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闲话汝州城隍庙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8-29 浏览量:

 闲话汝州城隍庙(附:珍贵历史照片)

 
 
王维周/文
刘孟博/配图
     汝州的城墙是明洪武年间,按全国的统一规格修筑的,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上宽一丈二尺,有城门三个,东为仰景,西为瞻洛,北为望嵩,弘治年间又辟南门曰遵汝。城墙原为土墙,明万历年间,汝州知州刘觐文以砖包城,才改土墙为砖墙。汝州的隍(城壕),深一丈八尺,宽一丈二尺,原为起土筑城时留下的深沟,战时贮水以挡敌人攻城。城隍和地方官一样,有府、州、县之分,全国城隍庙的建筑式样是统一的,但因级别不同而规模大小也不相同。城隍是皇帝为了统治人民思想而设的阴间官员,对辖区内的人民有保护之责,也有监督之权。本地官员祈雨、禳灾,群众们求子、拜药,甚至财产纠纷,有了疑难问题也都前来找他。由于他的“神力无边”,所以人们代代相传都称呼他为“城隍爷”。

      汝州城隍庙的大门在今青年广场北口,是一座面阔三丈,进深两丈多的过厅式建筑,厅前有墙八字形分开,厅内塑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像。解放前厅内设有茶馆,门外饮食小吃栉比,熙熙攘攘,被称为“城隍庙门”。进门是一条宽甬路,甬路两旁每天下午有说评词的、唱坠子书的多起,成为一个游乐场。甬路尽头今新华书店门口处有过街石牌坊一座,是为纪念明朝兵科给事中,汝州人张维
新而立的。牌坊北两侧为东西阅楼,再往北正中为大阅楼,楼基高三米,中有拱眉形门洞一个,可南北穿越,上为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城隍庙会人山人海,玩把戏、拉洋片、卖当、念善书(宣传佛家因果报应)的,加上饮食、百货等摊贩以及玩会逛庙的人群,真是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东西阅楼上两台大戏对着唱,城隍爷则坐在大阅楼上看戏。

      大阅楼东为纪念明代兵部待郎汝州人滕昭而建的滕公祠,祠东为火神庙。大阅楼北为东西廊房,内有牛头马面、小鬼判官及十殿阎君的塑像,还有上刀山、下油锅、锯解分尸、拔舌炮烙等十八层地狱的雕塑,一个个面目狰狞,神色恐怖。据说一踏上某处的门槛,泥塑的判官便会把他手中的铁索套上来人的脖子。廊房尽处,今城建局门口才是巍峨的大殿,城隍爷粉面长须,乌纱红袍,漂然端坐在大殿正中,其膝盖处藏有“消息儿”,参拜的人无意中按住膝盖,神像便会蓦然起立,手一松又会坐归原处。因为吓死过人,后来把消息儿去掉。大殿内靠东墙还有一尊木雕城隍爷像,分量较轻,是“出巡”时抬着用的。
       城隍第一次出巡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目的是查看庄稼好坏并把野鬼集中收留起来,不让他们在秋收农忙季节扰乱滋事,第二次出巡是十月一日,主要是看收成如何,好向上天回报,同时把野鬼放出,令其自由谋生。当然,这一切想法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制造出来并加给城隍的。

      城隍出巡比之正月十五的百伎杂陈也毫无逊色,全城如疯似狂,万人空巷。先是旗幡对对,炉香袅袅,以几路铜器开道,那惊天动地的排鼓铙钹声,使人心情激荡,兴趣盎然。继之以竹马、旱船、舞狮、龙灯、高跷、二鬼扳跌、老四官骑柳棍、大头和尚渡柳翠等民间杂耍,然后几盘细乐和着鞭炮,在硝烟弥漫中簇拥着城隍爷的八抬大轿缓缓而行,任人仰拜。神像后面跟着上百的善男信女,他们手捧信香,口宣神号,表情严肃,心禀度诚。再往后是一些身穿罪(红)衣罪裙、披枷带锁的人,他们企图用自己的苦行为死去的父母赎罪消灾,而自己也可落个孝子的美名。
      这支庞大的队伍迤迤逦逦,于下午一点左右出北门,大部分人员暂时散去,护送城隍的人群在城北集中进餐并稍事休息。傍晚动身,绕过城角,由段家场东的高家拐进人东关大街,上午送行的杂耍人等则在高家拐南口迎接。因年年如此,所以高家拐又称城阻爷拐。这时家家放鞭,户户挂灯,夜里人多,道路为之阻塞,使出巡进入高潮。队伍由东城门顺街西行回到城隍庙,直到后半夜把城隍爷放在大殿东墙角下,出巡才告结束。

      1925年,冯玉样部下陈希荣旅驻扎城内,为了破除迷信,用大纱绳攀在城隍爷的脖子上,几个人用力拉倒,其余神象也都打得粉碎,庙产数顷入公办教育。1929年11月,天下大雪,城内驻军孙殿英部因县内供给燃料不足,便把东西廊房、东西阅楼、大阅楼全部拆除,将木料生火取暖。大阅楼只剩下一个平台,扒下的土石堆在大殿前右侧成了一座假山。
     1933年春,汝河南种大烟很多,省长刘峙下令全部拔掉,但县长崔友韩和城防司令王景元等互相勾结,阳奉阴违,只拔去紧靠路边的大烟以防检查,绝大部分保留下来。那年大烟丰收,县内每亩大烟征收税款两元,这笔巨款被崔友韩、王景元、张百样分去大部,各区长、联保主任也都有所染指。后来,这事被河南大学临汝籍学生李尚周等告发,刘峙亲来临汝逮捕了胡紫庭、王子卓等有关人员。县内研究,把剩下的小部分大烟税款修建了如今的大阅楼和钟楼后面的舞台。
     大阅楼修成后,运进很多古今图书,成为县图书馆。楼前辟一荷花池,楼后广种花草树木,成为供人游览的中山公园,后又改为民众教育馆。四十年代初,火神庙内建一舞台,成为全县最早的剧院,这时的城隍庙,阅楼南仍为城内最大的集市,阅楼北则为城内文化娱乐场所。城隍庙的大门于1971年修建百货大楼时扒掉,后大殿于1984年打通望嵩路时扒掉,滕公祠的大门于1990年扩建公园时扒掉。往年显赫一时的城隍庙如今只剩下大阅楼和滕公祠后面的配殿了。
 
      ——摘录自1992年《汝州文史资料》第二辑
 
  •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