州衙后花园设坛祭祀社令神和后土神,并亲自撰写和宣读祈雨文告。著名的《汝州谢雨文》与《嵩山祝文》,同收在《苏辙集》中。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苏辙的诚心真的撼动了苍天,祈雨三日后汝州终于普降大雨,解除了旱情,百姓齐颂新任知州敬天爱民的无量功德。随后,祈雨文告被镌刻在望嵩楼的“致雨亭”中。同年6月,苏辙正在汝窑发展上彰显身手时,朝廷下诏《苏辙降官知袁州制》,以“援引狷浮,盗窃名器”之罪,再贬苏辙至袁州。这一年润四月,苏辙刚好在汝州任职3个多月。
     由于痴情于本土汝窑文化研究,我一直在考究:苏辙在汝州“盗窃”的“名器”究竟是什么?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认为:“名器”就是贡于北宋宫廷的汝窑精品。张皓先生在《东坡月色:汝瓷清丽》中则说:“余以为,盗窃之论过于苛责。汝官窑场属州府管辖,在那里烧制出的精妙绝伦无二佳品,让父母官苏辙先睹为快也合乎情理。文豪见美器,赏玩之际不能自持,情有可原。他带回官署或私邸,先把玩一番后再奉御,不无可能。”
     看来“名器”非汝瓷莫属,但又是汝瓷中的哪件尤物,焉能如此打动苏辙的心,以至于落下“盗窃”的罪名?我就此请教汝瓷大师和文友,有说“名器”许是汝窑圆洗,或是汝窑碗;有说或是汝窑水仙盆,抑或是莲花碗,皆不能确定。苦苦的折磨中我再次想起瓷仙女的故事,若把史书记载与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史结合起来综合考据,苏辙所为“盗窃”的“名器”,许是东坡自己设计拉坯并命名的那只汝窑梅瓶。由此看来,历史上首次把此瓶命名为“梅瓶”的应是苏东坡,而苏辙是在为哥哥了却一段未了情,在朋党之争中被扣上“盗窃名器”的罪名,从汝州被贬官到袁州的…… 
              四 
      己亥年立春吉时,我回到家乡的汝瓷博物馆,再次目睹宋代汝窑梅瓶的风姿。那只汝瓷天青釉梅瓶,盘口,矮颈,丰肩,鼓腹,下腹部略收,颇有女性的苗条之感,圈足稍微凸出,底部内凹,满釉支烧,三个芝麻支钉痕呈黄白色。器物满布冰裂纹,釉色匀净,釉光莹润。藏品大气又不失淡雅,端庄又不失灵动。它拟人化的造型,犹如玉树临风的窈窕淑女,给人清秀挺拔的体态美感。
     凝视梅瓶经典的造型,我思绪的青鸟时而飞翔在历史的天空,捕捉关于东坡兄弟与汝窑记载的蛛丝马迹;时而潜入民间文化的河流,打捞汝窑梅瓶和一代才人的点滴传闻。梅瓶是经典的,经典的背后蕴含着历代窑匠的血汗和智慧,但也渗透着苏东坡等唯美大师的追求和创造。
     苏东坡是在接到弟弟贬官汝州来信的月余后也被贬官的。时年59岁的苏东坡以“讥斥先朝”的罪名从定州贬往英州(今广东英德)。苏东坡一向不善料理生计,有钱随手花尽,手头没有节余。加之元祐年间,他奔波于地方和朝廷之间,调动频繁,常常是寅吃卯粮。现在忽然远谪岭南,行程数千里,经济拮据,如何举家抵达贬所?苏东坡想起贬官汝州的弟弟。苏辙在元祐年以前的俸禄比苏轼少,子女比苏轼多,生活比苏轼困难。但元祐年间,苏辙一直在朝,位至副宰相,经济比苏轼反而宽裕多了,这些年东坡没少得到弟弟的接济。
      同遭贬官的兄弟二人汝州相见,别提胸中那番别样的滋味。感酒伤怀,宣泄愤慨,忧国悯民,郁闷不乐。是弟弟汝窑的话题释怀了哥哥胸中的不快。那时候汝窑啼声新露,发展势头看好,弟弟正在为提升汝窑做一篇锦绣文章。正中下怀——弟弟的话让哥哥愁绪尽散,不胜开怀豪饮,妙语连珠。哥哥说起紧邻眉州家乡的邛窑,邛窑汝窑一脉相承,汝州眉州素有渊源。安史之乱中汝窑的部分工匠流落到邛崃,王小坡、李顺聚众暴乱,杀眉州县令,战邛州,夺成都,邛窑匠四处逃难、八方谋生,其中的一些返流回了汝窑故乡……他们还谈到了他们的远祖苏味道,酒酣耳热之际,弟弟慷慨应允分俸七千緡,让侄子苏迈带领全家大半的人往宜兴就居,让哥哥暂留在汝州,一同游山乐水,把脉汝窑。
      这一次是苏东坡游历汝州时间最长的一次。苏辙带他洗温泉,东坡写下了《温泉七记》,记录了温泉的盛况,登岘山写下了“梁县胜襄阳,万瓦浮青暝。我非羊叔子,愧对岘山亭。”游龙兴寺,写有《子由龙兴寺吴(道子)面壁》一诗,留下了“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的名句。
