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风穴寺的传说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6-08 浏览量:

 
 
      风穴寺名的传说
 
    风穴寺从前和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一样,都很有名,是中原四大名寺。说起风穴寺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原来风穴寺的寺址选的并不在这里,是在离这儿两三里外的白马石沟沟口。当时已从各地选来很多能工巧匠,砖瓦木石也都备妥当,堆在沟口,只等五月初九黄道吉日破土动工。不料五月初八夜里,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直刮得地动山摇。第二天早上风才住了。工匠们跑到工地上准备干活,到那儿一看,备好的料一点儿也不见了。大家惊得目瞪口呆。料都弄哪去了呢?领工的监工只好吩咐工匠们分成几路,到处寻找。有一路工匠找了好几架山,找到一处山坳腹地,发现备好的砖瓦木石堆在山坳一处平坦的地里,工匠们赶紧跑去找当家的和尚,报告了这个消息。
当家的和尚闻听大惊,随着工匠们跑到那座山坳,四处一看,只见山坳四周耸立着几座山峰,围绕在山坳四周,好象是莲花瓣儿。再看那山峰上,长满奇花异草,五光十色,那些材料都堆在山坳里。当家和尚看到这些情景,忽然想起自己昨晚做的一个怪梦,梦见一个穿红袈裟的老僧,雪白的胡子,把他引到一个地方,指着让他看。他正想问这是啥地方,那老僧却忽然不见了。梦中所见的情景和这儿竟然一模一样。
当家和尚心想:一定是老佛爷嫌沟口的地方不好,晚上用大风将砖瓦木石刮到了这儿。再看这地方的景儿,果然比沟口好多了。当家和尚决定在这儿破土动工,修建寺院。因为是以风点穴,寺院建成后就取名风穴寺。
建寺院时,正当三伏季节,烈日当空,酷热难当。工匠们摸起青砖,干热烫手,连和好的白灰浆都凝固了。大家无法干活,都商量着准备歇工。正在这时,突然天上一个炸雷,远方飘来一朵白云,云层很厚,摭住了太阳,象把大伞一样,让工匠们高兴的是,这朵云彩经久不散,太阳走到哪儿,它就摭挡到哪儿,每天都是这样。有这白云摭挡太阳,工地上再也不热了,工匠们干活也不热了,直到寺院完工,那朵白云才慢慢散去。
人们都认为这朵白云是佛爷显圣,所以寺院建成后,人们也把风穴寺叫做白云禅寺。
 
讲述者:常法定,64岁
整理者:常文理
 
悬钟阁的传说
 
      风穴寺西南侧,有一座又高又大的钟楼,里边挂着一口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的大铜钟,恁沉的大钟是咋挂到上边的呢?
据说当初钟楼盖好了,钟也铸成了,但咋把钟挂到上边呢?寺内的僧人们都想不出好办法,老方丈也急得跟啥似的。这时,从寺南大路上过来一位老先生,花白的胡须,看上去非常精神,老方丈见了这个老人,急忙迎上去,合掌念了句:“阿弥佗佛。”问道:“请问您老,有何妙方能让这口钟挂到楼上。”那先生站在那里往钟楼上仰脸一看,说:“我是土围住脖子的人啦,会有啥办法呢!”说罢,眨眼不见了。
老方丈仔细一品那老先生的话,忽然恍然大悟,知道这是神仙点化。就吩咐人们围土撬钟。就这样围围撬撬,一点一点把大钟抬了起来,直到挂到钟楼高处。
大铜钟挂上去了,老方丈放心了,夜里睡得可香啦。睡着睡着,突然天上闪过一道红光,床前站着那位白胡子老先生,老方丈一见,急忙拜谢,那老先生说:“从明天开始,您出门往外走,连走三天,你能走到哪儿,钟声就会响到哪儿。”老先生说罢,又不见啦。老方丈醒来后越想越高兴:连走三天,最慢也走一百多里,那这钟声不是响到百里之外了吗?第二天,老方丈按照老先生的嘱咐,准备出门远行。临走时,他交待寺里的和尚们说:“我准备出门化缘,等我出门三日之后,你们才能敲钟!”交待罢,老方丈就走啦!
不料老方丈刚走不久,有个小和尚性急,心想:大钟挂起来了,不是越敲得早越好吗,何必等到三日后再敲呢,便悄悄的走到钟楼,敲起了大钟。这时候老方丈刚走出山口,听见钟响,叫一声不好,赶紧又拐回了寺内。
可是已经晚了,从此,那钟声也只能响到山口啦!
 
