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神话故事(3)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6-27 浏览量:



红石猫

 
大峪街北头的河边,有个红石头,一丈多长,八九尺高,呈东西向横在河边,东高西低,远远望去好似一只巨猫。这里的人都叫它石猫。关于这只石猫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炎帝在大红寨正在与大家一起干活,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炎帝头顶树叶,站在雨地里,向四面张望。他发现从大小红寨滚滚而下的洪水,猛兽般向下扑去,马上就要冲到大峪店了。而大峪店地势较低,一旦冲过来,上百户百姓就要遭殃。炎帝就把他驯服的红猫喊到跟前,令红猫速到大峪店村北河边上,在洪水到达之前,堵住洪水。红猫冒雨赶到大峪店北,化作一块猫形的巨石卧在河边。只见水涨多高,红猫也跟着长多高,水小了,红猫也跟着缩回原身。洪水始终没能漫过红猫,冲进村子,便改道向东,然后绕过村庄,向南流去。从此,这只红猫便屹立河边,用它的身躯保护着村庄,使村庄不再遭受洪水之害了。老百姓听说后,对红石猫更加崇敬,逢年过节,总有人到红石猫前给它烧香磕头,以表达心中的谢意。
后来,有一伙强盗来到这里,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吃惊,知道那石猫是个宝物,就想把它据为己有。可是他们推也推不动,撬也撬不来,挖也挖不到根。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也不能把石猫搬走。恼羞成怒的强盗,便万箭齐发向石猫射去,慢慢地石猫顶不住了,越来越多的箭射进了石猫的身体,鲜血从石猫身体里流了出来,染红了石猫全身。强盗们这才悻悻而去,而石猫从此便死了。后来,洪水又多次冲进村子,冲倒了许多房屋,卷走了许多粮食和财物。每当此时,人们都非常怀念那只石猫,无比痛恨那些害死石猫的强盗。
 
流传地区:汝州、禹州、登封等地
讲述者:颜松林,男,64岁,农民
整理者:樊忠义,男,61岁
 
 王三儿与城隍爷
 
王三儿住在汝州一个叫寨湾儿的穷山村,村东头泉眼儿旁边有一块菜地,据说是王三儿祖上人开出来的;菜地边有两间草屋,就是王三儿的家。王三儿三十多岁娶了一个半憨不憨的媳妇,给他生了一男一 女。一家四口人。虽说一年四季过日子吃得赖,穿得烂,可这里太偏僻,兵荒马乱的,也没有乱到这里来。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都五十多岁了,王三儿还没有进过城。为这事,他也不高兴过,觉着日子过得太孤寂。
一天夜里,王三儿刚刚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就看见从门口进来一个人。那人走到王三儿床前说:“三儿、三儿,这早就睡了?起来拍拍话。”屋里老黑,看不清那人的鼻子眼,只听那人说:“三儿伙计,俺可真眼起①您的日子。”三儿说:“唉,俺过的日子有啥眼起哩?”那人说:“伙计,这就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穿皮袄不知穿单衣的寒。你看,您天天吃得饱。天天都有老婆孩子陪着您,可我哩,天天不是推磨就是推碾,弄不好还得挨鞭子,不光是受这忍饥挨打的罪,孩子老婆想见也不得见。”王三儿说:“那是为啥哩?”那人长长地叹口气说:“唉——人家阎王判官管着哩。”一听这话,王三儿觉得很古怪,想问问到底是咋回事。王三儿还没有开口,那人倒抱着头哭了起来。王三儿赶紧拿好话劝说他,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那人不哭了,王三儿也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早上,王三儿一觉醒来,就想起了样儿黑②做的那个梦,心里还觉得有点不好受。可从那天起他差不多天天都梦见那个人。在梦里,他和那人家常理短的啥话都说,常常说着话吸着旱烟袋,有滋有味的。如果隔几天不见面,王三儿还会觉得寞格拉叉的③。
又过了一段日子,一天晚上下大雨。王三儿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半夜的时候,他看见那人又来了。那人一坐下来就说:“三儿伙计,今个来可是咱弟儿俩最后一次见面了。”听那人口气好像很高兴。三儿说:“咋着哩?”那人说:“老弟,这些日子我看出来了,您人是实实在在的好人,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我不是人,我是二十年前被砍了头的没头鬼,因为在阳间我贪财害命,阎王爷让我在阴间受了二十年的罪,虽说没有让我下油锅、上刀山,可阴间的酷刑差不多也都尝过了。阎王念我有去恶从善的心思,明天就要叫我投胎转世再回阳间去。”王三儿听着这些话,头发梢都楞起来了,他壮着胆子问:“伙计,你是说阎王给你找了替死鬼了?”没头鬼说:“是,明个正当响午时,有个戴铁帽子的人要到你屋前泉眼里来洗澡,他就是我的替死鬼。”外面的雨停了,山沟里又黑又静,加上没头鬼的话,王三儿怕的出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想赶紧把没头鬼赶走,可就是张不开嘴,也动不了身。
天亮了,王三儿起来到泉坑边洗了一把脸,想起了夜里梦中没头鬼的话,半信半疑的也没有放在心上,
头天晚上下了场雨,第二天就大晴天,时令又是三伏,正响午的时候,山沟里闷热的叫人透不过气。王三儿干完地里的活,刚坐到屋门口的小树下,从坡上下来一个人,他穿着粗布褂子,黑裤子,头上确实戴了一项铁帽子,这人满身是汗,一直朝泉眼这边走来。这时,王三儿忽儿想起了没头鬼的话,忙说:“戴铁帽子的伙计,来来来,我问你一句话。”那人说:“天太热了,等我洗个澡咱再说话。”王三儿忙走过去拉住那人说:“这泉水可凉了,先到那儿坐一会儿落落汗再洗也不迟,不然会得病的。”戴铁帽子的人很不情愿的和王三儿一起坐到了小树下,俩人在树下拍了一会儿,戴铁帽子的人洗了澡离开了。
过了几天,没头鬼夜里又和王三儿见面了。一见面,没头鬼就说:“老弟,我可要好好谢谢您呀。”王三儿说:“谢啥哩?”没头鬼说:“那天响午,您拉那人到树下,没有准时去洗澡,阎王安排的时辰过去了,也就没有被淹死。阎王说人家的阳寿还不到,就不能当我的替死鬼。我把找替死鬼的事给您说了,您救了那个人,也算我做了一件积德的事。我虽不能投胎转世,可阎王要我到山西一个县里去当城王。这也算是对俺积德的奖励。以后您有事,我一定会帮您的忙。”王三儿听到这儿,觉着又好气又好笑,对没头鬼说:“老兄,您这不是巴着④我死吗?”没头鬼说:“老弟,我可不是这意思,阳间阴间的事都一样。你在阳间,我在阴间俺照样可以帮助您。”
又过了几年,河南大旱,沟东头的泉水也快干了,王三儿的菜地也种不成了,家里无了过夜粮,他只好带着孩子们逃荒了。这天他来到山西地界的一个县城里,白天要了一天饭,晚上就睡在城隍庙里,半夜时分,他又梦见了那个没头鬼。没头鬼说:“三儿老弟,样儿个我就知道你来了。你现在落难了,我一定得帮帮您。您明儿个到东城门外那棵大杨树下,您只要敲几下树我就到。”
王三儿迷迷糊糊,半信不信没头鬼的话,可事到如今,也总想有个活头。第二天,他真的去了东城外,那里真的有一棵大杨树。王三儿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照着树敲几下。一会儿西边走过来几个人,他们说是要杀这棵树的。王三儿恳求人家干点活,好好挣碗饭吃。那几人答应了,把家什撇给他,说把树刨出来就给工钱。王三儿甩开膀子干起来,树坑越来越大。忽儿,他发现树根处有个瓷罐罐。他把罐子盖打开一看,愣住了:我的天!原来是罐银元宝!王三儿带着元宝可回家了。
注①方言,羡慕的意思。②方言,指昨晚
  ③缺点什么似的。    ④巴:寻
讲述:孙须   农民         
记录:高留柱              
 
 
祖师爷和陈州奶奶的故事
 
从前的人,谁都想找片好茔地。神也不例外,他们也都巴着找个好地场儿。好承受人间香烟。
这一天,祖师爷架着祥云,来到汝州地界飘过汝河南,一来二去,看中了一片宝地。立到云头上往下看,东、西、北三边儿三座山,象太师椅子圈跟靠背,坐北朝南,对面是一条东西向的长坡,就像公堂上摆的公案。祖师爷按落云头,抽出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手一抬,“唰”一剑插在“椅座”上,做个定物。谁要再到这儿,看见地上插的青锋宝剑,怕他们再不会争占这块儿“宝地”了,祖师爷想罢,只顾腾云驾雾搬家去了。
先不说祖师爷搬家,只说有一方神灵——陈州奶奶,也为找一块好茔地,转来转去也转到了汝州地面儿。世上巧事多,神灵也有好些奇迹。陈州奶奶搭着眼罩子一瞅,看见汝河南岸儿塔山圆圈儿雾霭霭的,祥光四射,又惊又喜,说:“真是一块宝地呀!”
陈州奶奶落下云头,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一瞅一看,吓了一跳!谁的宝锋插到这“椅座儿”上,坏了!八成儿是有人占下了!陈州奶奶长出一口气,后悔自己来晚了一步,走吧,舍不得这块地场儿;不走吧,人家已有人占下了。想来想去,法儿就生出来了。她顺手脱下一只绣鞋,又拔出地上的宝剑,绣鞋往地上一扔,“哧溜”一剑扎下去,扎透了绣鞋底子,使劲儿往下按,宝剑往地下进去了多深。陈州奶奶知道不敢耽搁,慌里慌张架着云头搬家去了。
一块儿“宝地”,俩神都想要,哪有不吵的!等陈州奶奶收拾停当来到塔山下,祖师爷刚刚比她早来一步。两位神仙都要占这块“宝地”,都说是自己早就占住的,吵得跟分家一样。俩神仙正吵得难解难分,只听见空中有人搭腔:“咋着哩?吵的真热闹!”
祖师爷跟陈州奶奶抬头一瞅,是太白金星,俩人赶紧跪下磕头。太白金星笑笑,说:“请起。我有事儿打这儿路过,您俩是因为啥吵成这!”
祖师爷又施一礼,说:“小神打得道以来没正经安身之处,碰见这儿一片地场儿不赖,做为安身之地,谁知陈州奶奶无理取闹,要和小神争占,说这儿是她老早占住的!”
陈州奶奶一听,也赶紧施礼,没理强占三分,说:“先生不要听他那瞎话,先来后到,总得有个凭证吧!”
太白金星捋捋胡子,点点头,说:“也是,恁俩各有啥东西为凭?”
祖师爷觉摸理足,指着插到地上的宝剑,说:“这把宝剑是我的随身之物。我找到这块儿宝地时,就插下这把剑当做定物,咋说这地场儿是她先占下哩!”
陈州奶奶有她的说词,冷笑一声,说:“噫!我当初离这儿时,曾脱下一只绣鞋,你的剑扎着我的绣鞋,到底谁先谁后!请叫太白先生说了。”祖师爷一听,这才往地下细看,宝剑还真扎着一只绣鞋。把祖师爷气得吹胡子瞪眼,话也说不出来。
太白金星神通广大,这么点儿小事儿会能难住他!近处远处看看拿龙头拐往地下“邦邦”轻轻儿敲了两下儿,哈哈一笑,说:“我知道了。我有个两全其美之计,您俩好好想想,看中不中,这块地归陈州奶奶。”太白金星挡住要说话儿的祖师爷,“你先不要慌,你看,这椅座前长案两边儿两座山,西边那座低,东边这座高,左高右低,就象左旗右鼓。像旗的这座山也是难得的一块儿好地,你可搬上去住,您俩以后成了邻居,不要再有争执。”说完,驾云走了。
祖师爷有理弄个没理,一肚子怨气,可又不敢不听太白金星的批摆。临上东南高山走时,使劲往地下跺了一脚,把圈椅左边跺了一道沟。直到现在,那道深沟还在。
陈州奶奶在塔下安了家,常常显灵给人消除灾难,人们在洼地上给他修了庙,叫那洼地为“奶奶庙洼”。
 
