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清朝名儒杜芾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3-20 浏览量:

清朝名儒杜芾


(高万须)


杜芾(约1649年——1728年),字仲茇,号省室,岁贡生,清代汝州纸坊街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杜延儒,岁贡生。杜芾长期从事私塾教育,德高望重,人唤“老杜仙”;他对程朱理学研究深刻,颇有建树,人称“理学先生”。(注: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潮。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支流,简称为理学。)他自办书屋,供人阅览,以其号命名为“省室斋”。 他著有《礼记类编》、《太极新图新说》以及诗赋古文若干卷。
杜芾自幼聪颖,过目不忘。诸子百家,医卜星象,他无不纵横博览。作文赋诗,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他参加科考,每每头名,得选岁贡(明经进士)。他不就教员(候选训导)职务而授徒读书自娱。后来,他受聘春风书院和龙山书院任掌教(校长)。杜芾读书时废寝忘食,旁若无人。有一天午饭时,妻子将两个蒸馍和半碗蒜汁放在桌子上让其自用。杜芾一边看书,一边吃馍。当妻子过来取碗时,半碗蒜汁仍在,而半碗墨汁却被杜芾蘸吃殆尽。杜芾教人以经学为先,史传次之,艺文又次之。他剖析精湛,诲人至深,寒暑不倦。他教书五十余年,有教无类,不分贫富,所教弟子数以千计,四方名士多出,皆杜先生弟子。纸坊东街马道李氏由清初的普通农户據升为清中期汝州的名门,与老杜仙父子的直接教育和荫泽的关系密不可分。与杜芾同龄的李家子弟李学韩在杜芾父亲杜延儒门下读书时很受其赏识,随将其女许配为妻。李学韩为杜延儒夫妇养老送终,其所受教诲深不讳言。李学韩子孙送至杜仲茇学馆读书者定然备受恩遇。杜芾家居集市很近,往来学馆必走市场。然而,他见人热情问候,和蔼可掬,从未旁瞩而睨视。走在大街上,不能逐一搭讪,他就始终作着手揖,口称“请,请,请……”老杜仙生活朴素,居处简陋,布衣蔬食,坦然自得。他人品端正,谦虚谨慎,认为读书人读书必须有不朽之处,不能浅尝辄止,心存骄傲之气。很多人家,红白大事,题词作记,书匾纂传,他一概不拒。他有诗曰:“夕梦郭林宗,下床答我拜。言人持气节,士品何由坏?”(注:郭林宗(128年——169年),郭泰,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人。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郭泰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领袖。