讲述者:马同胜    
整理者:马国平
 
水牛塔传奇
 
        据传,一千多年前,风穴寺口有个黄庄,黄庄有个黄老实。他有几块薄山地,喂着一头老水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倒也舒心——因为他的那头老水牛通人性,有灵气。黄老实孤寡一人,一年四季,日里夜里,老水牛不光为他耕地拉车,还时时地陪伴着他,让他少了孤寂。黄老实把老水牛当做自己的老伙计,春夏秋冬,都想办法割来最好的草让它吃。农忙的时候,村上的穷人常常求黄老实去帮忙,黄老实没有推辞过。那时候,不兴工钱,黄老实赶着老水牛为人家犁地、耙地、拉庄稼,回来的时候,被帮的人心里过意不去,总送给他点黑豆、黄豆的,一来是一点报酬,二来是想让老水牛吃些好料。开始的时候,黄老实把别人送的粮食拿回来,磨成粗面,拌在草里喂水牛,可老水牛每逢这时候,总是不想吃。不时还哞哞叫几声。黄老实说,老伙计,你咋恁憨哩,豆料香喷喷的你不吃,真是和我一样的穷人命。每当这时,老水牛就会长长地叫一声,还用力地摆摆自己的头。黄老实不知道那是啥意思。有一次,黄老实又为一家人犁了一块地,临走时,人家又送给他一升黑豆,老水牛走过去,用牛角一下把升子拱到了地上。这时,黄老实知道了老水牛的心思,它是不接人家的粮食啊!从此以后,黄老实和老水牛更亲了,乡亲们更是觉着老水牛就是神牛。
过了几年,官府里要在山里修建大寺院,黄庄这里热闹起来了。送木料的、送砖瓦的,来来往往的工匠们,黄庄的路上像赶会一样。黄老实的几间草屋就在山口的路边,大清早,老水牛一见干活的人走过来,就哞哞叫个不停,像是迎接客人,又像是急着走进人群里。
有一天,黄老实在山上放牛,突然来了一阵大风,大风过后,下起了大雨,黄老实赶紧拉上老水牛往家走。可不管怎样拉它,老水牛就是不走,还硬是拽着黄老实往山坳里建寺院的工地上走。黄老实拗不过它,只好跟它走。老水牛走到一堆木料旁,那堆木料在山沟的边上,眼看着要被洪水冲走。老水牛走到木料堆靠沟的一边,一下子就卧了下来。黄老实一下子明白了,老水牛是怕木料被水冲走呵!黄老实没有再去拉它,找个山洞避雨去了。狂风大雨直到天黑才停下来,黄老实才牵着水牛回到了家。
打那以后,黄老实也听说了,这里建的寺院是敬佛祖释伽牟尼、观音菩萨神仙的,他还听说,这两个神仙是要人学好,要人光做善事不做坏事的,于是黄老实每天都套上老水牛,为寺院拉一车东西。然后再去干自己的活。哪一天不拉,心里就不是滋味;哪一天不拉,老水牛就哞哞叫着不好好吃草。
寺院建起了,来寺里上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也多了起来。寺里要做饭,油盐酱醋好多东西要从城里买了往寺里拉,寺里的方丈就把这事托付给了黄老实。开始的时候,黄老实赶着水牛去赶集,一天一天,一次一次,也不知去了多少次。有一天,黄老实得病,就找一个识字人把要买的东西写下来,连同银两装在一个山布袋里挂在牛角上,想让水牛独自试一试。天快黑的时候,老水牛真的把东西如数买回来了。打那以后,黄老实就不再跟车了,买东西的事就交给了老水牛。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老水牛给寺里赶了多少集,老水牛老了。有一天,老水牛又拉了一车东西从城里回到寺内,快到寺院的时候老水牛一头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太叫人伤心了。后来,寺里在老水牛累倒的地方建了一座水牛塔。(此塔文革时被毁)
 
讲述者:常法定,64岁
整理者:高留柱,教师                      
 
     风穴寺神牛的传说
 
从前,风穴寺前边有一座坟墓,里边埋的不是人,而是一头牛。当地百姓把它叫做神牛塔。传说牛魔王在上天犯了罪,玉皇大帝要把它贬到人间受罪,牛魔王选来选去,选中了风穴寺这个地方,于是就投胎到风穴寺地界,变成一头又高又大的老黄牛,下界来到了风穴寺。这天清晨,在山门口值班的小和尚被一阵牛叫声惊醒,起来一看,连呼怪哉!这一夜山门根本没开过,四大天王殿前却有一头大黄牛套在一辆新牛车上,它是咋进来的呢?小和尚忙向老方丈禀报,方丈率众和尚出来一看,那头大黄牛两个大角中间有个"王"字,再看牛车两边车栏上都刻着"天赐"两字,道行很深的老方丈知这是牛魔王下凡,连忙率众和尚一齐跪下叩拜。
正好寺里准备买牛车进城采购,柴、米、油、盐、菜和杂物,现在牛、车俱备,岂不美哉!方丈立即让管家选一名忠厚老实技术精湛的车把式,让其每天将所购生活用品列出清单,配齐银两进城采购。
这车把式发现此牛特别好使:不用吆喝自奋蹄,只要到了采购地点,它就自动停下,回头大叫一声,车把式一看正好到选购物品的店铺,如是再三,一点冤枉路也不多走,很快办齐,总是晨时出车,午时回寺,按管家所列清单一件不多、一件不少,质量上乘,还能剩银两少许。时间一长,车把式也懒了,坐上车就打盹,到时牛自然会叫他。有一次他睡着了,醒来一看,牛车已经出了北城门,车把式慌忙下车一看,车上已是货物满载,按清单一点一件不少,再看银两,还剩少许。车把式暗想:怪啦,这畜牲还会自己买东西?次日,车把式把钱袋和菜单各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假装睡着,看牛如何动作。那牛一到采购地点即停下,店老板自然会走出来取下菜单按数装货,再按价取出银两。有一家店老板看到车把式睡着了,就多取出一两银子,那牛立即瞪圆双眼大叫,用角撞其店门,店老板连忙将多取银子放回钱袋。就这样,牛把式根本没下来,就把货办得齐齐整整。
车把式将这一怪事禀告方丈,老方丈沉吟一会说:"明天干脆不去人,让牛自己去试试。"次日果然未去人,不到午时牛自己拉着车就回来了,比平时还早半个时辰。经清点,油盐酱醋菜和杂品一样不少,而银两比往日剩的还多呢。
自此后进城办货风穴寺再不去人,连送信牛也可以代劳。这头牛就这样为风穴寺干了整整十年活,到了十年头上的一天中午,一团乌云突然罩在风穴寺上空,一个闪电一声响雷,一滴雨未下,那牛即安祥地卧伏在四大天王殿前死了。
牛死后,风穴寺和尚们感念他干活老实、不奸不滑,就将牛安葬在寺前,还按埋人的方式作了道场。墓前立一小塔,塔铭上书曰:"风穴白云禅寺神牛之塔。"这塔一直保留到1958年被拆除,成为一件永远的憾事。如今当地60岁以上的人还都知道塔址,那块地就叫做"神牛塔地。"
 