讲述者:刘中兴,85岁,农民
整理者:郭鸿志
 
 
龙落山
 
大峪店北边的河边上,有一座山叫龙落山,也叫玲珑山,这座山只有两丈多高,名气可大啦。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大峪店北的白栗坪有位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嫂子待她很赖,脏活累活叫人家干。有一天,这闺女从河边洗衣回到家,嫂嫂瞅见小姑子肚子突然大了,就拷打逼问,跟那个男人一起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这闺女觉得实在冤枉,就说在河边洗衣时,吃了水中的一个桃子,肚子就慢慢大了起来,嫂子觉得闺女做了败坏门风的事,就把这位小姑子赶出家门。
这闺女流浪到白栗坪西小山沟,走不动了,住在草棚里,一百天后,生了九个胖小子,九个九种颜色。这九个孩子好玩水,他们跪在地上七扒八扒,就在沟里扒出水潭来,以后常在潭里洗澡。这地名就叫倒扒沟。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道从此路过,这老道进棚掐指一算,说这位姑娘是九龙圣母,生的九个孩子都是龙子,他要全部带走。说罢,老道使个法术,那九个儿子就和老道一齐腾云驾雾上天了。原来那老道是玉皇大帝下凡,他把九个孩子带到天上,教他们武艺。
十八年后,九龙子功德圆满,被玉帝分别任命为龙王,负责掌管雨量。他们下界到倒扒沟,告别母后,各奔前程。他们当中有四个打算到嵩山、泰山、华山和燕山。还剩五位打算南下,这南下的五位兄弟走了六七里,来到了小红寨尖上。白龙王看到南山脚有一个明晃晃的深水潭,赶紧说:“咱这架山下边的水潭我用啦,您几个到别处找吧!”说罢,他哧溜一下顺小红寨爬下来,一头扎进深水潭。后人叫白龙泉,建了白龙寺,人们看到从小红寨尖到白龙寺有条几里长的白石带,说是白龙爷下山留下的。另外三位龙王看到东南大红寨的悬崖上也有三个深水潭,急忙飞到那里,各占一潭。觉得很满意。人们把这三个水潭叫青龙潭、黑龙潭和黄龙潭。最后还剩一位龙王在小红寨上抬头向南一看,大峪店南头也有一个深水潭,他顺着石人山连飞带爬到了大峪店北头,碰见前边河边上站着一只红石猫。石猫问:“上哪去?”龙王说:“到南头深潭!”石猫说:“那里早被大红寨的大熊占住了,人家建了大熊庵。”说罢石猫和气地跟龙王商量说:“老弟,你跟前的清水潭多好哇,甭走了,咱俩在这里搁伙计吧!”龙王仔细一看潭深水清还真不错,忙答道:“中!中!”说着,他龙爪着地,头往清潭里猛扎,身子哧溜溜溜地旋出了两丈高的龙塔。后来变做一座化石山。
现在石龙身上还有很多像龙旋扭的痕迹,龙爪之间的石痕像门窗,人们低着头能来回过,站这边能看到那边几里远。龙身上的石纹能汲水,上面长有桃树、杏树和几溜子花草。春天,桃杏开花,孩子们上去还坐在山头的树上压油油,好看着哩。人们根据龙落这里的传说,叫它龙落山,因为玲珑好看,也有人叫玲珑山。
流传地区:汝州市、登封、巩义、新密、禹州、宝丰一带
讲述者:颜松林 男 75岁 
    王 玲 女 60岁 
整理者:樊忠义
 
只剩一穗儿
 
很早以前,地里的麦子不只结一个穗儿,而是从根儿到梢儿浑身都是穗儿,就跟那芝麻一样,每年打的麦子都吃不完。
麦子多了,人们就不爱惜,吃着扔着,随意糟踏。头下枕的是白面馒头,屁股下垫的是白面烙馍,还用白面馒头擦屁股……。
人们糟踏粮食的事儿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听了很生气,恼嘟嘟地说:“这地上的人呀,咋这样不知好歹,咋就不知道爱惜粮食,我得把粮食收回来,饿饿他们,看他们还糟踏不!”玉皇大帝就派天神下界,在麦子快熟时,把麦穗子全都给捋下来。
人们看到天神要捋去麦穗,便围上去苦苦哀求:“麦穗可不能捋呀,捋了我们会饿死的!”不管人们怎么哀求,天神只管捋。
看看只捋剩顶端的一穗了,一只大黄狗跑过去,拖住天神的双腿,泪流满面,嚎啕大哭,哀求道:“人们糟踏粮食,我们狗们可没糟踏粮食,不能把我们也给饿死呀,就给我们狗们留一穗儿吧!”
天神看大黄狗哭得可怜,犹豫了。想想狗们也确实没有糟踏粮食,饿死它们也真的不应该,于是停下手来,无奈地说:“好吧,就给你们狗儿们留一穗吧。不过要记住,上天赐给你们的粮食是宝贵的,千万要爱惜,可不能糟蹋。”大黄狗连连点头。
从此,麦子再也不是浑身都是穗儿了,每棵只结一个穗儿。这一个穗儿,还是上天给狗留的粮食。
讲述者:李金贵
整理者:李泉海
 
 
 
 红石猫
 
大峪街北头的河边,有个红石头,一丈多长,八九尺高,呈东西向横在河边,东高西低,远远望去好似一只巨猫。这里的人都叫它石猫。关于这只石猫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炎帝在大红寨正在与大家一起干活,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炎帝头顶树叶,站在雨地里,向四面张望。他发现从大小红寨滚滚而下的洪水,猛兽般向下扑去,马上就要冲到大峪店了。而大峪店地势较低,一旦冲过来,上百户百姓就要遭殃。炎帝就把他驯服的红猫喊到跟前,令红猫速到大峪店村北河边上,在洪水到达之前,堵住洪水。红猫冒雨赶到大峪店北,化作一块猫形的巨石卧在河边。只见水涨多高,红猫也跟着长多高,水小了,红猫也跟着缩回原身。洪水始终没能漫过红猫,冲进村子,便改道向东,然后绕过村庄,向南流去。从此,这只红猫便屹立河边,用它的身躯保护着村庄,使村庄不再遭受洪水之害了。老百姓听说后,对红石猫更加崇敬,逢年过节,总有人到红石猫前给它烧香磕头,以表达心中的谢意。
后来,有一伙强盗来到这里,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吃惊,知道那石猫是个宝物,就想把它据为己有。可是他们推也推不动,撬也撬不来,挖也挖不到根。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也不能把石猫搬走。恼羞成怒的强盗,便万箭齐发向石猫射去,慢慢地石猫顶不住了,越来越多的箭射进了石猫的身体,鲜血从石猫身体里流了出来,染红了石猫全身。强盗们这才悻悻而去,而石猫从此便死了。后来,洪水又多次冲进村子,冲倒了许多房屋,卷走了许多粮食和财物。每当此时,人们都非常怀念那只石猫,无比痛恨那些害死石猫的强盗。
 
