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古汝州城考证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3-20 浏览量:

汝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建于何时,现无可靠资料说明。据《汝州市志》“建置章”记述:“汝州公元329年(东晋末)属冉魏,改梁县为南汝原(今县城)”。可知汝州古城池的兴建,应在公元329年之前。初建时为土城,明成化年间方改建成砖城。有当时在京兵礼部作官的汝州人张维新《次易公阅新汝城韵》诗为证:晚楼凭落照,新堞接云平。杯引千山月,槊横五字城。明公倡是雅韵,太守裕贤名。异日甘棠思,兼垂不朽名。
    汝州城位于宛洛大道上,东控襄邓,西扼伊洛,地理位置颇为重要。汝州城南临汝水,西靠洗耳河,易守难攻,自古为军事要地。
    汝州城基本上是正方形,周长为9里13步,属中等规模。城垣路即是原来的东城墙;洗耳路即为西城内马道,其西侧(今汝州中心汽车站处)即为西城墙;南城墙即今二五跃进渠北岸,二五跃进渠系原来的南城壕;北城墙在今广城路南约50米处,现有北城门遗存。东、南、北三面均有城壕,壕深一丈,围护城池。西城由城下的洗耳河自然围护。东城壕有水,南北城壕为干壕。东城壕的水源于城东北角外石岗村南的沟里。沟底和两岸壁有无数细小如香的小泉,汇聚而成小流,流向城东北角的低洼处,形成水潭,再沿城壕南流入汝河。
    城墙高四丈,外沿之上有城堞(即城墙垛)。城四角均有炮楼,为战争需要,北城墙上另又加筑炮楼数个。城内环城均有马道,为向守城军士传递信息和命令之用。
    汝州城原来只有东、西、北三门,明弘治年间复修时为便民出入,又辟南门。四门皆筑有瓮城(亦称月城),上复重楼,东、西城楼为三滴檐,南北为两滴檐。四门皆不居中,东、西两门偏南,约为南三分之一处。南门居南城墙的东三分之一地,北门更偏,距西城墙仅约50米。
    汝州城只有东、西、南三关。北城门外一直几乎无人居住,只有五六户人家,故而没有形成北关。东关街长约3里,东端有两滴檐阁楼,名为“来青阁”(在现在的东关街与东环路交接处西坡下)。传说新官来汝上任多由东门入,首先进入的自然是东关,其名寓有来者都是清官之意。阁内榜曰“有孚楼”。“孚”者,信用,诚实,使人信服也,可能寓有所来官员都是让人信服,不负众望之仕。阁内北侧建有官厅,供州官迎送来汝官员,或每年立春时州官到关外田里作象征性耕地,并迎春牛入城时休息之用。官厅旁为祖师庙,对面为戏楼。东关街中段(后毛庄口西)也有阁楼一座,也有两滴檐。西关街长约2里许,西端有两滴檐阁楼一座,因上边敬的是关云长,故群众称为“关爷阁”。南关古时为南阳至洛阳的大道,因而居住人多,较为繁华,店铺林立,街道整齐,清同治元年筑寨,有东、西、南三面寨墙,北面为城墙。有寨门3个,东寨门外为东城护城河,向南延伸部分有一石桥,名曰“玉虎桥”,桥的南北两面分别有石刻龙头、龙尾,栩栩如生。西寨门的石刻寨榜曰“宣义”,寨门外是洗耳河,因水不大,故无桥。
    汝州城有大小街道72条,有纵有横,经纬交织。东西走向的主要有中大街、南后街、北街、县前街、玉带街、地母庙街、塔寺街、前火神庙街、后火神庙街、节妇寺(祠)街、东关街、西关街、南关东西街等。南北走向的主要有南大街、黉门堂街、仓巷街、城隍庙街、老二门街、青龙街、张公巷街、南关南街、北门里街等。
    中大街两端连结东西门,纵贯全城,是城内最重要、最繁华的街道,长近3里,宽约6丈,两边有高出街面2尺许、宽约4尺的人行道,街道两边店铺紧连,鳞次栉比。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中大街出东门与东关相接,出西门过洗耳河与西关街相连,人称十里长街。北街亦贯通全城,与中大街等宽,但居住人口较少,北侧北门里街口以西,丹阳观(今中粮宾馆处)以东均无房舍。南侧居住人家更少,只有将台(今汝州镇卫生院处)以东、塔寺(今法华旅社)以西有人居住,其余均为耕地。北街以北,除北门里街沿街两旁有人居住外,均为空地。仓巷街向北,过节妇寺(祠)街、北街,与北门里街衔接,直通北门。黉门堂街与老二门街在中大街交汇,形成十字街,老二门街向北延伸同北街相接。青龙街、张公巷街南与中大街相交,向北延伸与北街连接。南大街北与中大街相交,向南出南门同南关街相连,直通南关南寨门,中间与南关街东西街相交,形成南关的十字街。县前街位于州衙前,东与青龙街、西与老二门街相连,再与其它街道沟通。其它尚有许多小街小巷或胡同(亦称“拐”),纵横交织,如同蛛网。
    汝州的治所州署(即政府)建于东大街东段北县前街与玉带街之间(今纺织品公司、城关食品厂处)。州署西侧有花厅(即花园),园内花木扶疏,是州署办公人员休息消遣之处。州署东中大街北侧修建钟鼓楼一座,用以报时报警。向东不远为察院(今外贸公司处),为上级官员来汝办案办公之所。

察院东对过是四县公馆(原工具厂处),系汝州所辖鲁山、宝丰、郏县、伊阳(今汝阳)等4个县的招待所。
    汝州历史悠久,城内古建筑较多。十字街西北侧有文庙、学宫(今汝瓷博物馆、文化局处)。文庙亦称孔庙,是州官和士绅祭礼孔子的场所。学宫又叫黉学,是生员和秀才们学习和聚会的地方。汝州的文庙没有开正门(因无状元出现),临中大街的正门(即大成坊)前建一大影壁,出入皆由东侧的学宫大门通过。
    文庙西有城隍庙(今望嵩南路城建局处)。城隍是管理城市的神,很受敬重。城隍庙规模颇宏,大门开于中大街(今望嵩南路与中大街接合处),高约两丈余,西阔3间,进深两间,飞檐挑角,两边有“八”字形短墙,上附筒瓦。门中两边有千里眼、顺风耳两神的泥塑,门两旁有大型狮子一对。门内为甬道,直通庙门(即不久前拆除大阅楼)。庙内供有城隍、阎君,还有十八层地狱的泥塑,形象逼真,阴森恐怖,用以教化百姓,再往西是关帝庙。
    东门里张公巷口东有青石坊,街口西有红石坊。青石坊为明万历年间进士丁尧相的坊,红石坊为明万历年间进士张维新的坊。地母庙街有地母庙(今市兽医院处)。塔寺街有法华寺和法行寺塔(今法华旅社后)。北街东段北侧有丹阳观、太皋宫、吕祖庙(今中粮宾馆处);往西有财神庙(今党校处);再往西是府君庙(今群艺馆处)有南禅寺。火神庙街有火神庙,杏花坛街有点将台(今汝州镇卫生院病房处),传为杨六郎在此点将出征。城东南角上有文峰塔。洗耳河西岸西关街南有许由庙、巢父井。东关有泰山庙。南前有山陕庙(即山陕会馆)等。其它尚有张公祠、滕公祠、二程祠等,不再一一赘述。以上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毁得早,有的毁得晚,多已不复存在,只有法行寺塔和文庙得以保留下来。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