整理者:刘长河
 
净寺雨
 
农历六月十九是观世音成道的日子,风穴寺在这天举办古刹大会。这一天四乡八堡,方圆百里的香客们都到这里烧香拜 佛,推车挑担的,锢漏锅卖蒜的,还有卖包子胡辣汤各种风味小吃的,都来到这儿做买卖;更有那舞枪弄棒的,玩杂耍的说唱卖艺的也会聚在这儿大显神能,每逢古刹大会,寺内寺外,山上山下,人山人海。自六月十七到六月十九,三天里人们白天拜佛,夜里念经,从山门到望州亭,从悬钟阁到状元峰,到处是香烟,到处是歌声,无论烧香念经的善男信女,还是借古刹大会来此游玩的山野村民,大家都彻夜不眠,尽情欢乐。
有天夜里,一个小沙弥奉方丈之命去巡寺巡山,他来到寺内一个很偏僻的角落里,隐隐约约看见地上有两个黑影在晃动。小沙弥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啊,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让他脸上发烘心里跳——原来是一对男女正在办那种丑事!小沙弥巡完寺,把这事报告给了方丈,方丈双手合十,口中念道:“阿弥佗佛 ,罪过罪过!寺院乃佛门清静之地,岂容如此无知之人玷污。”小沙弥说:“师父,您常说,人间情欲仍万恶之源,这种人,竟在寺内做出如此勾当,如若再发现这种无耻之人,定要严惩。”方丈说:“阿弥佗佛,善哉,善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祖以慈悲为怀,尔等不可造次,等我将此事告知观音,再做定夺。”
第二年,又到了风穴寺古刹大会,香客们见寺门外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说:“风穴寺建寺伊始,幸得四方施主香火不断,尤其古刹大会期间,拜佛者纷至沓来,寺内香火鼎盛,甚得观音欢心,观音遍洒甘露,庇佑四方,普渡众生,天下太平,然有愚民,每逢大会其间,于阴暗之处,行苟且之事,撇滓留垢,玷污寺院净地。自此之后,若再行无礼,佛法不容。切莫自招祸患。”
看了告示,赶会的的人议论纷纷,无不责怪那些放荡的人寡廉鲜耻,可是老话说的好,四门贴招子还有不识字的人哩,这年大会上,仍有一对男女在那阴暗之处寻欢,他们虽没被寺中人发现,可回家后两人四肢乏力,头痛不止,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俩的事还是被人知道了,有亲近者劝两人到寺内烧香祷告,乞求佛祖饶恕。两人听了这些话,一连七七四十九天到寺中降香,总算得到了佛祖的宽恕。
六月十九风穴古刹大会,正值酷热的伏天,寺内茅房怎么也不够成千上万人使用,自告示之后,那种暗中鸳鸯之事少了,可到处拉撤的事怎么也无法断绝,每逢会后,寺内寺外臊臭难闻,寺中僧人对此无 可奈何,即使大慈大悲的观音也多有不乐。会后清扫寺院,寺中弟子总要劳累多天,耽误了不少诵经念佛的功夫。于是观音将此事秉告玉皇,请求在每年六月二十清早降雨来清洗寺院,自那以后,每逢六月二十那几天,就有雨下,当地百姓把这场雨叫做净寺雨,直至今天。
讲述者:常法定,64岁
整理者:高留柱

