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探访紫云山“老和尚錾字”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2-08-03 浏览量:

『汝州访古』——百闻不如一见!探访紫云山“老和尚錾字”

刘孟博/文

陈素贞/摄影

汝州市大峪镇紫云山中,有山坡俗呼曰“五百步坡”,其山之阳,多裸岩,其面甚平,大者若席榻,小者若几凳。游人登临至此,小憩石上,可远观紫云晴雪之苍茫,近赏山民放牧之闲适,纵享北国山水田园之美。

汝东民间盛传,紫云山中有“老和尚錾字”石,其上符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无人能识,每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经过实地考察,传言中的“老和尚錾字”石,位于“五百步坡”东侧近巅处,共分为大小数石。其岩面之上,除自然风化产生的天然裂纹外,随意分布有一些人工刻划符号,线条深浅不一,结构参差错落,虽然经历风雨剥蚀有些模糊,不过仍依稀可辨认出“田”、“王”、“丰”、“山”等字。

那么这些岩石上的刻划字符是谁刻上去的呢?答案是不得而知。在询问当地的老年人后,他们也都说不上来,只说他们小的时候字符便已经存在,传说为山中老和尚所刻,当然也不排除是放牛娃所砸。

那么这些岩石上的刻划字符,是否就是古代的岩画呢?答案同样是不得而知。

据相关资料介绍,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进行石刻,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创造了灿烂多姿的岩画图像。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

本世纪初继河南新郑具茨山发现凹穴、沟槽以及棋盘形方格等几何形岩画之后,又在方城、叶县、泌阳等地相继发现了同类的刻凿岩画,目前考察获知,中原岩画分布范围北至伏牛山区新郑市的具茨山,南到伏牛山南部的淅川县下王岗,涉及郑州、许昌、平顶山、驻马店、南阳多个地方,其分布之广泛、体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样,在世界范围也是首屈一指的。

中原岩画引起学界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区以人像、动物图像为主,表达狩猎、舞蹈、战争、游牧等主题的岩画,而是大规模以大小不一、排列有规律的凹穴岩画为主要内容。这些凹穴大多被研磨在硕大的花岗岩、石灰岩等岩石上,有单凹穴、多凹穴、双排凹穴、梅花状环凹穴、方形凹穴、沟槽、网格、字符形、具象人等。有的凹穴深达十几厘米,浅的约有二至三厘米。大凹穴的直径往往也能达到十数厘米,小凹穴的直径也有四五厘米。与具象岩画相比,这些抽象的凹穴岩画显得神秘而陌生。这些凹穴究竟蕴涵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深刻含义?对凹穴岩画的研究,目前世界范围内学界争论巨大,主要是岩画的产生存续年代较长,很难用现代科学手段测年,其次是岩画内容的解读,众说纷纭,各有道理,差距巨大,至今仍无确切答案。同时凹穴岩画的制作年代,最早可追溯至于史前时期,并一直延续至后世,故而对岩画时代的确认,成为首要难题,尤其是对那些采用敲凿或刻凿技术制作的岩刻画。

通过查阅中原岩画的诸多介绍,首先可以了解到,在汝州周边的汝阳、登封、新郑、禹州、叶县、舞钢、方城、沁阳等地,均已发现了数量巨大、且集中的远古凹穴岩画,而汝州正处其中,却存在研究空白,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因此个人推测,在汝州的群山之中,应该也隐藏有数量庞大的远古凹穴岩画,正静待有缘人的发现。紫云山“老和尚錾字”石,个人觉得其并不属于远古中原岩画,这主要是该岩石刻划内容及风化程度,均与已发现的中原远古岩画不同,其内容更趋成熟、规范化,除中间部分不好辨识外,出现最多的“田”、“王”、“丰”、“山”等字,笔法纯熟,结字周正,这明显非远古人所为,称其为放牛娃新手所砸,亦不为过。最后个人认为,研究未知事物,首先应立足于遵循客观,实事求是的立场,认真分析探究留在岩石表面的遗存痕迹,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不可太过夸大失实,从而误导他人。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