流传地区:汝州、禹州、登封等地
讲述者:颜松林,男,64岁,农民
整理者:樊忠义,男,61岁
 
 王三儿与城隍爷
 
王三儿住在汝州一个叫寨湾儿的穷山村,村东头泉眼儿旁边有一块菜地,据说是王三儿祖上人开出来的;菜地边有两间草屋,就是王三儿的家。王三儿三十多岁娶了一个半憨不憨的媳妇,给他生了一男一 女。一家四口人。虽说一年四季过日子吃得赖,穿得烂,可这里太偏僻,兵荒马乱的,也没有乱到这里来。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都五十多岁了,王三儿还没有进过城。为这事,他也不高兴过,觉着日子过得太孤寂。
一天夜里,王三儿刚刚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就看见从门口进来一个人。那人走到王三儿床前说:“三儿、三儿,这早就睡了?起来拍拍话。”屋里老黑,看不清那人的鼻子眼,只听那人说:“三儿伙计,俺可真眼起①您的日子。”三儿说:“唉,俺过的日子有啥眼起哩?”那人说:“伙计,这就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穿皮袄不知穿单衣的寒。你看,您天天吃得饱。天天都有老婆孩子陪着您,可我哩,天天不是推磨就是推碾,弄不好还得挨鞭子,不光是受这忍饥挨打的罪,孩子老婆想见也不得见。”王三儿说:“那是为啥哩?”那人长长地叹口气说:“唉——人家阎王判官管着哩。”一听这话,王三儿觉得很古怪,想问问到底是咋回事。王三儿还没有开口,那人倒抱着头哭了起来。王三儿赶紧拿好话劝说他,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那人不哭了,王三儿也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早上,王三儿一觉醒来,就想起了样儿黑②做的那个梦,心里还觉得有点不好受。可从那天起他差不多天天都梦见那个人。在梦里,他和那人家常理短的啥话都说,常常说着话吸着旱烟袋,有滋有味的。如果隔几天不见面,王三儿还会觉得寞格拉叉的③。
又过了一段日子,一天晚上下大雨。王三儿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半夜的时候,他看见那人又来了。那人一坐下来就说:“三儿伙计,今个来可是咱弟儿俩最后一次见面了。”听那人口气好像很高兴。三儿说:“咋着哩?”那人说:“老弟,这些日子我看出来了,您人是实实在在的好人,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我不是人,我是二十年前被砍了头的没头鬼,因为在阳间我贪财害命,阎王爷让我在阴间受了二十年的罪,虽说没有让我下油锅、上刀山,可阴间的酷刑差不多也都尝过了。阎王念我有去恶从善的心思,明天就要叫我投胎转世再回阳间去。”王三儿听着这些话,头发梢都楞起来了,他壮着胆子问:“伙计,你是说阎王给你找了替死鬼了?”没头鬼说:“是,明个正当响午时,有个戴铁帽子的人要到你屋前泉眼里来洗澡,他就是我的替死鬼。”外面的雨停了,山沟里又黑又静,加上没头鬼的话,王三儿怕的出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想赶紧把没头鬼赶走,可就是张不开嘴,也动不了身。
天亮了,王三儿起来到泉坑边洗了一把脸,想起了夜里梦中没头鬼的话,半信半疑的也没有放在心上,
头天晚上下了场雨,第二天就大晴天,时令又是三伏,正响午的时候,山沟里闷热的叫人透不过气。王三儿干完地里的活,刚坐到屋门口的小树下,从坡上下来一个人,他穿着粗布褂子,黑裤子,头上确实戴了一项铁帽子,这人满身是汗,一直朝泉眼这边走来。这时,王三儿忽儿想起了没头鬼的话,忙说:“戴铁帽子的伙计,来来来,我问你一句话。”那人说:“天太热了,等我洗个澡咱再说话。”王三儿忙走过去拉住那人说:“这泉水可凉了,先到那儿坐一会儿落落汗再洗也不迟,不然会得病的。”戴铁帽子的人很不情愿的和王三儿一起坐到了小树下,俩人在树下拍了一会儿,戴铁帽子的人洗了澡离开了。
过了几天,没头鬼夜里又和王三儿见面了。一见面,没头鬼就说:“老弟,我可要好好谢谢您呀。”王三儿说:“谢啥哩?”没头鬼说:“那天响午,您拉那人到树下,没有准时去洗澡,阎王安排的时辰过去了,也就没有被淹死。阎王说人家的阳寿还不到,就不能当我的替死鬼。我把找替死鬼的事给您说了,您救了那个人,也算我做了一件积德的事。我虽不能投胎转世,可阎王要我到山西一个县里去当城王。这也算是对俺积德的奖励。以后您有事,我一定会帮您的忙。”王三儿听到这儿,觉着又好气又好笑,对没头鬼说:“老兄,您这不是巴着④我死吗?”没头鬼说:“老弟,我可不是这意思,阳间阴间的事都一样。你在阳间,我在阴间俺照样可以帮助您。”
又过了几年,河南大旱,沟东头的泉水也快干了,王三儿的菜地也种不成了,家里无了过夜粮,他只好带着孩子们逃荒了。这天他来到山西地界的一个县城里,白天要了一天饭,晚上就睡在城隍庙里,半夜时分,他又梦见了那个没头鬼。没头鬼说:“三儿老弟,样儿个我就知道你来了。你现在落难了,我一定得帮帮您。您明儿个到东城门外那棵大杨树下,您只要敲几下树我就到。”
王三儿迷迷糊糊,半信不信没头鬼的话,可事到如今,也总想有个活头。第二天,他真的去了东城外,那里真的有一棵大杨树。王三儿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照着树敲几下。一会儿西边走过来几个人,他们说是要杀这棵树的。王三儿恳求人家干点活,好好挣碗饭吃。那几人答应了,把家什撇给他,说把树刨出来就给工钱。王三儿甩开膀子干起来,树坑越来越大。忽儿,他发现树根处有个瓷罐罐。他把罐子盖打开一看,愣住了:我的天!原来是罐银元宝!王三儿带着元宝可回家了。
注①方言,羡慕的意思。②方言,指昨晚
  ③缺点什么似的。    ④巴:寻
讲述:孙须   农民         
记录:高留柱              
 
 
祖师爷和陈州奶奶的故事
 
从前的人,谁都想找片好茔地。神也不例外,他们也都巴着找个好地场儿。好承受人间香烟。
这一天,祖师爷架着祥云,来到汝州地界飘过汝河南,一来二去,看中了一片宝地。立到云头上往下看,东、西、北三边儿三座山,象太师椅子圈跟靠背,坐北朝南,对面是一条东西向的长坡,就像公堂上摆的公案。祖师爷按落云头,抽出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手一抬,“唰”一剑插在“椅座”上,做个定物。谁要再到这儿,看见地上插的青锋宝剑,怕他们再不会争占这块儿“宝地”了,祖师爷想罢,只顾腾云驾雾搬家去了。
先不说祖师爷搬家,只说有一方神灵——陈州奶奶,也为找一块好茔地,转来转去也转到了汝州地面儿。世上巧事多,神灵也有好些奇迹。陈州奶奶搭着眼罩子一瞅,看见汝河南岸儿塔山圆圈儿雾霭霭的,祥光四射,又惊又喜,说:“真是一块宝地呀!”
陈州奶奶落下云头,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一瞅一看,吓了一跳!谁的宝锋插到这“椅座儿”上,坏了!八成儿是有人占下了!陈州奶奶长出一口气,后悔自己来晚了一步,走吧,舍不得这块地场儿;不走吧,人家已有人占下了。想来想去,法儿就生出来了。她顺手脱下一只绣鞋,又拔出地上的宝剑,绣鞋往地上一扔,“哧溜”一剑扎下去,扎透了绣鞋底子,使劲儿往下按,宝剑往地下进去了多深。陈州奶奶知道不敢耽搁,慌里慌张架着云头搬家去了。
一块儿“宝地”,俩神都想要,哪有不吵的!等陈州奶奶收拾停当来到塔山下,祖师爷刚刚比她早来一步。两位神仙都要占这块“宝地”,都说是自己早就占住的,吵得跟分家一样。俩神仙正吵得难解难分,只听见空中有人搭腔:“咋着哩?吵的真热闹!”
祖师爷跟陈州奶奶抬头一瞅,是太白金星,俩人赶紧跪下磕头。太白金星笑笑,说:“请起。我有事儿打这儿路过,您俩是因为啥吵成这!”
祖师爷又施一礼,说:“小神打得道以来没正经安身之处,碰见这儿一片地场儿不赖,做为安身之地,谁知陈州奶奶无理取闹,要和小神争占,说这儿是她老早占住的!”
陈州奶奶一听,也赶紧施礼,没理强占三分,说:“先生不要听他那瞎话,先来后到,总得有个凭证吧!”
太白金星捋捋胡子,点点头,说:“也是,恁俩各有啥东西为凭?”
祖师爷觉摸理足,指着插到地上的宝剑,说:“这把宝剑是我的随身之物。我找到这块儿宝地时,就插下这把剑当做定物,咋说这地场儿是她先占下哩!”
陈州奶奶有她的说词,冷笑一声,说:“噫!我当初离这儿时,曾脱下一只绣鞋,你的剑扎着我的绣鞋,到底谁先谁后!请叫太白先生说了。”祖师爷一听,这才往地下细看,宝剑还真扎着一只绣鞋。把祖师爷气得吹胡子瞪眼,话也说不出来。
太白金星神通广大,这么点儿小事儿会能难住他!近处远处看看拿龙头拐往地下“邦邦”轻轻儿敲了两下儿,哈哈一笑,说:“我知道了。我有个两全其美之计,您俩好好想想,看中不中,这块地归陈州奶奶。”太白金星挡住要说话儿的祖师爷,“你先不要慌,你看,这椅座前长案两边儿两座山,西边那座低,东边这座高,左高右低,就象左旗右鼓。像旗的这座山也是难得的一块儿好地,你可搬上去住,您俩以后成了邻居,不要再有争执。”说完,驾云走了。
祖师爷有理弄个没理,一肚子怨气,可又不敢不听太白金星的批摆。临上东南高山走时,使劲往地下跺了一脚,把圈椅左边跺了一道沟。直到现在,那道深沟还在。
陈州奶奶在塔下安了家,常常显灵给人消除灾难,人们在洼地上给他修了庙,叫那洼地为“奶奶庙洼”。
 
讲述者:刘中兴,85岁,农民
整理者:郭鸿志
 
 
龙落山
 
大峪店北边的河边上,有一座山叫龙落山,也叫玲珑山,这座山只有两丈多高,名气可大啦。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大峪店北的白栗坪有位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嫂子待她很赖,脏活累活叫人家干。有一天,这闺女从河边洗衣回到家,嫂嫂瞅见小姑子肚子突然大了,就拷打逼问,跟那个男人一起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这闺女觉得实在冤枉,就说在河边洗衣时,吃了水中的一个桃子,肚子就慢慢大了起来,嫂子觉得闺女做了败坏门风的事,就把这位小姑子赶出家门。
这闺女流浪到白栗坪西小山沟,走不动了,住在草棚里,一百天后,生了九个胖小子,九个九种颜色。这九个孩子好玩水,他们跪在地上七扒八扒,就在沟里扒出水潭来,以后常在潭里洗澡。这地名就叫倒扒沟。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道从此路过,这老道进棚掐指一算,说这位姑娘是九龙圣母,生的九个孩子都是龙子,他要全部带走。说罢,老道使个法术,那九个儿子就和老道一齐腾云驾雾上天了。原来那老道是玉皇大帝下凡,他把九个孩子带到天上,教他们武艺。
十八年后,九龙子功德圆满,被玉帝分别任命为龙王,负责掌管雨量。他们下界到倒扒沟,告别母后,各奔前程。他们当中有四个打算到嵩山、泰山、华山和燕山。还剩五位打算南下,这南下的五位兄弟走了六七里,来到了小红寨尖上。白龙王看到南山脚有一个明晃晃的深水潭,赶紧说:“咱这架山下边的水潭我用啦,您几个到别处找吧!”说罢,他哧溜一下顺小红寨爬下来,一头扎进深水潭。后人叫白龙泉,建了白龙寺,人们看到从小红寨尖到白龙寺有条几里长的白石带,说是白龙爷下山留下的。另外三位龙王看到东南大红寨的悬崖上也有三个深水潭,急忙飞到那里,各占一潭。觉得很满意。人们把这三个水潭叫青龙潭、黑龙潭和黄龙潭。最后还剩一位龙王在小红寨上抬头向南一看,大峪店南头也有一个深水潭,他顺着石人山连飞带爬到了大峪店北头,碰见前边河边上站着一只红石猫。石猫问:“上哪去?”龙王说:“到南头深潭!”石猫说:“那里早被大红寨的大熊占住了,人家建了大熊庵。”说罢石猫和气地跟龙王商量说:“老弟,你跟前的清水潭多好哇,甭走了,咱俩在这里搁伙计吧!”龙王仔细一看潭深水清还真不错,忙答道:“中!中!”说着,他龙爪着地,头往清潭里猛扎,身子哧溜溜溜地旋出了两丈高的龙塔。后来变做一座化石山。
现在石龙身上还有很多像龙旋扭的痕迹,龙爪之间的石痕像门窗,人们低着头能来回过,站这边能看到那边几里远。龙身上的石纹能汲水,上面长有桃树、杏树和几溜子花草。春天,桃杏开花,孩子们上去还坐在山头的树上压油油,好看着哩。人们根据龙落这里的传说,叫它龙落山,因为玲珑好看,也有人叫玲珑山。
流传地区:汝州市、登封、巩义、新密、禹州、宝丰一带
讲述者:颜松林 男 75岁 
    王 玲 女 60岁 
整理者:樊忠义
 