佛家虎弟子
 
从前,贞禅师在风穴寺坐禅修行。当时,风穴寺四周的山上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没,有时还出来伤人。附近的村民们见贞禅师一个人坐在一间茅庵里念经,很担心他的安全,就对贞禅师说:“您在这儿念经文,可要防备山上的两只猛虎,它可常下山伤人。”
贞禅师笑笑不说话,继续坐禅修行。
第二天,果然有两只猛虎从山上下来了,佯直来到了贞禅师修行的地方。这两只猛虎见了贞禅师,不吼不叫,很驯服地围在贞禅师的膝下卧下了,一条腿前卧一只,象两个小孩子。贞禅师也不睁眼看它们,闭着眼边打坐边问:"你们可是来皈依的?"
两只猛虎点点头,卧着不动。
贞禅师说:"佛家以慈悲为怀,往后可不能再伤人啦!"
两只猛虎又点点头。
从此以后,两只猛虎就经常卧在贞禅师的跟前,听他念经。贞禅师出门化缘时,一只老虎随他出去,一只老虎则守在庵堂里看门,再也不伤人了。
这件事后来传到汝州太守那里,太守不信,以为那是谣传。有一天,太守来到风穴寺办公事,忽然想起这件传闻,就专程拐到贞禅师坐禅的庵堂里,想看个究竟。到了那儿,太守果然看见两只猛虎,卧在贞禅师的身边,一左一右,都闭着虎眼听贞禅师念经。
贞禅师见太守来了,害怕吓着了太守,就对两只猛虎说:"客人来了,你们还不退下?"
两只猛虎乖乖地躲到了庵堂背后。
太守更加惊奇,就称赞贞禅师的道行高,连老虎都能感化。贞禅师说:“不是我的道行高,而是佛法的威力大,能够普渡众生。更别说人了。”太守一听,十分高兴就大拨银两,在各地修建寺院。
风穴寺有了佛家虎弟子,名声渐渐越传越远,全国各地的香客都到风穴寺烧香拜佛,风穴寺的香火从此非常兴盛。
后来贞禅师在风穴寺坐化,人们就在风穴寺为他建起了一座七祖塔,那座塔直到今天还耸立在风穴寺的寺院里,至今都一千多年了。
贞禅师坐化之后,那两只猛虎也不知云游到啥地方去了。
 
讲述者:常法定,64岁
整理者:常文理
 
扭劲柏
 

    风穴寺周围的山上有许多柏树。这儿的柏树和别的地方的柏树不一样,树干全都扭着劲往上长。
传说贞禅师在这儿坐禅修行时,有一个聚宝盆。这个聚宝盆特别灵验,不管再珍贵的东西放进去,都能够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生生不息。有一天,贞禅师要到远方去讲学,他怕带着这个宝器不方便,又怕把这宝器给弄丢了。但是留在庵堂里吧,也不放心,怕别人偷走。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出好办法。这时候贞禅师看见庵堂前的一棵柏树,而且这棵柏树和周围的柏树不一样,是扭着劲儿往上长的。贞禅师心里忽然有了主意,就把聚宝盆埋在这棵扭劲儿柏树下边,好记,回来后再挖出来就妥了。
贞禅师在扭劲儿柏树下埋了聚宝盆,放心地出外云游讲学了。他这一去不当紧,一下子出去了四五年,等他回来时,风穴寺大变了样。原先他坐禅修行的庵堂风吹日晒,早不见了踪影。贞禅师并不急,心想:"庵堂没了,只要找到那棵扭劲儿柏,聚宝盆还能找到。谁知贞禅师左右一看,满山上的柏树都是扭着劲儿往上长哩。聚宝盆也不知埋在哪棵树下?
据说后来俗家人也都上山找过聚宝盆,但谁也没有找到。
 
讲述者:常法定,64岁
整理者:常文理
 
喜禅师的传说
 
     喜禅师是风穴寺的一名高僧。
    传说,喜禅师的母亲一天做梦,梦见一个头陀,骑着一头大象到她家门口,手里拿着一柄如意,对她说:"把这寄存在你家,仔细收好。"喜禅师的母亲跪在地上接过了那柄如意,问:"大师是哪里来的?"头陀把手往西方一指说:"峨眉雪锁白云深。"说罢,不见了。
喜禅师的母亲醒来后,顿觉腹痛难忍,生下了喜禅师,因梦中头陀的话中有峨云二字,就给喜禅师取名云峨。喜禅师小时候非常聪明,读过书后即能背诵。十岁那年,喜禅师有一天到河边洗澡,碰见河里有一具死尸,被河边的鱼鳖啃得稀烂,忽然想到:人死了之后,尸体腐烂不存,灵魂到哪去了?这样一想,又觉得世上生命无常,灵魂永在,不如到寺里出家做个和尚。喜禅师的父母听说儿子要出家做和尚,开始不答应,后来想起生他之前他娘做的那个奇怪的梦,就同意了。
喜禅师出家做了和尚后,读遍佛经。听说有个奇禅师是位高僧,就想拜奇禅师为师。奇禅师问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与你是同是别?"喜禅师说:"同则总同,别则总别。"奇禅师闭目说道:"罢,罢,罢,休,休,休,横眠倒卧在山丘。"喜禅师听了这句话,站在那儿百思不得其解,正想着,奇禅师用力推了他一把,一下子把他从悬崖上推倒了。喜禅师摔倒在悬崖下,心中忽然顿悟:这世界上原无同别,四大皆空,看来自己的悟性还不够啊!
喜禅师又去见奇禅师,说:"师父,弟子稍有感悟,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无同无别,四大皆空"。奇禅师面露喜色,说道:"既然四大皆空,还来见我干甚?你且去山中砍柴。"
喜禅师在山中砍了三年柴,有一天,奇禅师把他叫去。对他说:"我要到大别山普济寺云游,你就回寺当个主持僧吧!"喜禅师大吃一惊,说道:"弟子佛法浅陋,岂能担此重任?"奇禅师说:"砍柴三年,名利皆无,口无怨言,堪当重任。"
喜禅师当了风穴寺主持,悟出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家四谛,精通了佛教大乘经和小乘经,道行更高了,他身边也聚集了不少弟子,从很远的地方来拜他为师。
汝州知州听说喜禅师道行很深,就坐着轿来拜访他。当时汝州瘟疫成灾,死了很多老百姓,知州就向喜禅师询问治疗瘟疫的办法,喜禅师说:"三月凭任君行早,汝水源头看水草。"说罢,闭目再也不发一言。
知州回到府里,仔细琢磨喜禅师这句话,忽有所悟,命令各乡医生都到汝河滩头去捞水草,然后煎草成汤,让患病的人喝。不料喝了之后,瘟疫很快就好了。
百姓们听说是喜禅师说出的治疗瘟疫的药方,救了汝州百姓,一齐捐钱捐物给风穴寺,重修了风穴寺的大雄宝殿。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升仙桥
 