他以不愿接受官府的征召而名著于世。)由此可以看出,杜先生愿做隐士不近权贵的气节。有一次,汝州知州将老杜仙请到家里,想说服他任官,他百般推辞,匆匆离去。走时,他将随身携带的扇子忘掉。后来,老杜仙写了一封信托人给知州捎去。知州看了好久,不知老杜仙的信是什么意思,就差人把信拿到郏县名儒仝轨处认读。仝轨对来人说:“叫知州把插瓶里那把扇子给他就行了。”纸坊当地人对老杜仙的传说几近神话。人们说,老杜仙是文曲星转世,有天赋文才,具丞相之相。还说,郏县名儒仝轨为文昌星,其位应在杜仲茇之上。郏县野猪沟张小官乃紫微星下凡,将为一国之君。仝轨和杜芾是张小官的左膀右臂。然而,他们的星象被朝廷理学家及时识破。皇帝派人将张小官祖坟龙脉挖断,才使张小官一党称帝立朝之梦落空。纸坊一带有“老杜仙看戏日不落”的传说。凡是老杜仙看戏时,不论有多晚,天边太阳总是不落。只要老杜仙转身一走,霎时天就变黑。一天,有一个人拉一车书到老杜仙门口出卖。老杜仙站在那里将书翻读一遍,就把内容一字不差背诵下来。后来,这个卖书人又到郏县仝轨门口卖书,仝轨一看说道:“这些书都是‘废书’,纸坊杜芾已经看过,他已倒背如流。”当年,老杜仙与郏县贡生仝轨同去府城考试,路途中见一老者草帽掩面躺在一堵土墙下睡觉,就说土墙即将倒塌,欲上前叫起老者,仝轨连忙阻止道:“此墙不会倒向老者一边。”再往前走,看到有人在麦场中晒麦,老杜仙上前劝阻说:“今天有大雨,赶快把麦子收起吧!”仝轨挥手说道:“不要管。大雨下不到场里边。”果然,不多时,乌云翻滚,场地东边倾盆大雨而至,麦场之中却艳阳高照。老杜仙十分仰慕仝轨,自觉才逊一筹,但还是抱定希望考场一拼。伙伴仝轨应试的三篇文章都受到考官的高度赞赏,然而,正当主考官圈定名单时,有人提醒主考倒读其文。主考一读,大惊失色,万分尴尬。仝轨之文乃咒骂康熙的反清檄文。官府立刻下令,捉拿仝轨等人。仝轨和杜芾便迅速逃之夭夭。这是杜芾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杜芾仰面望望天空,长叹一声,说道:“命理本是如此,杜芾我……”此时,晴天一声霹雳,阻断了杜芾的话语。杜芾看透天机,自此便隐居家乡,再不出仕,开始闭门教书生涯。老杜仙病逝学馆,享寿七十九岁,葬于学馆之后。数年后,老杜仙一弟子刻石立碑撰文称:“(杜先生)生切泰山北斗之仰,没深哲人梁木之伤。先生之德不借言以显,而言又不足以尽。先生略述见闻,勒诸陇头。俾过杜陵者如过董陵,必下马也。”(注:勒诸陇头,即刻在陇山上。这里指刻在墓碑上。董陵,指董仲舒陵,也称“下马陵”,位于长安城中心,因汉武帝过陵下马而得名。之后文武百官到此,三十丈外,皆下马落轿。老杜仙在纸坊一带名闻遐迩,可谓清代名儒,纸坊的教育家,几百年来一直受人赞颂。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为其列传,载入“名人乡贤”一栏。