只剩一穗儿
 
很早以前,地里的麦子不只结一个穗儿,而是从根儿到梢儿浑身都是穗儿,就跟那芝麻一样,每年打的麦子都吃不完。
麦子多了,人们就不爱惜,吃着扔着,随意糟踏。头下枕的是白面馒头,屁股下垫的是白面烙馍,还用白面馒头擦屁股……。
人们糟踏粮食的事儿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听了很生气,恼嘟嘟地说:“这地上的人呀,咋这样不知好歹,咋就不知道爱惜粮食,我得把粮食收回来,饿饿他们,看他们还糟踏不!”玉皇大帝就派天神下界,在麦子快熟时,把麦穗子全都给捋下来。
人们看到天神要捋去麦穗,便围上去苦苦哀求:“麦穗可不能捋呀,捋了我们会饿死的!”不管人们怎么哀求,天神只管捋。
看看只捋剩顶端的一穗了,一只大黄狗跑过去,拖住天神的双腿,泪流满面,嚎啕大哭,哀求道:“人们糟踏粮食,我们狗们可没糟踏粮食,不能把我们也给饿死呀,就给我们狗们留一穗儿吧!”
天神看大黄狗哭得可怜,犹豫了。想想狗们也确实没有糟踏粮食,饿死它们也真的不应该,于是停下手来,无奈地说:“好吧,就给你们狗儿们留一穗吧。不过要记住,上天赐给你们的粮食是宝贵的,千万要爱惜,可不能糟蹋。”大黄狗连连点头。
从此,麦子再也不是浑身都是穗儿了,每棵只结一个穗儿。这一个穗儿,还是上天给狗留的粮食。
讲述者:李金贵
整理者:李泉海
 
 
红石猫
 
大峪街北头的河边,有个红石头,一丈多长,八九尺高,呈东西向横在河边,东高西低,远远望去好似一只巨猫。这里的人都叫它石猫。关于这只石猫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炎帝在大红寨正在与大家一起干活,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炎帝头顶树叶,站在雨地里,向四面张望。他发现从大小红寨滚滚而下的洪水,猛兽般向下扑去,马上就要冲到大峪店了。而大峪店地势较低,一旦冲过来,上百户百姓就要遭殃。炎帝就把他驯服的红猫喊到跟前,令红猫速到大峪店村北河边上,在洪水到达之前,堵住洪水。红猫冒雨赶到大峪店北,化作一块猫形的巨石卧在河边。只见水涨多高,红猫也跟着长多高,水小了,红猫也跟着缩回原身。洪水始终没能漫过红猫,冲进村子,便改道向东,然后绕过村庄,向南流去。从此,这只红猫便屹立河边,用它的身躯保护着村庄,使村庄不再遭受洪水之害了。老百姓听说后,对红石猫更加崇敬,逢年过节,总有人到红石猫前给它烧香磕头,以表达心中的谢意。
后来,有一伙强盗来到这里,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吃惊,知道那石猫是个宝物,就想把它据为己有。可是他们推也推不动,撬也撬不来,挖也挖不到根。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也不能把石猫搬走。恼羞成怒的强盗,便万箭齐发向石猫射去,慢慢地石猫顶不住了,越来越多的箭射进了石猫的身体,鲜血从石猫身体里流了出来,染红了石猫全身。强盗们这才悻悻而去,而石猫从此便死了。后来,洪水又多次冲进村子,冲倒了许多房屋,卷走了许多粮食和财物。每当此时,人们都非常怀念那只石猫,无比痛恨那些害死石猫的强盗。
 
流传地区:汝州、禹州、登封等地
讲述者:颜松林,男,64岁,农民
整理者:樊忠义,男,61岁
 
 王三儿与城隍爷
 
王三儿住在汝州一个叫寨湾儿的穷山村,村东头泉眼儿旁边有一块菜地,据说是王三儿祖上人开出来的;菜地边有两间草屋,就是王三儿的家。王三儿三十多岁娶了一个半憨不憨的媳妇,给他生了一男一 女。一家四口人。虽说一年四季过日子吃得赖,穿得烂,可这里太偏僻,兵荒马乱的,也没有乱到这里来。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都五十多岁了,王三儿还没有进过城。为这事,他也不高兴过,觉着日子过得太孤寂。
一天夜里,王三儿刚刚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就看见从门口进来一个人。那人走到王三儿床前说:“三儿、三儿,这早就睡了?起来拍拍话。”屋里老黑,看不清那人的鼻子眼,只听那人说:“三儿伙计,俺可真眼起①您的日子。”三儿说:“唉,俺过的日子有啥眼起哩?”那人说:“伙计,这就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穿皮袄不知穿单衣的寒。你看,您天天吃得饱。天天都有老婆孩子陪着您,可我哩,天天不是推磨就是推碾,弄不好还得挨鞭子,不光是受这忍饥挨打的罪,孩子老婆想见也不得见。”王三儿说:“那是为啥哩?”那人长长地叹口气说:“唉——人家阎王判官管着哩。”一听这话,王三儿觉得很古怪,想问问到底是咋回事。王三儿还没有开口,那人倒抱着头哭了起来。王三儿赶紧拿好话劝说他,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那人不哭了,王三儿也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早上,王三儿一觉醒来,就想起了样儿黑②做的那个梦,心里还觉得有点不好受。可从那天起他差不多天天都梦见那个人。在梦里,他和那人家常理短的啥话都说,常常说着话吸着旱烟袋,有滋有味的。如果隔几天不见面,王三儿还会觉得寞格拉叉的③。
又过了一段日子,一天晚上下大雨。王三儿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半夜的时候,他看见那人又来了。那人一坐下来就说:“三儿伙计,今个来可是咱弟儿俩最后一次见面了。”听那人口气好像很高兴。三儿说:“咋着哩?”那人说:“老弟,这些日子我看出来了,您人是实实在在的好人,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我不是人,我是二十年前被砍了头的没头鬼,因为在阳间我贪财害命,阎王爷让我在阴间受了二十年的罪,虽说没有让我下油锅、上刀山,可阴间的酷刑差不多也都尝过了。阎王念我有去恶从善的心思,明天就要叫我投胎转世再回阳间去。”王三儿听着这些话,头发梢都楞起来了,他壮着胆子问:“伙计,你是说阎王给你找了替死鬼了?”没头鬼说:“是,明个正当响午时,有个戴铁帽子的人要到你屋前泉眼里来洗澡,他就是我的替死鬼。”外面的雨停了,山沟里又黑又静,加上没头鬼的话,王三儿怕的出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想赶紧把没头鬼赶走,可就是张不开嘴,也动不了身。
天亮了,王三儿起来到泉坑边洗了一把脸,想起了夜里梦中没头鬼的话,半信半疑的也没有放在心上,
头天晚上下了场雨,第二天就大晴天,时令又是三伏,正响午的时候,山沟里闷热的叫人透不过气。王三儿干完地里的活,刚坐到屋门口的小树下,从坡上下来一个人,他穿着粗布褂子,黑裤子,头上确实戴了一项铁帽子,这人满身是汗,一直朝泉眼这边走来。这时,王三儿忽儿想起了没头鬼的话,忙说:“戴铁帽子的伙计,来来来,我问你一句话。”那人说:“天太热了,等我洗个澡咱再说话。”王三儿忙走过去拉住那人说:“这泉水可凉了,先到那儿坐一会儿落落汗再洗也不迟,不然会得病的。”戴铁帽子的人很不情愿的和王三儿一起坐到了小树下,俩人在树下拍了一会儿,戴铁帽子的人洗了澡离开了。
过了几天,没头鬼夜里又和王三儿见面了。一见面,没头鬼就说:“老弟,我可要好好谢谢您呀。”王三儿说:“谢啥哩?”没头鬼说:“那天响午,您拉那人到树下,没有准时去洗澡,阎王安排的时辰过去了,也就没有被淹死。阎王说人家的阳寿还不到,就不能当我的替死鬼。我把找替死鬼的事给您说了,您救了那个人,也算我做了一件积德的事。我虽不能投胎转世,可阎王要我到山西一个县里去当城王。这也算是对俺积德的奖励。以后您有事,我一定会帮您的忙。”王三儿听到这儿,觉着又好气又好笑,对没头鬼说:“老兄,您这不是巴着④我死吗?”没头鬼说:“老弟,我可不是这意思,阳间阴间的事都一样。你在阳间,我在阴间俺照样可以帮助您。”
又过了几年,河南大旱,沟东头的泉水也快干了,王三儿的菜地也种不成了,家里无了过夜粮,他只好带着孩子们逃荒了。这天他来到山西地界的一个县城里,白天要了一天饭,晚上就睡在城隍庙里,半夜时分,他又梦见了那个没头鬼。没头鬼说:“三儿老弟,样儿个我就知道你来了。你现在落难了,我一定得帮帮您。您明儿个到东城门外那棵大杨树下,您只要敲几下树我就到。”
王三儿迷迷糊糊,半信不信没头鬼的话,可事到如今,也总想有个活头。第二天,他真的去了东城外,那里真的有一棵大杨树。王三儿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照着树敲几下。一会儿西边走过来几个人,他们说是要杀这棵树的。王三儿恳求人家干点活,好好挣碗饭吃。那几人答应了,把家什撇给他,说把树刨出来就给工钱。王三儿甩开膀子干起来,树坑越来越大。忽儿,他发现树根处有个瓷罐罐。他把罐子盖打开一看,愣住了:我的天!原来是罐银元宝!王三儿带着元宝可回家了。
注①方言,羡慕的意思。②方言,指昨晚
  ③缺点什么似的。    ④巴:寻
讲述:孙须   农民         
记录:高留柱              
 