 
风穴寺有座桥,叫升仙桥。
传说从前有一个大官,叫费长房。他看到朝廷黑暗,官员腐败,民不聊生,有点厌恶官场。一天夜里,费长房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官不官,民不民,风穴山上做仙人。”说罢哈哈大笑一声,扬长而去。
费长房醒来后,就把官印挂在衙门的大堂上,也不对家里人说一声,连夜出了官府,到四方云游去了。这一天,他来到汝州城北的一座山上,看见柏树成林,翠竹成片,一条小溪从山湾里叮咚流过,环境十分幽静,心中大喜就问在地里犁地的老农:“这是啥地方?”老农说:“这是风穴山。”费长房忽然想起梦中之事,就顺着山路往里走,来到了风穴寺,在寺里一座悬崖下凿了洞住下啦。
费长房在石洞里日夜苦读佛经,整整三年没有过问人世事儿。成了一名高僧。这一年,汝州发大水,淹死了很多人,死尸堆得到处都是,埋都埋不及。大水之后,老百姓又有很多人得一种又吐又泻的怪病,谁得了这种病,连一天也不上,就死啦!不少人被这种病折磨死了。又没人能治这种病,大伙儿都很害怕,而又没有办法儿,就到风穴寺里烧香拜佛,求佛爷保佑。
这时,费长房又做了个梦,梦中还是那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官可不官,民不可不民,拐棍一根度仙人。”费长房梦中问那白胡子老头:“咋为民哩?”白胡子老头伸出一个指头往远处一点,费长房眼前现出一座山坡,坡上长满了一种开白花的野草。费长房一看,原来那山就是风穴寺的东山。
第二天,费长房早早起床,来到东山上,果然看见坡上长满了开白花的野草。他把那草挖出来。回到洞里洗净,搁到锅里熬,熬了一个时辰,先让附近得病的人喝。一喝,还真有灵验,病立马就好啦。
风穴寺山上的野草能治怪病的消息很快传开了。老百姓都到山上挖草熬汤喝。病都很快好了。可是费长房身份大家也知道了,还传到了朝廷里。皇帝得知费长房原来藏在风穴寺做了和尚,很生气,马上派了个钦差大臣,召他赶紧回到朝里,继续做官。
钦差大臣坐着八抬大桥,一路来到风穴寺。费长房柱了根竹拐棍儿,走出石洞迎接钦差大臣。谁知道他刚走到石洞前的小河上,就把手中的拐棍往河上一扔,竹拐棍就变成一座小桥。费长房脚刚踏上竹桥,只听“忽啦”一声竹桥变成一条青龙,背着费长房飞到了空中。费长房坐着那条青龙,飞到空中不见了。
费长房成了仙,那座桥被人们叫做升仙桥,到现在还在风穴寺,成了风穴寺的八景之一。
 
讲述者:常法定  60岁
整理者:常文理  
 
真禅师的故事
 
从前,风穴寺有位高僧叫真禅师。
真禅师初到风穴寺的时候,白天给和尚们做饭,夜里为寺里打更。可是真禅师很有志气,也很聪明,有空就去听方丈讲经,佛法记了不少,别的和尚瞧不起他,问他:“你念的啥经?”真禅师说:“维摩经!”和尚们又问:“经在这里,维摩在哪里?”真禅师说:“维摩在经里!”正好方丈从此经过,听见了真禅师的话,十分惊奇,认为这个小和尚很有悟性,就把他叫到禅堂上,想试试他到底中不中,问他:“禅是啥呀?”真禅师说:“禅是手中的扇子。”方丈又问:“为啥禅是扇子?”真禅师说:“举则有风,不举一点也无”。方丈大喜,就不叫他做饭啦,专门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听讲佛法,收他做真传弟子。
后来,方丈圆寂了,真禅师就做了风穴寺的方丈,他精通佛理,能知人前世未来,解人心中迷惑,方圆左近许多大和尚都来向他求教。当朝宰相听说真禅师道行高强,就到风穴寺来拜见他。真禅师坐在禅堂上闭目念经,也不迎接宰相。宰相 有点不高兴,就问:“佛界可有天地?”真禅师说:“无天无地!”宰相又问:“天地又在何处?”真禅师说:“在佛心中!”宰相又问:“菩萨从哪儿来?”真禅师说:“来自众生!”宰相问:“菩萨归向何处?”真禅师说:“归向众生!”宰相问:“人可有生死?”真禅师说:“无生无死,生即死,死即生!”宰相忽有所悟,连忙点了三炷香,拜了佛。
有一年,真禅师云游到京城,住在京城一座大寺里。一天,真禅师出去化缘。回寺晚了,已是二更时分,见寺门紧闭,不愿惊动别人,就躺在寺外地上睡觉,那天夜里,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也来到了大寺,见一条龙卧在寺门外。皇帝大吃一惊。醒来后就派人连夜去寺内查看,派的人到那儿一看,有个和尚睡要寺外地上,就叫醒他问了他的法号。真禅师不知内情,就报了名号。派的人回宫禀报后,皇帝连夜把宰相叫到宫中,问:“这是吉是凶?”宰相一听是真禅师到了京城,心里高兴,对皇帝说:“龙归京都,是吉徵。”
第二天,皇帝派人把真禅师请到金殿上,让他给满朝大臣讲说法。皇帝另赐真禅师黄金千两,让真禅师回风穴寺修缮殿堂。后来,风穴寺的名声越来越远,和相国寺,白马寺,少林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啦。
 
