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地域的隐士文化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4-02 浏览量:

  汝州地域的隐士文化

          □尚自昌文图

    隐士,即隐居之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民间教育家。隐士文化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始祖,其治国与修身之术,来源于汝州一位神秘的隐士高人——广成子。从此,尊崇隐士的传统得以确立,隐士思想就像历史洪流背后那无所不在的影子,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悄悄修正和改变着中华文明的成色和进程。

    以汝州为中心的北汝河流域,无疑是居中国隐士文化的源头地位,也许是天中之地和两山夹一川特殊的地理格局使然,有名气的隐士大多选择在汝河流域生活。

    崆峒山道家隐居的圣山

    崆峒山为道家圣山,是道家高士隐居之地。天下崆峒很多,有名者有三,北在甘肃临洮,南在四川安定,河南汝州为中崆峒。

    崆峒亦称空同。空同义为虚无浑茫。《关尹子·九药》:“昔之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南朝江淹《水上神女赋》:“视空同而失貌,察倏忽而亡迹。”

    隐士的始祖当数广成子,广成子是学界公认的汝州人。黄帝在位十九年拜他为师时,他已是千二百岁的老人,但仍鹤发童颜。在原始社会那个恶劣的条件下活了一千多岁的老人,必有过人本领,其各方面的经验当称得上领袖人物。但他却没有参与中原逐鹿的大事,而居在一个小山的洞中过着田原生活。除了他还有谁能称得上隐士的老祖呢?

    隐士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也需要一个安宁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打造隐士的暗力量不可或缺。炎黄中原大战,广成子在温泉设战地医院,用温泉水为黄帝的将士疗伤,战斗力大增,助黄帝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于是有了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于是黄帝在崆峒山找到了一个支点,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航程。

    崆峒山西南10多公里的云梦山,是军事家鬼谷子的隐居地。他培养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秦统一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洗耳河与箕山是隐士文化的圣地

    成语“洗耳恭听”“牵犊上饮”“箕山之节”“箕山之风”“箕山之操”“箕山之志”等,从不同角度对隐士精神进行了赞美。

    寻根溯源之巢父和许由——隐士中名气大的非许由和巢父莫属。二人先后谢绝天子的位置,隐居汝州洗耳河畔的箕山之中,一面自耕为乐,一面研究学问。许由创作了中国最古老的琴曲《遁世操》,后人为纪念他改名为《箕山操》。《箕山操》中的许由并没有与世隔绝,而是“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箕山操》是曲也是诗赋,或许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

    汝州地域多隐士

    汝河上游的伊尹,是商代的隐士,他喜爱饮食,能烹调出美味可口的明目大餐,成为中国厨师的鼻祖。他深研长生之道,将中药的单方改为复方,用炊技熬制成汤济,大大增强了药效,成为中医汤济学的创始人。在国家动乱时期为了黎民的安宁,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理,说服商汤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强盛的大商帝国。

    西汉隐士有汝州郏城的张良,帮助刘邦统一中国后辞官隐居汝河南的山中,活了82岁,是西汉功臣中归宿最好的一位。

    东汉汝州的梁县有个无名隐士,因常带一个酒壶,人称壶公。壶公是个医生,常走街串村无偿为众人看病舍药。他看中了汝人费长房,把所学尽授之便远走他方。费长房成为汝人敬仰的名医。壶公还为后人留下了代表大医品行的“悬壶济世”之成语。

    唐代汝州进士孟诜,博学而笃志,官至凤阁舍人,太子恩师。他幼爱医学,为官学医两不误,收集民间奇方实践,拜孙思邈为生,得其真传。官场顺境时辞职回乡隐鹿台山中整理医方,皇帝三请也不出山,成为唐代与孙思邈齐名的四大名医,留下了传世鸿篇《必效方》和《补养方》,前者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特效方,后者是以食为药防未病和疗已病的食谱方。

    宋代汝州诗人孔夷,字方平,孔子47世孙。宋哲宗元祐年间隐居汝州而不仕,自号滍皋渔父,与李荐、刘攽、韩维等诗人饮酒作诗为乐。所作词多以笔名鲁逸仲,出版有《兰畹曲会》诗集。南宋诗人黄升称:“鲁逸仲词意婉丽,似万俟雅言。”(《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八)。

    道光《直隶汝州志.隐士》记有一州人毛鹤驾,字千霞。博闻强识,游泮后淡于士,隐居白云山中。精数学,凡疑难剖析多奇中。殁之前戒其子曰:某日母他往,届期沐浴衣冠。一生不龌龊端坐而逝,寿八十。