 
祖师爷和陈州奶奶的故事
 
从前的人,谁都想找片好茔地。神也不例外,他们也都巴着找个好地场儿。好承受人间香烟。
这一天,祖师爷架着祥云,来到汝州地界飘过汝河南,一来二去,看中了一片宝地。立到云头上往下看,东、西、北三边儿三座山,象太师椅子圈跟靠背,坐北朝南,对面是一条东西向的长坡,就像公堂上摆的公案。祖师爷按落云头,抽出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手一抬,“唰”一剑插在“椅座”上,做个定物。谁要再到这儿,看见地上插的青锋宝剑,怕他们再不会争占这块儿“宝地”了,祖师爷想罢,只顾腾云驾雾搬家去了。
先不说祖师爷搬家,只说有一方神灵——陈州奶奶,也为找一块好茔地,转来转去也转到了汝州地面儿。世上巧事多,神灵也有好些奇迹。陈州奶奶搭着眼罩子一瞅,看见汝河南岸儿塔山圆圈儿雾霭霭的,祥光四射,又惊又喜,说:“真是一块宝地呀!”
陈州奶奶落下云头,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一瞅一看,吓了一跳!谁的宝锋插到这“椅座儿”上,坏了!八成儿是有人占下了!陈州奶奶长出一口气,后悔自己来晚了一步,走吧,舍不得这块地场儿;不走吧,人家已有人占下了。想来想去,法儿就生出来了。她顺手脱下一只绣鞋,又拔出地上的宝剑,绣鞋往地上一扔,“哧溜”一剑扎下去,扎透了绣鞋底子,使劲儿往下按,宝剑往地下进去了多深。陈州奶奶知道不敢耽搁,慌里慌张架着云头搬家去了。
一块儿“宝地”,俩神都想要,哪有不吵的!等陈州奶奶收拾停当来到塔山下,祖师爷刚刚比她早来一步。两位神仙都要占这块“宝地”,都说是自己早就占住的,吵得跟分家一样。俩神仙正吵得难解难分,只听见空中有人搭腔:“咋着哩?吵的真热闹!”
祖师爷跟陈州奶奶抬头一瞅,是太白金星,俩人赶紧跪下磕头。太白金星笑笑,说:“请起。我有事儿打这儿路过,您俩是因为啥吵成这!”
祖师爷又施一礼,说:“小神打得道以来没正经安身之处,碰见这儿一片地场儿不赖,做为安身之地,谁知陈州奶奶无理取闹,要和小神争占,说这儿是她老早占住的!”
陈州奶奶一听,也赶紧施礼,没理强占三分,说:“先生不要听他那瞎话,先来后到,总得有个凭证吧!”
太白金星捋捋胡子,点点头,说:“也是,恁俩各有啥东西为凭?”
祖师爷觉摸理足,指着插到地上的宝剑,说:“这把宝剑是我的随身之物。我找到这块儿宝地时,就插下这把剑当做定物,咋说这地场儿是她先占下哩!”
陈州奶奶有她的说词,冷笑一声,说:“噫!我当初离这儿时,曾脱下一只绣鞋,你的剑扎着我的绣鞋,到底谁先谁后!请叫太白先生说了。”祖师爷一听,这才往地下细看,宝剑还真扎着一只绣鞋。把祖师爷气得吹胡子瞪眼,话也说不出来。
太白金星神通广大,这么点儿小事儿会能难住他!近处远处看看拿龙头拐往地下“邦邦”轻轻儿敲了两下儿,哈哈一笑,说:“我知道了。我有个两全其美之计,您俩好好想想,看中不中,这块地归陈州奶奶。”太白金星挡住要说话儿的祖师爷,“你先不要慌,你看,这椅座前长案两边儿两座山,西边那座低,东边这座高,左高右低,就象左旗右鼓。像旗的这座山也是难得的一块儿好地,你可搬上去住,您俩以后成了邻居,不要再有争执。”说完,驾云走了。
祖师爷有理弄个没理,一肚子怨气,可又不敢不听太白金星的批摆。临上东南高山走时,使劲往地下跺了一脚,把圈椅左边跺了一道沟。直到现在,那道深沟还在。
陈州奶奶在塔下安了家,常常显灵给人消除灾难,人们在洼地上给他修了庙,叫那洼地为“奶奶庙洼”。
 
讲述者:刘中兴,85岁,农民
整理者:郭鸿志
 
 
龙落山
 
大峪店北边的河边上,有一座山叫龙落山,也叫玲珑山,这座山只有两丈多高,名气可大啦。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大峪店北的白栗坪有位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嫂子待她很赖,脏活累活叫人家干。有一天,这闺女从河边洗衣回到家,嫂嫂瞅见小姑子肚子突然大了,就拷打逼问,跟那个男人一起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这闺女觉得实在冤枉,就说在河边洗衣时,吃了水中的一个桃子,肚子就慢慢大了起来,嫂子觉得闺女做了败坏门风的事,就把这位小姑子赶出家门。
这闺女流浪到白栗坪西小山沟,走不动了,住在草棚里,一百天后,生了九个胖小子,九个九种颜色。这九个孩子好玩水,他们跪在地上七扒八扒,就在沟里扒出水潭来,以后常在潭里洗澡。这地名就叫倒扒沟。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道从此路过,这老道进棚掐指一算,说这位姑娘是九龙圣母,生的九个孩子都是龙子,他要全部带走。说罢,老道使个法术,那九个儿子就和老道一齐腾云驾雾上天了。原来那老道是玉皇大帝下凡,他把九个孩子带到天上,教他们武艺。
十八年后,九龙子功德圆满,被玉帝分别任命为龙王,负责掌管雨量。他们下界到倒扒沟,告别母后,各奔前程。他们当中有四个打算到嵩山、泰山、华山和燕山。还剩五位打算南下,这南下的五位兄弟走了六七里,来到了小红寨尖上。白龙王看到南山脚有一个明晃晃的深水潭,赶紧说:“咱这架山下边的水潭我用啦,您几个到别处找吧!”说罢,他哧溜一下顺小红寨爬下来,一头扎进深水潭。后人叫白龙泉,建了白龙寺,人们看到从小红寨尖到白龙寺有条几里长的白石带,说是白龙爷下山留下的。另外三位龙王看到东南大红寨的悬崖上也有三个深水潭,急忙飞到那里,各占一潭。觉得很满意。人们把这三个水潭叫青龙潭、黑龙潭和黄龙潭。最后还剩一位龙王在小红寨上抬头向南一看,大峪店南头也有一个深水潭,他顺着石人山连飞带爬到了大峪店北头,碰见前边河边上站着一只红石猫。石猫问:“上哪去?”龙王说:“到南头深潭!”石猫说:“那里早被大红寨的大熊占住了,人家建了大熊庵。”说罢石猫和气地跟龙王商量说:“老弟,你跟前的清水潭多好哇,甭走了,咱俩在这里搁伙计吧!”龙王仔细一看潭深水清还真不错,忙答道:“中!中!”说着,他龙爪着地,头往清潭里猛扎,身子哧溜溜溜地旋出了两丈高的龙塔。后来变做一座化石山。
现在石龙身上还有很多像龙旋扭的痕迹,龙爪之间的石痕像门窗,人们低着头能来回过,站这边能看到那边几里远。龙身上的石纹能汲水,上面长有桃树、杏树和几溜子花草。春天,桃杏开花,孩子们上去还坐在山头的树上压油油,好看着哩。人们根据龙落这里的传说,叫它龙落山,因为玲珑好看,也有人叫玲珑山。
流传地区:汝州市、登封、巩义、新密、禹州、宝丰一带
讲述者:颜松林 男 75岁 
    王 玲 女 60岁 
整理者:樊忠义
 
只剩一穗儿
 
很早以前,地里的麦子不只结一个穗儿,而是从根儿到梢儿浑身都是穗儿,就跟那芝麻一样,每年打的麦子都吃不完。
麦子多了,人们就不爱惜,吃着扔着,随意糟踏。头下枕的是白面馒头,屁股下垫的是白面烙馍,还用白面馒头擦屁股……。
人们糟踏粮食的事儿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听了很生气,恼嘟嘟地说:“这地上的人呀,咋这样不知好歹,咋就不知道爱惜粮食,我得把粮食收回来,饿饿他们,看他们还糟踏不!”玉皇大帝就派天神下界,在麦子快熟时,把麦穗子全都给捋下来。
人们看到天神要捋去麦穗,便围上去苦苦哀求:“麦穗可不能捋呀,捋了我们会饿死的!”不管人们怎么哀求,天神只管捋。
看看只捋剩顶端的一穗了,一只大黄狗跑过去,拖住天神的双腿,泪流满面,嚎啕大哭,哀求道:“人们糟踏粮食,我们狗们可没糟踏粮食,不能把我们也给饿死呀,就给我们狗们留一穗儿吧!”
天神看大黄狗哭得可怜,犹豫了。想想狗们也确实没有糟踏粮食,饿死它们也真的不应该,于是停下手来,无奈地说:“好吧,就给你们狗儿们留一穗吧。不过要记住,上天赐给你们的粮食是宝贵的,千万要爱惜,可不能糟蹋。”大黄狗连连点头。
从此,麦子再也不是浑身都是穗儿了,每棵只结一个穗儿。这一个穗儿,还是上天给狗留的粮食。
讲述者:李金贵
整理者:李泉海
 
 
红石猫
 
大峪街北头的河边,有个红石头,一丈多长,八九尺高,呈东西向横在河边,东高西低,远远望去好似一只巨猫。这里的人都叫它石猫。关于这只石猫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炎帝在大红寨正在与大家一起干活,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炎帝头顶树叶,站在雨地里,向四面张望。他发现从大小红寨滚滚而下的洪水,猛兽般向下扑去,马上就要冲到大峪店了。而大峪店地势较低,一旦冲过来,上百户百姓就要遭殃。炎帝就把他驯服的红猫喊到跟前,令红猫速到大峪店村北河边上,在洪水到达之前,堵住洪水。红猫冒雨赶到大峪店北,化作一块猫形的巨石卧在河边。只见水涨多高,红猫也跟着长多高,水小了,红猫也跟着缩回原身。洪水始终没能漫过红猫,冲进村子,便改道向东,然后绕过村庄,向南流去。从此,这只红猫便屹立河边,用它的身躯保护着村庄,使村庄不再遭受洪水之害了。老百姓听说后,对红石猫更加崇敬,逢年过节,总有人到红石猫前给它烧香磕头,以表达心中的谢意。
后来,有一伙强盗来到这里,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吃惊,知道那石猫是个宝物,就想把它据为己有。可是他们推也推不动,撬也撬不来,挖也挖不到根。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也不能把石猫搬走。恼羞成怒的强盗,便万箭齐发向石猫射去,慢慢地石猫顶不住了,越来越多的箭射进了石猫的身体,鲜血从石猫身体里流了出来,染红了石猫全身。强盗们这才悻悻而去,而石猫从此便死了。后来,洪水又多次冲进村子,冲倒了许多房屋,卷走了许多粮食和财物。每当此时,人们都非常怀念那只石猫,无比痛恨那些害死石猫的强盗。
 