讲述者:常法定  60岁
整理者:常文理  
 
钵盂峰
 
风穴寺后山有一座山峰,形状像一个僧人使用的钵盂,人们就叫它钵盂峰,是风穴寺周围的一大景。
传说从前风穴寺有个和尚,法号常明。
常明和尚身高体壮,饭量很大,一顿能吃一簸箕火烧馍,喝八大碗汤。寺里的和尚都多嫌他,说他占了别人的份子,就百想法儿耍他。常明和尚也怕别人说他,常常吃不饱肚子。一次,几个和尚说:"常明,东山有块石头,像石磙那么大,你要能把它掏空,做你的钵盂,俺们每顿饭都匀给你两成。"常明和尚听了这话,说:"真的?"众和尚说:"出家人不打逛语。"常明和尚真的把那个石磙掏成了个深洞,每天用它盛饭。众和尚说过大话,只好每天各自把饭匀出来让常明和尚吃。
有一年,雨水好,麦子大丰收,寺里方丈把和尚们召集起来,说:"今年收成好,出去化缘容易,咱们要趁这个机会,出去化缘,为寺里多储备点粮食,以防荒年。你们都要出去四方化缘,一月为期,到时谁化回的粮食多,谁受赏,谁化的少,谁受罚。"
常明和尚也拿着石钵出去化缘了。
常明和尚出去一看,见各处的老百姓无论大人小孩,都在地里忙着割麦打场。麦子长得好,老百姓又高兴又发愁,怕老天爷一变脸,下场大雨,把麦子沤烂在地里。
常明和尚见乡亲们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也顾不得化缘了,就出手帮忙。他力气大,一次能背一牛车那么多的麦子。打场时,他把自己的钵盂当石磙碾场,不用马拉牛拖,把石钵往场里一放,一只手一拔,钵盂就转起来了,像弹石头蛋儿一样。
常明和尚帮了东家帮西家,帮了这村帮那村,也不知帮了多少乡亲。二十多天过去了,他只顾帮人收麦啦,也没有化到一点缘。眼看到回寺的期限了,常明和尚只好空着手回寺了。回到寺里一看,师兄弟们都满载而归,只有自己两手空空。
方丈见常明和尚空手而归,非常恼火,就罚他到寺后的山上静站思过,还要他三天三夜不许吃饭,常明和尚没办法,只好垂头丧气地往后山静站去了。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这天,山外有许多人推着、担着麦子到寺里来了。守门的和尚问:"你们推着担着麦子到寺里弄啥哩?"那些人说:"寺里和尚帮着俺们收麦子,俺要把这些麦子捐给寺里。"
守门和尚忙去报告方丈。方丈忙穿戴整齐,出来问那些人:"是寺里的哪个和尚帮你们收麦子啦?"那些人说:"就是用石磙当钵盂的那个大和尚。"方丈一听,恍然大悟,赶紧派人到后山去找常明和尚。派去的和尚到后山上一看,常明和尚不见了,只有他用过的钵盂倒扣在山顶上,已经变成了一座山峰。
方丈听说这事,很后悔,知道冤枉了常明和尚,就在山前的塔林里为常明和尚修了一座塔,纪念他。
后来,老百姓就把那座山峰叫做钵盂峰。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风伯庙
 