    汝州是隐士的向往地

    东汉大儒张霸,七岁能通读《春秋》,后拜樊鲦为师,博通五经。任会稽太守,重用有真才实学之士,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使会稽地区大治。后调京都任职,行之汝州,拜崆峒,便生隐居汝海之思而滞留不前,不想生了场大病,逝前嘱咐儿子葬汝海梁县(今汝州)。其子张楷遵从守孝移居梁县成为汝州人。张楷字公超,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向他学习的门徒甚多,只好隐居。他隐居的地方很快成为闹市。传说张楷能作五里雾,即在五里范围内能使云雾迷漫、笼罩。成语“五里雾中”就出自《后汉书·张楷传》。张霸之孙张玄,字处虚,官至尚书,后以时乱不仕隐居汝州南鲁阳山中研究学问。

    东汉名士严光(前39年—41年),字子陵,浙江余姚市人。严光本姓庄,后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严光少有高名,在西安游学认识光武帝刘秀。刘秀建立东汉,严光拒刘秀相请为官,隐居汝州南部的一个山洞里,研究医学治病救人。时常被光武帝请教治国良策。他隐居的河现叫严子河,他住的洞叫严子洞,他隐居的山也改为与他家乡同名的富春山。至今还留有严子陵钓鱼的钓台、熬药的灶台等遗址。严子陵被当地称为药师严子爷,他住的山洞建有严子庙,香火旺盛,每年均有规模宏大的祭念庙会。

    唐代人田游岩,陕西人,入太学学习,后去职回家,居住山林,又自四川游历到湖南湖北一带,唐高宗派人请他到京城任职。田行至汝州专程到箕山拜祭许由庙,看中箕山的山水决定止步不行,于许由庙东邻购地建宅居住,宅号“许由东邻”。

    唐代洛阳诗人祖咏,考上进士后为驾部员外郎,掌管舆辇、传乘、邮驿之事。开元十三年四月,祖咏被免官,回洛阳家中闲居。同年王翰贬至汝州任刺史,上任路过洛阳看望了祖咏。闲居无事的祖咏就送王翰上任,顺便游玩了汝州的名胜,万般烦恼中的祖咏想起了晋代诗人陶渊明。于是他回洛变卖了家产来到汝州,在王翰的帮助下于洗耳河畔购地建起了自己的“汝坟山庄”,过起了田原生活。他26岁移居汝州,以渔樵至终,终年46岁,葬汝坟山庄附近。《全唐诗》收入他诗作37首,明人辑有《祖咏集》。其中大部分在汝州所作。祖咏热爱汝州的山水,汝州的山水也改变了祖咏的诗风,祖咏为汝州文化的厚重增添了光灿的一页。

    江南诗人沈千运慕许由而移家居汝北洗耳河畔,时称“沈四山人”。沈千运和高适是好朋友,常有诗和。至德二年(757),喜欢诗词的李亨继位不久,就派人带着礼品来到汝州请他去京为官被拒,终老于家中,逝后葬箕山脚下。

    金人马丹阳(1123-1183),名从义,字宜甫,陕西扶风人。丹阳幼即能诗,弱冠中进士,充本军吏,摄六曹,皆孚群望。遇重阳子王嚞授以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改名钰,号丹阳。马丹阳慕道祖广成子云游汝州,便寓居汝州北街的一个庙院里传道行医,他的十二神针据传就是在汝州成熟的,达到无病不治的地步。丹阳逝后,汝人在他居住的地方建道观纪念,名曰丹阳观。汝州的北街也改为丹阳观街,就是现在汝州城区的主干道丹阳路。

    综上,汝州是隐士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

    现代社会隐士这个阶层已近消失,但隐士精神却仍放光芒。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意为抱负远大,意志坚定。这里的“士”指知识分子、文化人。

    知识分子、各行大家需要苦于寂寞的隐士精神才能实现抱负远大的理想,才能助力中华复兴的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人性得到不断解放,许多退了休的老人遨游山水,探访名胜,唱歌跳舞,结伴联欢,习书作画,怡情悦性,这种心态不也正是隐士们所追求的一种快乐生活!

    汝人孟诜说:善言不离口,善药不离手。

    (作者系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有《风穴寺探秘》《汝瓷的前世今生》《汝文化简论》等书)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