流传地区:汝州、禹州、登封等地
讲述者:颜松林,男,64岁,农民
整理者:樊忠义,男,61岁
 
 王三儿与城隍爷
 
王三儿住在汝州一个叫寨湾儿的穷山村,村东头泉眼儿旁边有一块菜地,据说是王三儿祖上人开出来的;菜地边有两间草屋,就是王三儿的家。王三儿三十多岁娶了一个半憨不憨的媳妇,给他生了一男一 女。一家四口人。虽说一年四季过日子吃得赖,穿得烂,可这里太偏僻,兵荒马乱的,也没有乱到这里来。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都五十多岁了,王三儿还没有进过城。为这事,他也不高兴过,觉着日子过得太孤寂。
一天夜里,王三儿刚刚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就看见从门口进来一个人。那人走到王三儿床前说:“三儿、三儿,这早就睡了?起来拍拍话。”屋里老黑,看不清那人的鼻子眼,只听那人说:“三儿伙计,俺可真眼起①您的日子。”三儿说:“唉,俺过的日子有啥眼起哩?”那人说:“伙计,这就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穿皮袄不知穿单衣的寒。你看,您天天吃得饱。天天都有老婆孩子陪着您,可我哩,天天不是推磨就是推碾,弄不好还得挨鞭子,不光是受这忍饥挨打的罪,孩子老婆想见也不得见。”王三儿说:“那是为啥哩?”那人长长地叹口气说:“唉——人家阎王判官管着哩。”一听这话,王三儿觉得很古怪,想问问到底是咋回事。王三儿还没有开口,那人倒抱着头哭了起来。王三儿赶紧拿好话劝说他,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那人不哭了,王三儿也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早上,王三儿一觉醒来,就想起了样儿黑②做的那个梦,心里还觉得有点不好受。可从那天起他差不多天天都梦见那个人。在梦里,他和那人家常理短的啥话都说,常常说着话吸着旱烟袋,有滋有味的。如果隔几天不见面,王三儿还会觉得寞格拉叉的③。
又过了一段日子,一天晚上下大雨。王三儿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半夜的时候,他看见那人又来了。那人一坐下来就说:“三儿伙计,今个来可是咱弟儿俩最后一次见面了。”听那人口气好像很高兴。三儿说:“咋着哩?”那人说:“老弟,这些日子我看出来了,您人是实实在在的好人,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我不是人,我是二十年前被砍了头的没头鬼,因为在阳间我贪财害命,阎王爷让我在阴间受了二十年的罪,虽说没有让我下油锅、上刀山,可阴间的酷刑差不多也都尝过了。阎王念我有去恶从善的心思,明天就要叫我投胎转世再回阳间去。”王三儿听着这些话,头发梢都楞起来了,他壮着胆子问:“伙计,你是说阎王给你找了替死鬼了?”没头鬼说:“是,明个正当响午时,有个戴铁帽子的人要到你屋前泉眼里来洗澡,他就是我的替死鬼。”外面的雨停了,山沟里又黑又静,加上没头鬼的话,王三儿怕的出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想赶紧把没头鬼赶走,可就是张不开嘴,也动不了身。
天亮了,王三儿起来到泉坑边洗了一把脸,想起了夜里梦中没头鬼的话,半信半疑的也没有放在心上,
头天晚上下了场雨,第二天就大晴天,时令又是三伏,正响午的时候,山沟里闷热的叫人透不过气。王三儿干完地里的活,刚坐到屋门口的小树下,从坡上下来一个人,他穿着粗布褂子,黑裤子,头上确实戴了一项铁帽子,这人满身是汗,一直朝泉眼这边走来。这时,王三儿忽儿想起了没头鬼的话,忙说:“戴铁帽子的伙计,来来来,我问你一句话。”那人说:“天太热了,等我洗个澡咱再说话。”王三儿忙走过去拉住那人说:“这泉水可凉了,先到那儿坐一会儿落落汗再洗也不迟,不然会得病的。”戴铁帽子的人很不情愿的和王三儿一起坐到了小树下,俩人在树下拍了一会儿,戴铁帽子的人洗了澡离开了。
过了几天,没头鬼夜里又和王三儿见面了。一见面,没头鬼就说:“老弟,我可要好好谢谢您呀。”王三儿说:“谢啥哩?”没头鬼说:“那天响午,您拉那人到树下,没有准时去洗澡,阎王安排的时辰过去了,也就没有被淹死。阎王说人家的阳寿还不到,就不能当我的替死鬼。我把找替死鬼的事给您说了,您救了那个人,也算我做了一件积德的事。我虽不能投胎转世,可阎王要我到山西一个县里去当城王。这也算是对俺积德的奖励。以后您有事,我一定会帮您的忙。”王三儿听到这儿,觉着又好气又好笑,对没头鬼说:“老兄,您这不是巴着④我死吗?”没头鬼说:“老弟,我可不是这意思,阳间阴间的事都一样。你在阳间,我在阴间俺照样可以帮助您。”
又过了几年,河南大旱,沟东头的泉水也快干了,王三儿的菜地也种不成了,家里无了过夜粮,他只好带着孩子们逃荒了。这天他来到山西地界的一个县城里,白天要了一天饭,晚上就睡在城隍庙里,半夜时分,他又梦见了那个没头鬼。没头鬼说:“三儿老弟,样儿个我就知道你来了。你现在落难了,我一定得帮帮您。您明儿个到东城门外那棵大杨树下,您只要敲几下树我就到。”
王三儿迷迷糊糊,半信不信没头鬼的话,可事到如今,也总想有个活头。第二天,他真的去了东城外,那里真的有一棵大杨树。王三儿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照着树敲几下。一会儿西边走过来几个人,他们说是要杀这棵树的。王三儿恳求人家干点活,好好挣碗饭吃。那几人答应了,把家什撇给他,说把树刨出来就给工钱。王三儿甩开膀子干起来,树坑越来越大。忽儿,他发现树根处有个瓷罐罐。他把罐子盖打开一看,愣住了:我的天!原来是罐银元宝!王三儿带着元宝可回家了。
注①方言,羡慕的意思。②方言,指昨晚
  ③缺点什么似的。    ④巴:寻
讲述:孙须   农民         
记录:高留柱              
 
 
祖师爷和陈州奶奶的故事
 
从前的人,谁都想找片好茔地。神也不例外,他们也都巴着找个好地场儿。好承受人间香烟。
这一天,祖师爷架着祥云,来到汝州地界飘过汝河南,一来二去,看中了一片宝地。立到云头上往下看,东、西、北三边儿三座山,象太师椅子圈跟靠背,坐北朝南,对面是一条东西向的长坡,就像公堂上摆的公案。祖师爷按落云头,抽出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手一抬,“唰”一剑插在“椅座”上,做个定物。谁要再到这儿,看见地上插的青锋宝剑,怕他们再不会争占这块儿“宝地”了,祖师爷想罢,只顾腾云驾雾搬家去了。
先不说祖师爷搬家,只说有一方神灵——陈州奶奶,也为找一块好茔地,转来转去也转到了汝州地面儿。世上巧事多,神灵也有好些奇迹。陈州奶奶搭着眼罩子一瞅,看见汝河南岸儿塔山圆圈儿雾霭霭的,祥光四射,又惊又喜,说:“真是一块宝地呀!”
陈州奶奶落下云头,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一瞅一看,吓了一跳!谁的宝锋插到这“椅座儿”上,坏了!八成儿是有人占下了!陈州奶奶长出一口气,后悔自己来晚了一步,走吧,舍不得这块地场儿;不走吧,人家已有人占下了。想来想去,法儿就生出来了。她顺手脱下一只绣鞋,又拔出地上的宝剑,绣鞋往地上一扔,“哧溜”一剑扎下去,扎透了绣鞋底子,使劲儿往下按,宝剑往地下进去了多深。陈州奶奶知道不敢耽搁,慌里慌张架着云头搬家去了。
一块儿“宝地”,俩神都想要,哪有不吵的!等陈州奶奶收拾停当来到塔山下,祖师爷刚刚比她早来一步。两位神仙都要占这块“宝地”,都说是自己早就占住的,吵得跟分家一样。俩神仙正吵得难解难分,只听见空中有人搭腔:“咋着哩?吵的真热闹!”
祖师爷跟陈州奶奶抬头一瞅,是太白金星,俩人赶紧跪下磕头。太白金星笑笑,说:“请起。我有事儿打这儿路过,您俩是因为啥吵成这!”
祖师爷又施一礼,说:“小神打得道以来没正经安身之处,碰见这儿一片地场儿不赖,做为安身之地,谁知陈州奶奶无理取闹,要和小神争占,说这儿是她老早占住的!”
陈州奶奶一听,也赶紧施礼,没理强占三分,说:“先生不要听他那瞎话,先来后到,总得有个凭证吧!”
太白金星捋捋胡子,点点头,说:“也是,恁俩各有啥东西为凭?”
祖师爷觉摸理足,指着插到地上的宝剑,说:“这把宝剑是我的随身之物。我找到这块儿宝地时,就插下这把剑当做定物,咋说这地场儿是她先占下哩!”
陈州奶奶有她的说词,冷笑一声,说:“噫!我当初离这儿时,曾脱下一只绣鞋,你的剑扎着我的绣鞋,到底谁先谁后!请叫太白先生说了。”祖师爷一听,这才往地下细看,宝剑还真扎着一只绣鞋。把祖师爷气得吹胡子瞪眼,话也说不出来。
太白金星神通广大,这么点儿小事儿会能难住他!近处远处看看拿龙头拐往地下“邦邦”轻轻儿敲了两下儿,哈哈一笑,说:“我知道了。我有个两全其美之计,您俩好好想想,看中不中,这块地归陈州奶奶。”太白金星挡住要说话儿的祖师爷,“你先不要慌,你看,这椅座前长案两边儿两座山,西边那座低,东边这座高,左高右低,就象左旗右鼓。像旗的这座山也是难得的一块儿好地,你可搬上去住,您俩以后成了邻居,不要再有争执。”说完,驾云走了。
祖师爷有理弄个没理,一肚子怨气,可又不敢不听太白金星的批摆。临上东南高山走时,使劲往地下跺了一脚,把圈椅左边跺了一道沟。直到现在,那道深沟还在。
陈州奶奶在塔下安了家,常常显灵给人消除灾难,人们在洼地上给他修了庙,叫那洼地为“奶奶庙洼”。
 