     浩瀚的史海至此突然断流,我再也搜寻不到东坡兄弟与汝窑瓜葛的丝毫文字。虽然困惑继续缠绕着我,但思想的青鸟已然展翼飞升太空,惊异地发现汝窑史料的瘦水暗流,和《瓷仙女》等民间文学的溪水清流交汇,在瓷乡大地“哗啦哗啦”地吟唱着一曲绝世华美的乐章——
      游览山水风景尽兴后,东坡由弟弟陪着去汝窑厂观光考察,当然是先去梅青后人的窑厂。我们权且把梅青的儿子叫火男吧,东坡把画在纸上的一只梅瓶让火男看,并让火男帮他拉坯制作。在汝窑器工艺的72道工序中,拉坯是配釉、烧成三大关口之一,其要求之慎密,标准之严苛,技艺之精湛,不是一时一刻、一器一物就可以掌握的。苏辙怀疑哥手拉坯的能力,东坡说别忘了哥是个实践家,我酿过酒,搞过工程,炼过仙丹,还会把脉问诊治病……这瓶子的造型我是要亲手拉坯制成的。
      暮春的阳光暖洋洋的照着汝窑作坊,火男手把手辅助东坡拉坯制作梅瓶,苏辙蹲在一边观看。东坡的眼里噙着泪水,梅青娇媚的面容、莹澈的目光和修长的身材不时在眼前闪现,情感波动,拉坯的手哆哆嗦嗦,咋也找不到中心。火男说:“只有心静、气顺、专一、手稳,才能拉出好坯……”
     东坡住手调整情绪稳住神,又继续拉坯。火男指点说:“软塌塌的泥没有筋骨,主动伸出的手就是泥的脊梁骨。手与臂找定一个支点,让泥被动的跟着走,就有中心感了……”火男一边拉着苏轼的手一边说,“你的手一搭,泥就绕着中心羔羊一样听话地跟着手走,这样你就找到了中心了,这是其一……”
     第二步:火男向他师范提泥。只见火男先在中心位置的泥块上面,除留足底泥外挖一个桶形状的窝,然后把这个厚厚的桶形状的泥壁两手交错,把泥提起来,下厚上薄。他看见一团泥在火男的手中水一样地自然流淌。
     到第三步成型时,火男刚讲罢东坡就说:“‘如汝陶师者,见泥而知瓶,泥,非瓶也。’”
苏辙知道那是东晋僧诗僧释僧肇在《百序论》中有关汝陶的论述,随即也跟着大发感慨:“见泥而知瓶,那就是说造型早已成熟在胸了。”
      苏东坡经过十多天学习和尝试,在火男的辅佐下,终于拉出了一只自己满意的梅瓶毛坯。他深有感悟地说:“这拉坯还真犹如坐禅一样!”
      两日后东坡离开汝州,他嘱托弟弟一定亲自监烧梅瓶,日后必亲手交给他。
在州衙闲暇的时光里,苏辙无数次独自欣赏哥的杰作。他知晓哥的苦心:这只天青釉梅瓶以梅青的形象为题材设计,造型优雅,线条流畅,丰肩,瓶身修长挺拔,整器看似一个苗条淑女,既有东方美女的神韵,又有汝窑器特有的典雅和含蓄。哥把她取名叫“梅瓶”,一是纪念知音梅青,二是“梅”和“眉”谐音,暗怀思念家乡眉州的意思。
      天涯流放无所倚,唯抱梅瓶暖心扉。辛巳7年(1101)6月的一天,在常州,暴病躺在床上的苏东坡,怀里抱着那只心爱的汝窑梅瓶。连年来不断贬官的遭际烟云一样卷来:1094年4月,苏轼自定州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97年2月,62岁的苏东坡远谪海南,苏辙远谪雷州。5月,兄弟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月东坡渡海,兄弟二人于海滨分手,遂成诀别。彼时,兄弟二人隔海相望,含泪唱和。1098年,苏东坡贬官儋州。章子厚遣董必查访广南西路,把东坡逐出官屋。苏轼只好在城南买地筑屋,以避风雨。1100年5月,苏轼量移廉州。6月渡海,7月至廉州贬所。9月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苏轼度岭北归。正月抵虔州,5月至真州,瘴毒大作,病危,停驻常州。漂泊贬官路,仕途何凶险。苏东坡无论贬官何处,道路何其曲折漫长,生存环境何其艰难恶劣,他始终把那只梅瓶携带在身边,不弃不离。无数个漆黑孤寂的夜晚,他常常看见藏在梅瓶里的女神悄然飞出,向他翩然飘来,一袭青衣,目光如炬,照亮和温暖着暗淡孤凄的流放岁月……
     1101年7月28日,在常州——苏东坡与世长辞,梅瓶从他的胸脯上悄然滚过,缠缠绵绵地滑落到了一边……崇宁元年(1102)闰6月,闲居颍川的苏辙葬东坡、王闰之于郏城小峨眉山下。安葬那天,汝窑大小作坊内空无一人,窑乡人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参加汝窑功臣、一代才子的葬礼。据说入殓时,苏辙特意把那只梅瓶放到东坡怀内,一道青光闪起,妩媚青衣仙女从瓶内钻出,裙裾飘飘,驮着东坡翩跹飞升了太空……