杜芾(约1649年——1728年),字仲茇,号省室,岁贡生,清代汝州纸坊街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杜延儒,岁贡生。杜芾长期从事私塾教育,德高望重,人唤“老杜仙”;他对程朱理学研究深刻,颇有建树,人称“理学先生”。(注: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潮。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支流,简称为理学。)他自办书屋,供人阅览,以其号命名为“省室斋”。 他著有《礼记类编》、《太极新图新说》以及诗赋古文若干卷。


杜芾自幼聪颖,过目不忘。诸子百家,医卜星象,他无不纵横博览。作文赋诗,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他参加科考,每每头名,得选岁贡(明经进士)。他不就教员(候选训导)职务而授徒读书自娱。后来,他受聘春风书院和龙山书院任掌教(校长)。杜芾读书时废寝忘食,旁若无人。有一天午饭时,妻子将两个蒸馍和半碗蒜汁放在桌子上让其自用。杜芾一边看书,一边吃馍。当妻子过来取碗时,半碗蒜汁仍在,而半碗墨汁却被杜芾蘸吃殆尽。杜芾教人以经学为先,史传次之,艺文又次之。他剖析精湛,诲人至深,寒暑不倦。他教书五十余年,有教无类,不分贫富,所教弟子数以千计,四方名士多出,皆杜先生弟子。纸坊东街马道李氏由清初的普通农户據升为清中期汝州的名门,与老杜仙父子的直接教育和荫泽的关系密不可分。与杜芾同龄的李家子弟李学韩在杜芾父亲杜延儒门下读书时很受其赏识,随将其女许配为妻。李学韩为杜延儒夫妇养老送终,其所受教诲深不讳言。李学韩子孙送至杜仲茇学馆读书者定然备受恩遇。杜芾家居集市很近,往来学馆必走市场。然而,他见人热情问候,和蔼可掬,从未旁瞩而睨视。走在大街上,不能逐一搭讪,他就始终作着手揖,口称“请,请,请……”老杜仙生活朴素,居处简陋,布衣蔬食,坦然自得。他人品端正,谦虚谨慎,认为读书人读书必须有不朽之处,不能浅尝辄止,心存骄傲之气。很多人家,红白大事,题词作记,书匾纂传,他一概不拒。他有诗曰:“夕梦郭林宗,下床答我拜。言人持气节,士品何由坏?”(注:郭林宗(128年——169年),郭泰,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人。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郭泰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领袖。他以不愿接受官府的征召而名著于世。)由此可以看出,杜先生愿做隐士不近权贵的气节。有一次,汝州知州将老杜仙请到家里,想说服他任官,他百般推辞,匆匆离去。走时,他将随身携带的扇子忘掉。后来,老杜仙写了一封信托人给知州捎去。知州看了好久,不知老杜仙的信是什么意思,就差人把信拿到郏县名儒仝轨处认读。仝轨对来人说:“叫知州把插瓶里那把扇子给他就行了。”纸坊当地人对老杜仙的传说几近神话。人们说,老杜仙是文曲星转世,有天赋文才,具丞相之相。还说,郏县名儒仝轨为文昌星,其位应在杜仲茇之上。郏县野猪沟张小官乃紫微星下凡,将为一国之君。仝轨和杜芾是张小官的左膀右臂。然而,他们的星象被朝廷理学家及时识破。皇帝派人将张小官祖坟龙脉挖断,才使张小官一党称帝立朝之梦落空。纸坊一带有“老杜仙看戏日不落”的传说。凡是老杜仙看戏时,不论有多晚,天边太阳总是不落。只要老杜仙转身一走,霎时天就变黑。一天,有一个人拉一车书到老杜仙门口出卖。老杜仙站在那里将书翻读一遍,就把内容一字不差背诵下来。后来,这个卖书人又到郏县仝轨门口卖书,仝轨一看说道:“这些书都是‘废书’,纸坊杜芾已经看过,他已倒背如流。”当年,老杜仙与郏县贡生仝轨同去府城考试,路途中见一老者草帽掩面躺在一堵土墙下睡觉,就说土墙即将倒塌,欲上前叫起老者,仝轨连忙阻止道:“此墙不会倒向老者一边。”再往前走,看到有人在麦场中晒麦,老杜仙上前劝阻说:“今天有大雨,赶快把麦子收起吧!”仝轨挥手说道:“不要管。大雨下不到场里边。”果然,不多时,乌云翻滚,场地东边倾盆大雨而至,麦场之中却艳阳高照。老杜仙十分仰慕仝轨,自觉才逊一筹,但还是抱定希望考场一拼。伙伴仝轨应试的三篇文章都受到考官的高度赞赏,然而,正当主考官圈定名单时,有人提醒主考倒读其文。主考一读,大惊失色,万分尴尬。仝轨之文乃咒骂康熙的反清檄文。官府立刻下令,捉拿仝轨等人。仝轨和杜芾便迅速逃之夭夭。这是杜芾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杜芾仰面望望天空,长叹一声,说道:“命理本是如此,杜芾我……”此时,晴天一声霹雳,阻断了杜芾的话语。杜芾看透天机,自此便隐居家乡,再不出仕,开始闭门教书生涯。老杜仙病逝学馆,享寿七十九岁,葬于学馆之后。数年后,老杜仙一弟子刻石立碑撰文称:“(杜先生)生切泰山北斗之仰,没深哲人梁木之伤。先生之德不借言以显,而言又不足以尽。先生略述见闻,勒诸陇头。俾过杜陵者如过董陵,必下马也。”(注:勒诸陇头,即刻在陇山上。这里指刻在墓碑上。董陵,指董仲舒陵,也称“下马陵”,位于长安城中心,因汉武帝过陵下马而得名。之后文武百官到此,三十丈外,皆下马落轿。老杜仙在纸坊一带名闻遐迩,可谓清代名儒,纸坊的教育家,几百年来一直受人赞颂。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为其列传,载入“名人乡贤”一栏。

上一篇:许由

下一篇:广成子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