风神在天上犯了错误,玉皇大帝罚他到凡间为人,风神见汝州龙山上长满柏树和翠竹,一道山泉从野花丛中叮咚穿过,环境优美,十分幽静,就相中了这块地方,身子一晃,投胎到龙山脚下一个姓张的富户家中。
张员外家良田千顷,骡马成群,非常富裕。可只有一样,张员外年过四十,尚没有一子一女,忽然得了一子,就把儿子当宝贝圪瘩溺爱。风神在张员外家从小到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啥给啥,慢慢养成了骄横的习惯,别人稍有对他不住,他就拳打脚踢,非打即骂,后来,他在外边纠集一帮少年,成了地方上的一霸。乡亲们打不过他,告不倒他,受他欺负时只好躲的远远的。不过风神也有一点,赖是赖,但不偷不抢,不嫖不赌。
有一年,黑风怪也相中了龙山这块地方,常到这里玩。黑风怪来的时候,龙山上就会刮大风,直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乡亲们种的庄稼被连根拔掉,种的树被刮断,有时住的房屋也会被风刮塌,弄得乡亲们叫苦不迭。
黑风怪怕风神,每当刮风时,就会先把风神弄病,让他昏睡在床上不能动。因此风神就常得一种怪病,刮风天他就昏迷不醒,任凭别人咋喊,他都不声不吭,说是死了吧,鼻子里有气,身上不青不紫。那时龙山上的寺院里住着一位和尚,叫贞禅师傅,是个得道高僧,能知人前世未来。张员外就去请贞禅师来治风神的病。贞禅师给风神看了病,念了一阵经儿,对张员外说:“令郎遇到了劫数,不过无碍,让他到寺里还个愿,往后不但永无疾病,还能得道成仙。”
张员外大喜,就让风神到寺院里还愿。
风神一见贞禅师,大吃一惊,只见贞禅师身边卧了两只猛虎。那两只虎见了风神,低着头象迎客人一样迎接他。风神问贞禅师:“这两只老虎是怎么回事?”贞禅师说:“这是老纳的俗家弟子。”风神惊奇地说:“猛虎也能成佛家弟子。”贞禅师说:“我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只要以慈悲为怀,拯人化俗,做善事善人,世上万物皆可皈依我佛。”
风神受了贞禅师的感化,回家后一心一意要做善事善人。不但不打不骂乡亲们,还拿钱为村里人修桥铺路。遇见谁家有了难处,他就把家里的银子送去,扶危救困,象变了一个人。不久,黑风怪又来到龙山兴风做怪,风神就把自己变成一棵棵大柏树,和黑风怪打了一仗。黑风怪斗不过风神,从此再也不敢到龙山寺来了。
风神变成了柏树后,再也变不成人身了,龙山上有了这些柏树,从此再也没有了暴风毁坏庄稼的事了,老百姓为了纪念风神献身救民的事,就在寺院前为风神盖了一座庙,常年祭拜他。把这座庙叫做风伯庙,把龙山又叫风穴山。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穆桂英风穴寺剿寇
 