      现在,我还是回到现实,再度站在汝瓷博物馆的梅瓶前。尽管我还没有找到东坡制瓷汝窑梅瓶的史料和依据,但梅瓶——困扰我大半生的疑惑已悠然释怀。在汝窑的故乡,千千万万和我一样钟情于汝窑和才子的普通人,骨子里认定无疑的是东坡制瓷梅瓶的故事。名窑名匠名器,高士高风高艺,曾经生活在汝州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苏轼兄弟,注定是要创造一款汝窑的经典。才子爱美人,高士爱名器,而那个才高八斗、一生洒脱不羁的乐天派苏东坡,缘定汝窑,情系瓷女,必在窑乡留下一段风流佳话。
     我把目光再次聚焦陈列在汝窑博物馆内的汝窑梅瓶身上——她或许就是东坡设计拉坯的那只汝窑梅瓶,其造型淳朴秀美、挺拔俏丽,开一代之范式,形一代之风尚。苏东坡集儒释道于一身,把三者暗合的平淡、幽玄、质朴之美学,体现在儒雅精致的生活情趣,并反映到制瓷上。因此,东坡设计拉坯的这只汝窑梅瓶,不像汉唐时代的梅瓶,线条雄浑而饱满,充满霸气的张力,而是内敛中的清秀,雅致中的柔美。
      感谢随行的梅瓶造型研究学者李黎先生指点,我领略了梅瓶经典器型的美学特质。这只汝窑梅瓶的瓶身经腹部而下的线条,到足部看起来反向外撇,这一微撇又使直线不直、内弧变外弧,不仅使落地面积增大,更有利于站立,而且更增加柔美之态,远远看来,瓶口好似人的头部,瓶身恰是人身。“高雅趣味的追求,也是美化器物的一个要素”。苏东坡是一代书法宗师,他把书法线条的美学技巧,高超的体现在梅瓶设计和制作中。口颈部作为起始线条,转折短挫,好像书法中起笔时顿挫逆峰一样,蓄势待发。紧接着匀力弧形而下,过最宽处缓慢变直而内收,此时肩腹部的曲直对比增加了瓶体的支撑力,展示挺胸拔背的风姿,达到了强化瓶身挺括修长的目的。到胫底足部时那条直线微向外撇,更增添了女性的柔美。此时的外撇不像明清梅瓶那样明确的呈“s”形,更像是书法行笔到末处稍顿而回峰的收笔,干净利落。整个线条张弛有度,连续贯通,浑然一体,上柔下直的线条不仅刚柔相济,而且使梅瓶高耸挺拔,丰满而灵动。
     听着专家的解读,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的话,“苏东坡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荡不羁,是千百年来望之不及的高士。”是的,苏东坡天才横溢,神完气足,在中国艺术上,尤其是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独创一派。梅瓶本来只是一只普通的酒瓶,宋代的工匠们在制作梅瓶的时候,把握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原则,而苏东坡的梅瓶设计制作,大胆创新和创造,就像他创造的气韵生动的中国文人画一样,重点突出和彰显了梅瓶的美学韵味,赋予汝窑梅瓶造型挺秀、俏丽的女性特征,放大其美学意蕴,把其观赏和审美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当苏东坡在唯美的梅瓶内,插入寄托怀思、代表高洁和明志情操的梅花时,梅瓶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内涵远远大于其实用功能,梅瓶从此完成了从实用到观赏审美功能的华丽转身。
     落笔惊风雨,真神仙中人。苏东坡诗、书、画艺术超群,清新美妙的诗词,神味醇厚的书法,气韵生动的画幅,无不律动着节奏的美感,饱含着美学的仙露。如此旷世奇才倾情设计制作的梅瓶,焉能不成为经典而传流后世?
     我又一次端详展柜中玉立的梅瓶,瓶型端庄秀雅,线条柔美,过渡柔和,刻条流畅老练,收放自如,渗透着幽美和含蓄,蕴含着古朴和大气,诠释着雍容和典雅,实为汝窑传世之珍稀也!我的视点随着梅瓶的轮廓线慢慢移动,此时犹如在欣赏苏东坡那首声情并茂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心情是多么的舒畅和愉悦!
     这首词是苏东坡写给情同手足的弟弟子由的,也是写给汝窑梅瓶的,更是写给装在梅瓶里的仙女的。不是嘛,你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9年2月7日傍晚一稿
  2020年2月16日子夜五稿于汝州

上一篇:赵红亚简介

下一篇:常文理简介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