讲述者:刘中兴,85岁,农民
整理者:郭鸿志
 
 
龙落山
 
大峪店北边的河边上,有一座山叫龙落山,也叫玲珑山,这座山只有两丈多高,名气可大啦。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大峪店北的白栗坪有位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嫂子待她很赖,脏活累活叫人家干。有一天,这闺女从河边洗衣回到家,嫂嫂瞅见小姑子肚子突然大了,就拷打逼问,跟那个男人一起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这闺女觉得实在冤枉,就说在河边洗衣时,吃了水中的一个桃子,肚子就慢慢大了起来,嫂子觉得闺女做了败坏门风的事,就把这位小姑子赶出家门。
这闺女流浪到白栗坪西小山沟,走不动了,住在草棚里,一百天后,生了九个胖小子,九个九种颜色。这九个孩子好玩水,他们跪在地上七扒八扒,就在沟里扒出水潭来,以后常在潭里洗澡。这地名就叫倒扒沟。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道从此路过,这老道进棚掐指一算,说这位姑娘是九龙圣母,生的九个孩子都是龙子,他要全部带走。说罢,老道使个法术,那九个儿子就和老道一齐腾云驾雾上天了。原来那老道是玉皇大帝下凡,他把九个孩子带到天上,教他们武艺。
十八年后,九龙子功德圆满,被玉帝分别任命为龙王,负责掌管雨量。他们下界到倒扒沟,告别母后,各奔前程。他们当中有四个打算到嵩山、泰山、华山和燕山。还剩五位打算南下,这南下的五位兄弟走了六七里,来到了小红寨尖上。白龙王看到南山脚有一个明晃晃的深水潭,赶紧说:“咱这架山下边的水潭我用啦,您几个到别处找吧!”说罢,他哧溜一下顺小红寨爬下来,一头扎进深水潭。后人叫白龙泉,建了白龙寺,人们看到从小红寨尖到白龙寺有条几里长的白石带,说是白龙爷下山留下的。另外三位龙王看到东南大红寨的悬崖上也有三个深水潭,急忙飞到那里,各占一潭。觉得很满意。人们把这三个水潭叫青龙潭、黑龙潭和黄龙潭。最后还剩一位龙王在小红寨上抬头向南一看,大峪店南头也有一个深水潭,他顺着石人山连飞带爬到了大峪店北头,碰见前边河边上站着一只红石猫。石猫问:“上哪去?”龙王说:“到南头深潭!”石猫说:“那里早被大红寨的大熊占住了,人家建了大熊庵。”说罢石猫和气地跟龙王商量说:“老弟,你跟前的清水潭多好哇,甭走了,咱俩在这里搁伙计吧!”龙王仔细一看潭深水清还真不错,忙答道:“中!中!”说着,他龙爪着地,头往清潭里猛扎,身子哧溜溜溜地旋出了两丈高的龙塔。后来变做一座化石山。
现在石龙身上还有很多像龙旋扭的痕迹,龙爪之间的石痕像门窗,人们低着头能来回过,站这边能看到那边几里远。龙身上的石纹能汲水,上面长有桃树、杏树和几溜子花草。春天,桃杏开花,孩子们上去还坐在山头的树上压油油,好看着哩。人们根据龙落这里的传说,叫它龙落山,因为玲珑好看,也有人叫玲珑山。
流传地区:汝州市、登封、巩义、新密、禹州、宝丰一带
讲述者:颜松林 男 75岁 
    王 玲 女 60岁 
整理者:樊忠义
 
只剩一穗儿
 
很早以前,地里的麦子不只结一个穗儿,而是从根儿到梢儿浑身都是穗儿,就跟那芝麻一样,每年打的麦子都吃不完。
麦子多了,人们就不爱惜,吃着扔着,随意糟踏。头下枕的是白面馒头,屁股下垫的是白面烙馍,还用白面馒头擦屁股……。
人们糟踏粮食的事儿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听了很生气,恼嘟嘟地说:“这地上的人呀,咋这样不知好歹,咋就不知道爱惜粮食,我得把粮食收回来,饿饿他们,看他们还糟踏不!”玉皇大帝就派天神下界,在麦子快熟时,把麦穗子全都给捋下来。
人们看到天神要捋去麦穗,便围上去苦苦哀求:“麦穗可不能捋呀,捋了我们会饿死的!”不管人们怎么哀求,天神只管捋。
看看只捋剩顶端的一穗了,一只大黄狗跑过去,拖住天神的双腿,泪流满面,嚎啕大哭,哀求道:“人们糟踏粮食,我们狗们可没糟踏粮食,不能把我们也给饿死呀,就给我们狗们留一穗儿吧!”
天神看大黄狗哭得可怜,犹豫了。想想狗们也确实没有糟踏粮食,饿死它们也真的不应该,于是停下手来,无奈地说:“好吧,就给你们狗儿们留一穗吧。不过要记住,上天赐给你们的粮食是宝贵的,千万要爱惜,可不能糟蹋。”大黄狗连连点头。
从此,麦子再也不是浑身都是穗儿了,每棵只结一个穗儿。这一个穗儿,还是上天给狗留的粮食。
讲述者:李金贵
整理者:李泉海
 
 
 
红石猫
 
大峪街北头的河边,有个红石头,一丈多长,八九尺高,呈东西向横在河边,东高西低,远远望去好似一只巨猫。这里的人都叫它石猫。关于这只石猫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炎帝在大红寨正在与大家一起干活,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炎帝头顶树叶,站在雨地里,向四面张望。他发现从大小红寨滚滚而下的洪水,猛兽般向下扑去,马上就要冲到大峪店了。而大峪店地势较低,一旦冲过来,上百户百姓就要遭殃。炎帝就把他驯服的红猫喊到跟前,令红猫速到大峪店村北河边上,在洪水到达之前,堵住洪水。红猫冒雨赶到大峪店北,化作一块猫形的巨石卧在河边。只见水涨多高,红猫也跟着长多高,水小了,红猫也跟着缩回原身。洪水始终没能漫过红猫,冲进村子,便改道向东,然后绕过村庄,向南流去。从此,这只红猫便屹立河边,用它的身躯保护着村庄,使村庄不再遭受洪水之害了。老百姓听说后,对红石猫更加崇敬,逢年过节,总有人到红石猫前给它烧香磕头,以表达心中的谢意。
后来,有一伙强盗来到这里,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吃惊,知道那石猫是个宝物,就想把它据为己有。可是他们推也推不动,撬也撬不来,挖也挖不到根。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也不能把石猫搬走。恼羞成怒的强盗,便万箭齐发向石猫射去,慢慢地石猫顶不住了,越来越多的箭射进了石猫的身体,鲜血从石猫身体里流了出来,染红了石猫全身。强盗们这才悻悻而去,而石猫从此便死了。后来,洪水又多次冲进村子,冲倒了许多房屋,卷走了许多粮食和财物。每当此时,人们都非常怀念那只石猫,无比痛恨那些害死石猫的强盗。
 
流传地区:汝州、禹州、登封等地
讲述者:颜松林,男,64岁,农民
整理者:樊忠义,男,61岁
 
 王三儿与城隍爷
 
王三儿住在汝州一个叫寨湾儿的穷山村,村东头泉眼儿旁边有一块菜地,据说是王三儿祖上人开出来的;菜地边有两间草屋,就是王三儿的家。王三儿三十多岁娶了一个半憨不憨的媳妇,给他生了一男一 女。一家四口人。虽说一年四季过日子吃得赖,穿得烂,可这里太偏僻,兵荒马乱的,也没有乱到这里来。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都五十多岁了,王三儿还没有进过城。为这事,他也不高兴过,觉着日子过得太孤寂。
一天夜里,王三儿刚刚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就看见从门口进来一个人。那人走到王三儿床前说:“三儿、三儿,这早就睡了?起来拍拍话。”屋里老黑,看不清那人的鼻子眼,只听那人说:“三儿伙计,俺可真眼起①您的日子。”三儿说:“唉,俺过的日子有啥眼起哩?”那人说:“伙计,这就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穿皮袄不知穿单衣的寒。你看,您天天吃得饱。天天都有老婆孩子陪着您,可我哩,天天不是推磨就是推碾,弄不好还得挨鞭子,不光是受这忍饥挨打的罪,孩子老婆想见也不得见。”王三儿说:“那是为啥哩?”那人长长地叹口气说:“唉——人家阎王判官管着哩。”一听这话,王三儿觉得很古怪,想问问到底是咋回事。王三儿还没有开口,那人倒抱着头哭了起来。王三儿赶紧拿好话劝说他,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那人不哭了,王三儿也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早上,王三儿一觉醒来,就想起了样儿黑②做的那个梦,心里还觉得有点不好受。可从那天起他差不多天天都梦见那个人。在梦里,他和那人家常理短的啥话都说,常常说着话吸着旱烟袋,有滋有味的。如果隔几天不见面,王三儿还会觉得寞格拉叉的③。
又过了一段日子,一天晚上下大雨。王三儿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半夜的时候,他看见那人又来了。那人一坐下来就说:“三儿伙计,今个来可是咱弟儿俩最后一次见面了。”听那人口气好像很高兴。三儿说:“咋着哩?”那人说:“老弟,这些日子我看出来了,您人是实实在在的好人,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我不是人,我是二十年前被砍了头的没头鬼,因为在阳间我贪财害命,阎王爷让我在阴间受了二十年的罪,虽说没有让我下油锅、上刀山,可阴间的酷刑差不多也都尝过了。阎王念我有去恶从善的心思,明天就要叫我投胎转世再回阳间去。”王三儿听着这些话,头发梢都楞起来了,他壮着胆子问:“伙计,你是说阎王给你找了替死鬼了?”没头鬼说:“是,明个正当响午时,有个戴铁帽子的人要到你屋前泉眼里来洗澡,他就是我的替死鬼。”外面的雨停了,山沟里又黑又静,加上没头鬼的话,王三儿怕的出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想赶紧把没头鬼赶走,可就是张不开嘴,也动不了身。
天亮了,王三儿起来到泉坑边洗了一把脸,想起了夜里梦中没头鬼的话,半信半疑的也没有放在心上,
头天晚上下了场雨,第二天就大晴天,时令又是三伏,正响午的时候,山沟里闷热的叫人透不过气。王三儿干完地里的活,刚坐到屋门口的小树下,从坡上下来一个人,他穿着粗布褂子,黑裤子,头上确实戴了一项铁帽子,这人满身是汗,一直朝泉眼这边走来。这时,王三儿忽儿想起了没头鬼的话,忙说:“戴铁帽子的伙计,来来来,我问你一句话。”那人说:“天太热了,等我洗个澡咱再说话。”王三儿忙走过去拉住那人说:“这泉水可凉了,先到那儿坐一会儿落落汗再洗也不迟,不然会得病的。”戴铁帽子的人很不情愿的和王三儿一起坐到了小树下,俩人在树下拍了一会儿,戴铁帽子的人洗了澡离开了。
过了几天,没头鬼夜里又和王三儿见面了。一见面,没头鬼就说:“老弟,我可要好好谢谢您呀。”王三儿说:“谢啥哩?”没头鬼说:“那天响午,您拉那人到树下,没有准时去洗澡,阎王安排的时辰过去了,也就没有被淹死。阎王说人家的阳寿还不到,就不能当我的替死鬼。我把找替死鬼的事给您说了,您救了那个人,也算我做了一件积德的事。我虽不能投胎转世,可阎王要我到山西一个县里去当城王。这也算是对俺积德的奖励。以后您有事,我一定会帮您的忙。”王三儿听到这儿,觉着又好气又好笑,对没头鬼说:“老兄,您这不是巴着④我死吗?”没头鬼说:“老弟,我可不是这意思,阳间阴间的事都一样。你在阳间,我在阴间俺照样可以帮助您。”
又过了几年,河南大旱,沟东头的泉水也快干了,王三儿的菜地也种不成了,家里无了过夜粮,他只好带着孩子们逃荒了。这天他来到山西地界的一个县城里,白天要了一天饭,晚上就睡在城隍庙里,半夜时分,他又梦见了那个没头鬼。没头鬼说:“三儿老弟,样儿个我就知道你来了。你现在落难了,我一定得帮帮您。您明儿个到东城门外那棵大杨树下,您只要敲几下树我就到。”
王三儿迷迷糊糊,半信不信没头鬼的话,可事到如今,也总想有个活头。第二天,他真的去了东城外,那里真的有一棵大杨树。王三儿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照着树敲几下。一会儿西边走过来几个人,他们说是要杀这棵树的。王三儿恳求人家干点活,好好挣碗饭吃。那几人答应了,把家什撇给他,说把树刨出来就给工钱。王三儿甩开膀子干起来,树坑越来越大。忽儿,他发现树根处有个瓷罐罐。他把罐子盖打开一看,愣住了:我的天!原来是罐银元宝!王三儿带着元宝可回家了。
注①方言,羡慕的意思。②方言,指昨晚
  ③缺点什么似的。    ④巴:寻
讲述:孙须   农民         
记录:高留柱              
 
