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西大门——临汝镇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6-19 浏览量:

     临汝镇地处汝州、汝阳、伊川三县(市)交界,素有汝州市“西大门”之称。《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载:“废临汝县,在州西六十里,本汉梁县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置,于今县西南二十里紫罗川置,以邑城南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
 
     至贞元八年,刺史陆长源以旧县荒残,因移于东北李城驿之侧,近当大路。周显德三年,废入梁县,其地为镇”。据引文可知,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唐政府割梁县(与汝州同治一城)西部之地,新建一县,因县城南临汝水而名“临汝县”。当时临汝县隶属汝州,到天宝元年,汝州改为临汝郡,故云此县“兼郡名而为邑之称”。此临汝县县城因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县治迁往李城驿而废,故称其为“废临汝县”。贞元八年临汝县治所迁到东北方向洛汝大道李城驿(今临汝镇),新县城与旧县城(今汝阳小店)相比而被称为“今县”,两个县城相距二十里。至后周显德三年,临汝县被省去,县治易为镇治,县城变为镇邑,该镇名“临汝镇”,包括临汝镇在内的废临汝县东部复归梁县。(后周时即公元956年将临汝县降为临汝镇,归入梁县管辖)。临汝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远近闻名,名称沿袭一千多年而不变。清乾隆《汝州续志》卷八《临汝镇修复公馆记》:“距汝州六十里,古临汝也,今为巨镇。”核定今临汝镇方位,东南距汝州市区确为六十里。因汝州与梁县同治一城,可知古今临汝镇位置未变。
 
沿    革
    1958年设临汝镇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1997年,面积126.6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临东、临西、临南、临北、郝寨、菜园、西营、东营、白土泉、彦张、侧崆庄、赵庄、东程庄、冯店、大洼、榆树园、邓禹、营河、东唐、西唐、连庄、东车坊、南王庄、武庄、小山沟、冯楼、狮子张、北孙庄、庙张、杨寨、连圪瘩、坡池、关庙、北李庄、北纸坊、北王店、西马庄等38个行政村。2005年,将临汝镇的东程庄、冯店、大洼、榆树园、邓禹、西唐沟、东唐沟、高水泉、连庄、连圪档、东车坊、南工寨、侧崆庄、赵庄15个村委会,整建制划归温泉镇管辖。[1]
 
地 理 资 源
     境内有古迹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崆峒山、广成阁遗址(即为广成子修道之处),正在开发的白云山庄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
温泉地热资源已经立项。境内有牛皮洞水库、小山沟小水库2座。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铝矿石、石灰石等。
临汝镇位于汝州城西约30公里处,因临近北汝河而得名。总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59910人(2017),下辖24个行政村,全境属半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历来被称为豫西的商埠重镇。
 
     交通便利。焦柳铁路横贯东西,平临高速公路、省道洛界线穿境而过,县道临坡(临汝镇至坡池)路、临木(临汝镇至木札岭)路贯穿南北,形成城与镇及镇与村之间的公路网络。
 
     资源丰富。境内有古迹崆峒山、广成阁遗址(即为广成子修道之处),正在开发的白云山庄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准备开发的温泉地热资源已经立项。境内有牛皮洞水库小水库2座。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铝矿石、石灰石等。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境内有著名民营企业天瑞集团铸造公司、水泥公司和国家大型企业平顶山煤业集团长虹矿、洛阳煤炭供销公司坡池联营矿;镇村经济有煤矿、货运站、石料厂、建材加工、铝矾土矿等;临汝镇集贸市场辐射三县,是汝州市乡镇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妙水寺位于汝州市西部临汝镇关庙村南白云山下。妙水寺的泉水宛若玉带,飞驰南下,灌溉良田万亩。这里土地肥沃,是汝州的粮棉主产地。《补修妙水寺碑记》中称赞她“南襟汝水,雾露之所涌濡。北负邛陵,斗牛之所磅礴。东望汝城,百雉枪罗。西瞻伊阙,千峰屏列。”“松竹外环,泉流内涌”。史称“洛南之胜景”。2006年,妙水寺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 化 遗 产

