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宋代王陵旁的千年古刹——汝州陵头净因寺

来源:古韵汝州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2-02-19 浏览量:

宋代王陵旁的千年古刹——汝州陵头净因寺

刘孟博/文
美篇云上/配图
 净因寺,乃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廷美陵区内的功德坟寺,位于汝州市区西北三十里许,陵头镇魏悼园内。净因寺自肇建迄今,历代屡毁屡修,惜其碑刻史料等存留无多,使今天想要详细了解该寺历史的人,引为憾事。
 
所谓功德坟寺,即旧时皇室、贵戚、勋臣,于先祖坟茔之侧修建寺院,募请僧人为亡者修善事,祈求冥福,兼及守护先祖坟茔并执四时八节祭祀的场所。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章奏十三》卷十五 治平六年三月二十七日所上《言永昭陵建寺札子》曰:“臣窃闻近有中旨,於永昭陵侧别建一寺,未知信否。果如此窃恐不可,何则宣祖、太祖、太宗三陵共有一寺,若独于真宗、仁宗各置一寺,则是尊奉之礼逾于祖宗。…………凡臣僚之家,无人守坟,乃于坟侧置寺,啖以微利,使人守护种植而已。”
 
宋代的功德坟寺多以功德寺、功德院为名,也有称香灯院、香火院者。因其名谓繁多、内涵各异,若按照修建者的政治身份不同,可依次析分为帝陵寺院、王公贵族坟寺、勋戚大臣坟寺及庶民坟庵。王公贵族、勋戚大臣的坟寺,因由皇帝以“特例”、“特恩”的名义勅赐匾额,其地位上仅次於帝陵寺院,宋代每颁勅额赐予此类王侯、贵族、勋臣坟寺,不但免其租税,更赐予任命僧尼及颁衣、赐号之权利。后来,此类寺院成为王侯贵族私有财产之保障,产生甚多流弊,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本拟改贵族私寺为官寺,后因反对者众多而作罢。

追溯净因寺之建于何时,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寺观》卷九记载曰:“净因寺,在州北二十五里,宋元符庚辰建,有魏王勅旨卧碑悼园在焉。明代重修,州人何让记云:“距汝城西北仅一舍许,有寺曰:“净因”。岘山、崆峒远揖於前,嵩岳二室重奠於后,玉羊、鹿台诸峰绵亘起伏,夹持於左右,松桧阴森,佳果繁硕,俨然一胜槩也。世传宋太祖弟,秦王廷美葬此,当时愍廷美不得,其死,表其莹域曰‘魏悼园’,袝兆二十余塚,华表、翁仲对峙林立。至哲宗元符间建寺,度僧守之,赐额曰“净因”。”
 
何让,明代汝州人。景泰七年(1456年 )丙子科举人,历任直隶兴化县(今江苏兴化市)县学训导、广平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县)知县,晚年致仕归乡后,曾参与正德《汝州志》的修撰,由其撰写的数篇碑文,为当今研究地方史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按照《直隶汝州全志》及何让所撰《重修净因寺碑记》记载,净因寺应为宋哲宗元符庚辰年所建,即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然而根据目前已知史料来看,最迟在宋神宗时期,魏悼园内的净因寺便已经存在,因为熙宁五年(1072年)《脾山悼园监护等题记》、熙宁六年(1073年)《附葬陈国公监护等题记》两碑,落款均为“主持净因院主赐紫沙门净宣立石”。
 
净因寺北宋、金、元时期的建筑规模及僧侣情况,因没有相关史料进行表述,今人已无从得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据元代王君礼《重修青山祖师庙碑铭》记载,至正元年(1341年),净因寺僧人法宏,曾募化四方功德主,对脾山之巅的青山祖师庙进行过一次大修。“但经岁久,风雨飘摇,脊兽砖瓦脱落,墙垣门窗圮坏。 时有净因寺住僧目击心伤,涤虑摅诚,募化四方。一时输砖瓦、木植、资财、人工者,不招而至。庙宇重新,铸金像一尊于正,塑侍神四尊于侧,钟磬炉鼎,焕然改观。又建关圣帝殿三楹于左,圣公、圣母殿三楹于右,大门一座。经营于至正元年二月丁卯,落成于二年三月庚辰。”

 

北宋后的二百余年间,汝州地区战事频发,境内很多古迹名胜或毁于战火,或年久失修,至明初无不示现凋敝破败的景象。明朝建立后,社会日趋安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寺观祠庙,由官府拨款或民间自发募资,相继得到修缮,重现往昔规模。“由宋以降三百余年,兵燹薦臻,是寺不知其几更变也。迨入国朝,奄有四海,当谕天下郡邑,凡遇前代名祠,悉与修举,勿置沦没。由是畚瓦砾,禁樵采,乃复其寺。始焉草创殿宇,像设粗備而已,积岁寝远,至寺僧惠禄其徒妙云、妙果相继住持,募缘重修。首葺正殿,诸像庄严,次建天王殿,以镇山门,伽蓝、祖师、毗卢、罗汉等殿以及丈室、钟楼、斋厨、庾库,渐以告成,视旧改观,焕然维新。”
 
   净因寺自明代中期经妙云、妙果两位主持进行大修之后,达到了寺院的鼎盛时期,基本奠定了日后寺院的布局和规模。至1950年前后,净因寺内尚有各类殿宇三十余间,粗达数围的古柏数株,此后寺中古柏遭到砍伐,建筑也因挪作他用,而渐至无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恢复,千年古刹净因寺也迎来了新生,在四方信众的共同努力下,被毁的寺院也逐步得到恢复。

 

附:《重修净因寺碑记》
 
重修净因寺碑记
明 何让
距汝城西北仅一舍许,有寺曰净因。岘山、崆峒远揖於前,嵩岳二室重奠於后,玉羊、鹿台诸峰绵亘起伏夹持於左右。松桧阴森,佳果繁硕,俨然一胜槩也。
 
世传宋太祖弟秦王廷美葬此。当时愍廷美不得,其死表其莹域曰‘魏悼园’。袝兆二十余塚,华表、翁仲对峙林立。至哲宗元符间建寺,度僧守之,赐额曰“净因”。按《宋史》,廷美以被谮获罪,黜王爵,贬涪陵县公,既而安置房州,居一载,忧怖而卒。呜呼!廷美之於太宗,犹叔叚之于郑庄也。叔叚以显恶而见伐,廷美以怨望而播迁。使太宗恩以驭之,则廷美必无取贬之事。夫何诡口一加,遽至於斯,百世而下,感慨係之矣。
 
由宋以降三百余年,兵燹薦臻,是寺不知其几更变也。迨入国朝,奄有四海,当谕天下郡邑,凡遇前代名祠,悉与修举,勿置沦没。由是畚瓦砾,禁樵采,乃复其寺。始焉草创殿宇,像设粗備而已,积岁寝远,至寺僧惠禄其徒妙云、妙果相继住持,募缘重修,首葺正殿,诸像庄严。次建天王殿,以镇山门。伽蓝、祖师、毗卢、罗汉等殿以及丈室、钟楼、斋厨、庾库,渐以告成,视旧改观,焕然维新。
 
岁壬申秋,太守杨候命驾省敛驻节,於兹进果等。晓曰:“是寺肇立有自来矣!非若寻常私创者,比奈何自始迄今,漫无考据,将来世远人亡,氏号俱泯,则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乎?”亟命辇石於山,琢砻就绪,爰讬有识者请予记之,因述是寺之源流,与今所以葺旧而更新之者,由来如此。
 
 汝州刘孟博摘录整理自《直隶汝州全志·寺观》卷九
注:标题为笔者添加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