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旋风垛祖师庙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8-22 浏览量:

 旋风垛祖师庙
刘孟博/文
陈素贞/摄影

汝州市区北部约三十里许,群山万壑间,一峰萃而起于苍茫之中,耸然特立,名曰:“旋风垛”。其地东连脉于紫云,西接迹于纱帽,南望风穴,北依嵩麓,祖师庙正当其巅,钟天地之灵秀,诚汝区之胜地名景。
 
考稽祖师庙中现存碑碣,有明正德十五年《创建祖师庙记》碑一通,可知祖师庙肇建之经始。正德十三年,舞阳县僧人圆增,托钵云游至此,见旋风垛林峦环抱,水石清幽,宜建神祠。于是游历诸方,募化檀越,又得本地山主高仲景、郏县僧人圆成之襄助,鸠工修造,不越两载,建成真武祖师行宫一所。正德十五年二月,本郡官庄保二图人于岚,抛妻弃子,削发出家,礼舞阳县德惠为师,法号圆福,继而圆增、圆成、圆福等一道启化十方,恭塑玄帝正尊及两侍圣像一堂。同年六月,圆增又发心募化功德主百余人,铸造真武祖师铁像一尊、铁磬一口,重五十斤。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真武荡魔大帝,民间称其为真武祖师、披发祖师,为道教神系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战国以后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以四灵命名,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两汉时期,人们开始将龟蛇作为北方七宿玄武神的象征进行奉祀,道教产生以后,吸纳了民间的玄武信仰,并进一步将玄武神人格化。唐代时期,开始出现专门祠祭玄武的宫观。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封玄武为翊圣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翊圣将军又被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元成宗大德七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传说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大帝庙。
 
旋风垛祖师庙所崇奉的为道教神祇真武大帝,而创修祖师庙的却是三位佛教僧人,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奇,这三位僧人的“跨界”,这或许便是明清时期三教融合的独特展现。明清两朝,随着宗教的世俗化,民间确实存在着很多神佛不分的现象,不仅将两教的神祇混合礼拜,同时还出现了佛教僧人进驻甚至创建民间宗教庙宇的情况。所谓神佛不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模式,首先为宗教场所内,神佛共处,如佛寺内供奉关帝、文昌帝君、财神等道教神祇,道教宫观内供奉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佛教仙圣。其次便是佛教僧人创建或住进民间宗教庙宇的现象,这类情况当时非常普遍,如汝州很多的庙宇内所存明清碑刻,均可见到主持者为佛教僧人的情况。
 
旋风垛祖师庙,自明正德年间创建至今,庙中殿宇及塑像,凡有圮坏,时人莫不及时缮理,已知的重修记录便有多条。清康熙二十五年,祖师殿日久月长,久未修缮,主持僧普月、普渡率徒募化士绅、里民,重修殿宇并妆塑圣像。康熙四十五年,里中善信重修祖师殿。康熙五十八年,乡民于祖师庙内创修三官殿、玄坛殿两间并妆塑圣像。民国四年秋,四方好善之人捐资对祖师庙进行大修,此次修缮,计重修祖师殿三间,新修左右配殿各三间、山门一间、香路石阶三百余阶、周边院墙等。
 
民国四年的重修,奠定了旋风垛祖师庙今日的规模,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国大地经历了太多的灾害和战乱,许多历史古迹,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了不可逆转的毁坏,甚至彻底消失,可谓人类历史上的遗憾。旋风垛祖师庙因地处偏僻,有幸躲过了历次浩劫,创修者圆增发心募铸的真武祖师铁像,亦在汝州市文物局的库房中得到妥善保存。希望在未来的时光中,旋风垛祖师庙能够再次躲过当下“大拆大建”的浪潮,即便修复也应修旧如旧,使那份宁静古朴永远的留存于苍茫群山间,成为每个游览者最惊艳的邂逅。
汝州的文物部门似乎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哦!!!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