    妙水寺古建筑
    妙水寺为汝州现存、保护较好的第三大古建筑群,仅次于汝州风穴寺、汝州学宫,占地面积约990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筑结构,有明显的中轴线,讲究铺排、对称和陪衬。现存主要古代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大雄宝殿)、东西廊房等。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个跨院,西跨院谓方丈院,有方丈殿五间,伽蓝殿三间。东跨院有祖师殿五间。
    妙水寺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依山势而建,整个建筑群营造方式简约而不简单。寺内现存古代房舍43间。寺内现存的建筑为明清和民国时期。
     天王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丈六,梁架简洁,无斗拱装饰。柱础呈扁鼓状,殿顶饰简瓦板瓦合用,正脊采用陶质间有堆塑花卉等图案。
    中佛殿位于天王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丈四尺。殿顶采用灰筒板瓦组成,正饰为陶质,间饰堆塑花卉,脊吻齐全,殿内梁架足材,下设两楹柱作支撑。
     大雄宝殿:又称毗卢殿,该殿是妙水寺最大建筑,位于中佛殿之后,殿前有二方形妙水泉池,殿台高筑,系单檐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丈六尺,柱础石均雕刻成莲花盆状,殿内梁架硕大,梁下附四根楹柱,结构严谨。其前檐斗拱上的龙首双昂、雕刻工艺精细,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中原古建筑所少见。
       植棉历史
     一千多年来,妙水寺几经废兴,遗留许多有价值的文物。67岁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的王礼宾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妙水寺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1989年,在临汝镇高中任教的王礼宾被调到妙水寺中学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大雄宝殿前的妙水池边发现了一块残碑。碑上记载有“妙水寺其来远矣,肇自汉明帝。”身为历史教师的他被妙水寺的悠久历史所震撼,当即将残碑打了拓片。从此,他开始了搜集妙水寺文物的工作。
     1992年,继在寺内发现多通古碑后,他又在寺南的朱庄村发现了一个石槽。石槽长1.65米,宽0.8米,高0.6米,重约1300公斤。石槽上刻有“至治三年”(1323年)的字样。石槽上还刻有棉叶、棉花、棉蕾等图案。
     据考证,元英宗时期,妙水寺周围的东马庄、朱庄一带土地肥沃,均为妙水寺的寺产。当时周围的百姓靠给寺内的和尚种地生活,石槽则是当年和尚们用来拌棉种的。由此可以推断,在元英宗时期,棉花已由南方传到了黄淮流域。
     在过去的历史教科书里,说棉花是明朝初年才传入黄淮流域的。为此,王礼宾立即将发现石槽的情况报告给了中国历史研究所。拌种石槽的发现为棉花传入黄淮流域找到了实物证据,将棉花传入黄淮流域的时间向前推了近百年。
     1957年,妙水寺西侧盆窑村村民冯够山在自家房后土崖上破土时发掘出了俑、猪、狗等彩陶。1977年附近群众在修筑大寨田时发掘出大量的斧、锛等磨制石器。据有关人士认证,此地应属仰韶文化遗址。1992年5月4日,在妙水寺大佛殿前淘井时,又发掘出了青花瓷残盘一件,上有蒙古文。
      妙水春耕
      古时的妙水寺一带植被繁茂,古木参天。妙水寺北枕白云山,南俯崆峒山,这里半山半水,流若银带,环山而下,灌田育地,绿野荡漾。明代汝州进士张政(字维新)游玩妙水寺后写诗赞道:“春满乾坤水满田,一犁耕进雨和烟。待看秋后黄云熟,共听民歌大有年。”大自然的景色和诗人的赞美勾勒出了一幅瑰丽多彩的“妙水春耕图”。 “妙水春耕”是汝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除了刘邦寻水传说之外,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传紧靠白云山的银洞山悬崖峭壁上有个银洞,内有水潭深不可测,有人把棒槌丢入潭内,第二天却在妙水寺内的清水池中发现,由此得名妙水寺。
     巍巍白云不足贵,天赐妙水一涌泉。妙水很早就受到世人的崇爱,仅据妙水寺残碑记载,东汉时期重视兴修水利,先人遂凿渠导水,灌田千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佛门大兴,妙水因水而建寺;唐宪宗年间,妙水寺大盛,主殿、陪殿、钟楼、鼓楼、碑林、塔林、园林等林立,规模可观。后宋、元、明、清各朝均加重修。
      如今,妙水寺年久失修,白云山上的采石场和附近煤矿的开采使妙水寺的泉水断流,“妙水春耕”的美景已荡然无存。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