 
祖师爷和陈州奶奶的故事
 
从前的人,谁都想找片好茔地。神也不例外,他们也都巴着找个好地场儿。好承受人间香烟。
这一天,祖师爷架着祥云,来到汝州地界飘过汝河南,一来二去,看中了一片宝地。立到云头上往下看,东、西、北三边儿三座山,象太师椅子圈跟靠背,坐北朝南,对面是一条东西向的长坡,就像公堂上摆的公案。祖师爷按落云头,抽出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手一抬,“唰”一剑插在“椅座”上,做个定物。谁要再到这儿,看见地上插的青锋宝剑,怕他们再不会争占这块儿“宝地”了,祖师爷想罢,只顾腾云驾雾搬家去了。
先不说祖师爷搬家,只说有一方神灵——陈州奶奶,也为找一块好茔地,转来转去也转到了汝州地面儿。世上巧事多,神灵也有好些奇迹。陈州奶奶搭着眼罩子一瞅,看见汝河南岸儿塔山圆圈儿雾霭霭的,祥光四射,又惊又喜,说:“真是一块宝地呀!”
陈州奶奶落下云头,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一瞅一看,吓了一跳!谁的宝锋插到这“椅座儿”上,坏了!八成儿是有人占下了!陈州奶奶长出一口气,后悔自己来晚了一步,走吧,舍不得这块地场儿;不走吧,人家已有人占下了。想来想去,法儿就生出来了。她顺手脱下一只绣鞋,又拔出地上的宝剑,绣鞋往地上一扔,“哧溜”一剑扎下去,扎透了绣鞋底子,使劲儿往下按,宝剑往地下进去了多深。陈州奶奶知道不敢耽搁,慌里慌张架着云头搬家去了。
一块儿“宝地”,俩神都想要,哪有不吵的!等陈州奶奶收拾停当来到塔山下,祖师爷刚刚比她早来一步。两位神仙都要占这块“宝地”,都说是自己早就占住的,吵得跟分家一样。俩神仙正吵得难解难分,只听见空中有人搭腔:“咋着哩?吵的真热闹!”
祖师爷跟陈州奶奶抬头一瞅,是太白金星,俩人赶紧跪下磕头。太白金星笑笑,说:“请起。我有事儿打这儿路过,您俩是因为啥吵成这!”
祖师爷又施一礼,说:“小神打得道以来没正经安身之处,碰见这儿一片地场儿不赖,做为安身之地,谁知陈州奶奶无理取闹,要和小神争占,说这儿是她老早占住的!”
陈州奶奶一听,也赶紧施礼,没理强占三分,说:“先生不要听他那瞎话,先来后到,总得有个凭证吧!”
太白金星捋捋胡子,点点头,说:“也是,恁俩各有啥东西为凭?”
祖师爷觉摸理足,指着插到地上的宝剑,说:“这把宝剑是我的随身之物。我找到这块儿宝地时,就插下这把剑当做定物,咋说这地场儿是她先占下哩!”
陈州奶奶有她的说词,冷笑一声,说:“噫!我当初离这儿时,曾脱下一只绣鞋,你的剑扎着我的绣鞋,到底谁先谁后!请叫太白先生说了。”祖师爷一听,这才往地下细看,宝剑还真扎着一只绣鞋。把祖师爷气得吹胡子瞪眼,话也说不出来。
太白金星神通广大,这么点儿小事儿会能难住他!近处远处看看拿龙头拐往地下“邦邦”轻轻儿敲了两下儿,哈哈一笑,说:“我知道了。我有个两全其美之计,您俩好好想想,看中不中,这块地归陈州奶奶。”太白金星挡住要说话儿的祖师爷,“你先不要慌,你看,这椅座前长案两边儿两座山,西边那座低,东边这座高,左高右低,就象左旗右鼓。像旗的这座山也是难得的一块儿好地,你可搬上去住,您俩以后成了邻居,不要再有争执。”说完,驾云走了。
祖师爷有理弄个没理,一肚子怨气,可又不敢不听太白金星的批摆。临上东南高山走时,使劲往地下跺了一脚,把圈椅左边跺了一道沟。直到现在,那道深沟还在。
陈州奶奶在塔下安了家,常常显灵给人消除灾难,人们在洼地上给他修了庙,叫那洼地为“奶奶庙洼”。
 
讲述者:刘中兴,85岁,农民
整理者:郭鸿志
 
 
龙落山
 
大峪店北边的河边上,有一座山叫龙落山,也叫玲珑山,这座山只有两丈多高,名气可大啦。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大峪店北的白栗坪有位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嫂子待她很赖,脏活累活叫人家干。有一天,这闺女从河边洗衣回到家,嫂嫂瞅见小姑子肚子突然大了,就拷打逼问,跟那个男人一起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这闺女觉得实在冤枉,就说在河边洗衣时,吃了水中的一个桃子,肚子就慢慢大了起来,嫂子觉得闺女做了败坏门风的事,就把这位小姑子赶出家门。
这闺女流浪到白栗坪西小山沟,走不动了,住在草棚里,一百天后,生了九个胖小子,九个九种颜色。这九个孩子好玩水,他们跪在地上七扒八扒,就在沟里扒出水潭来,以后常在潭里洗澡。这地名就叫倒扒沟。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道从此路过,这老道进棚掐指一算,说这位姑娘是九龙圣母,生的九个孩子都是龙子,他要全部带走。说罢,老道使个法术,那九个儿子就和老道一齐腾云驾雾上天了。原来那老道是玉皇大帝下凡,他把九个孩子带到天上,教他们武艺。
十八年后,九龙子功德圆满,被玉帝分别任命为龙王,负责掌管雨量。他们下界到倒扒沟,告别母后,各奔前程。他们当中有四个打算到嵩山、泰山、华山和燕山。还剩五位打算南下,这南下的五位兄弟走了六七里,来到了小红寨尖上。白龙王看到南山脚有一个明晃晃的深水潭,赶紧说:“咱这架山下边的水潭我用啦,您几个到别处找吧!”说罢,他哧溜一下顺小红寨爬下来,一头扎进深水潭。后人叫白龙泉,建了白龙寺,人们看到从小红寨尖到白龙寺有条几里长的白石带,说是白龙爷下山留下的。另外三位龙王看到东南大红寨的悬崖上也有三个深水潭,急忙飞到那里,各占一潭。觉得很满意。人们把这三个水潭叫青龙潭、黑龙潭和黄龙潭。最后还剩一位龙王在小红寨上抬头向南一看,大峪店南头也有一个深水潭,他顺着石人山连飞带爬到了大峪店北头,碰见前边河边上站着一只红石猫。石猫问:“上哪去?”龙王说:“到南头深潭!”石猫说:“那里早被大红寨的大熊占住了,人家建了大熊庵。”说罢石猫和气地跟龙王商量说:“老弟,你跟前的清水潭多好哇,甭走了,咱俩在这里搁伙计吧!”龙王仔细一看潭深水清还真不错,忙答道:“中!中!”说着,他龙爪着地,头往清潭里猛扎,身子哧溜溜溜地旋出了两丈高的龙塔。后来变做一座化石山。
现在石龙身上还有很多像龙旋扭的痕迹,龙爪之间的石痕像门窗,人们低着头能来回过,站这边能看到那边几里远。龙身上的石纹能汲水,上面长有桃树、杏树和几溜子花草。春天,桃杏开花,孩子们上去还坐在山头的树上压油油,好看着哩。人们根据龙落这里的传说,叫它龙落山,因为玲珑好看,也有人叫玲珑山。
流传地区:汝州市、登封、巩义、新密、禹州、宝丰一带
讲述者:颜松林 男 75岁 
    王 玲 女 60岁 
整理者:樊忠义
 
只剩一穗儿
 
很早以前,地里的麦子不只结一个穗儿,而是从根儿到梢儿浑身都是穗儿,就跟那芝麻一样,每年打的麦子都吃不完。
麦子多了,人们就不爱惜,吃着扔着,随意糟踏。头下枕的是白面馒头,屁股下垫的是白面烙馍,还用白面馒头擦屁股……。
人们糟踏粮食的事儿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听了很生气,恼嘟嘟地说:“这地上的人呀,咋这样不知好歹,咋就不知道爱惜粮食,我得把粮食收回来,饿饿他们,看他们还糟踏不!”玉皇大帝就派天神下界,在麦子快熟时,把麦穗子全都给捋下来。
人们看到天神要捋去麦穗,便围上去苦苦哀求:“麦穗可不能捋呀,捋了我们会饿死的!”不管人们怎么哀求,天神只管捋。
看看只捋剩顶端的一穗了,一只大黄狗跑过去,拖住天神的双腿,泪流满面,嚎啕大哭,哀求道:“人们糟踏粮食,我们狗们可没糟踏粮食,不能把我们也给饿死呀,就给我们狗们留一穗儿吧!”
天神看大黄狗哭得可怜,犹豫了。想想狗们也确实没有糟踏粮食,饿死它们也真的不应该,于是停下手来,无奈地说:“好吧,就给你们狗儿们留一穗吧。不过要记住,上天赐给你们的粮食是宝贵的,千万要爱惜,可不能糟蹋。”大黄狗连连点头。
从此,麦子再也不是浑身都是穗儿了,每棵只结一个穗儿。这一个穗儿,还是上天给狗留的粮食。
讲述者:李金贵
整理者:李泉海
 
 
 
  
  
 

上一篇:汝州神话故事(2)

下一篇:温泉传说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