早先年穆桂英他爹穆羽受朝中奸臣陷害,被贬到汝州做兵马都监。穆桂英从小就跟着爹爹到汝州,在汝州长到十七八岁,跟爹爹练的一身好武艺。
这年春的一天清早,穆桂英在兵马都监府后花园练武练累了,听到外边百鸟鸣叫,就想到外边散散心,玩耍玩耍。穆瓜出主意说:“姑娘,城北不远有一座山,山上有一片密林,里边狐獐鹿兔很多,咱不如到那儿打猎玩耍。要是打到野鹿山兔,还能让老爷当下酒菜。”穆桂英老早就想到外边见见世面,一听就说中。可又担心爹爹不让出去。穆瓜说:“老爷清早起来就出去找朋友喝酒下棋去了,今儿一天也回不来了。”
穆桂英听说爹爹不在家,就和穆瓜带了几个丫环,骑马往城北的山林里奔去了。他们来到山林里,果然轰出了不少的山兔野狐,穆桂英又是弯弓射箭,又是使枪,打了不少野东西。正玩的高兴,头顶上“轰隆隆”一阵炸雷响。抬头一看,天上乌云翻滚,霎时天就变了。不大会儿,大雨就“噼哩啪啦”的下了起来。穆桂英带人跑出树林,站在山头上四下看看,山下有一座寺院,就带着穆瓜和丫环们往寺院里避雨去了。
到了寺院门前,见寺院门前竖了一块碑,碑上写着“风穴白云禅寺”几个大字。进了寺院,看到寺内房舍不少,大殿雄伟。可是寺院里荒草丛生,非常荒凉。穆桂英感到奇怪,就问迎出来的方丈:“大师,我看这寺院宽阔,殿堂雄伟,为啥香客稀少,如此荒凉呢?”方丈叹口气说:“唉,女施主有所不知,这风穴寺原是中原名刹,本来香火旺盛,只因近年来北边紫霄峰上聚了一伙强寇,在这附近杀人放火,抢劫过往客人,弄得无人敢到这儿来了。”
穆桂英问:“这儿离州城不远,为啥官兵不来剿灭这伙强寇呢?任凭他们胡作非为。”方丈支支吾吾的说:“这官兵嘛……”
穆桂英见方丈话说了半截,不说了,忽然想起自己是汝州兵马都监的女儿,这兵马都监不是专门负责地方上的社会治安的吗?莫非爹爹和这伙强寇有啥牵连,方丈认出了自己的身份,不愿说出真情。想到这儿,她更想追根刨底了,就对方丈说:“大师,那汝州官兵和这伙强寇有何勾连,你说,姑娘给你做主!”
方丈迟迟疑疑不肯开口。
穆桂英急了,就亮明了自己的身份,说:“不瞒大师,我就是汝州兵马都监穆羽的女儿,叫穆桂英。如果俺的爹爹和这伙强寇有啥牵连,姑娘我今天先剿灭了这伙强寇,再带了爹爹,来给您赔罪。”
方丈一听这位姑娘就是汝州兵马都监的女儿,急忙说:“姑娘不要误会,穆大人和这伙强寇并没任何瓜葛,只是知州大人……”说到这儿,方丈又住口了。
穆桂英更加着急了。 这时,穆瓜把她拉到一边,小声说:“小姐,我看这事咱还是甭管了,省得给老爷惹下麻烦。”穆桂英见穆瓜好像知道这事的底细,就逼着穆瓜说明白。穆瓜被逼不过,才一五一十的说了其中的隐情,原来穆桂英的父亲被贬到汝州不长时间,就听说紫霄峰有一伙强寇占山为王,祸害地方百姓。曾经出兵来此剿过一次,不防知府白大人却向朝廷奏了一本,说穆大人在地方上纵兵扰民,穆大人往上诉冤,朝中奸臣当道,驳回了穆大人的折子,反说穆大人无故扰民。穆大人受不了这股窝囊气,一颗保境安民的热心渐渐冷了,干脆对这股强寇也不管不问了,整日里找人饮酒下棋,消磨时光。
穆桂英听着,心里的火一蹿一蹿的,对穆瓜说:“姑娘我今天倒要会会这股强寇,看他们有啥三头六臂。”穆瓜说:“小姐,知府敢包庇强寇,肯定与他们有牵连,老爷还不去惹他们,你去招惹他们弄啥,咱回城禀明了老爷,再说吧!”
正在这时,寺外闯进了三个人,这三人一进寺院,看见了穆桂英,立刻嘻皮笑脸的围了上来。一个说:“咦,这妞长得还怪俊哩!让爷们瞅瞅。”说着,上前就要动手。穆桂英杏眼一瞪,没吭声儿反手一扭,把那人的双手可反扭到他背上了,又用力往前一推,一下子就把那人往前送了一丈多远,摔了个狗趴儿。剩那俩人一看,扑过来举拳便打,还没等他们挨住身子,穆桂英飞脚一踢,就把两个人打得鼻青脸肿趴在地上半天起不来。三个人见势不妙,一溜烟往外跑了。
风穴寺方丈这时才对穆桂英说:“施主有所不知,这几个孬货就是紫霄峰上的喽罗,平素没少到这儿祸害百姓,姑娘得罪了他们,少不得山上的强寇头就会下山捣乱。”
穆桂英一听,对方丈说:“大师不必害怕,姑娘今天趁势上山剿了这伙强寇,替百姓除害。”说罢,又吩咐穆瓜返回城里,禀明父亲,派兵过来助阵。
穆桂英翻身上马,打一鞭,那马扬头一叫,朝寺后的紫霄峰跑去。穆桂英骑马到了紫霄峰下,就看见了几个山寇和小喽罗把守在山口,穆桂英勒马高声喊叫:“山上的强贼听着,姑娘今天来剿你们了。怕死的赶紧下山投降,不怕死的快来与俺交战。”话音刚落,只见从山上跑过来一队人马。当头的贼头头戴黑盔,身穿黑袍,手提一根狼牙棒。贼头来到山口,一见穆桂英,不由哈哈大笑,说:“爷们儿还以为是个啥人物头,原来是个黄毛丫头。弟兄们,抄家伙上前,把她给咱拿了,捆到山寨,做个压寨夫人。”
穆桂英气得咬牙切齿,也不搭话,把手中银枪一摆,冲上前去直刺贼头咽喉。贼头也不瓤茬,举起狼牙棒挡住了银枪。二人战了二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穆桂英战着战着,心生一计,收枪拨马而走,贼头还想着穆桂英怯阵了哩,拍马追了上去。跑着跑着,穆桂英估计着贼头快追到马屁股后了,突然勒马,回头就是一枪,朝贼头心窝里刺了过去。贼头没防这一手,躲不及了,被穆桂英一枪挑下马去,倒在地上死了。
穆桂英杀了贼头,回马又去杀那些小喽罗时,他们早一哄而散了。穆桂英正想烧了这个贼巢时,山下穆大人带人赶了过来,穆大人见女儿已把贼头杀了,哈哈大笑,说:“乖闺女,你可替爹爹出了一口恶气。走,上山烧了贼巢,省的他们再祸害百姓。”
穆家父女上山烧了贼窝,得胜下山,风穴寺方丈和附近百姓听说穆家父女剿了紫霄峰上的强寇,早等到山口。一见穆家父女来到,一齐跪下叩头称谢。
按说穆家父女剿了山贼,替百姓保了平安,朝廷应该嘉奖才是,可是当朝奸臣掌权,反诬穆羽在汝州滥杀无辜,聚兵造反。皇帝是个糊涂蛋,就下了一道密旨,叫擒杀穆家父女。
穆桂英和爹爹被逼无奈,只好连夜收拾了行李,带着自己的亲兵,避开大路,辛苦跋涉,到千里外的穆柯寨安营扎寨,预备以后有机会再报效国家百姓。
穆桂英离开了汝州,但她在风穴寺单身剿贼的故事却从此传开了。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大丑斗蟒蛇
 
很早很早的时候,风穴寺一带的山上住着一条大蟒蛇。这条蟒蛇栲栳一样粗,好几丈长。整天卧在一个山洞里,饥的时候,它就把头伸出山洞,使一阵风,吸吃附近老百姓喂的猪、羊、牛、马,成了老百姓的祸害。
大家都想除去这个祸害,可又没办法。
风穴寺的山下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大丑。这大丑人长得又瘦又小,模样很丑,平时大家都有点瞧不起他。大丑见乡亲们发愁,就自报奋勇说:“我来除了这个祸害吧!”别人听了,讥笑他说:“咱这儿多少英武粗壮的小伙子,都不敢示张,你能打死大蟒?”大丑说:“没人出头和大蟒斗,不是办法呀!总不能看着大蟒祸害完畜牲,再来祸害人吧!”大家听了,觉得大丑说的在理,可是不相信大丑能除了大蟒,就说:“你要真除了大蟒,往后你家的吃穿用大家都管了,把你当神敬”。“大丑说:“乡亲们真要有这心,我只提一个条件。”大家说:“啥条件,你情说了。”大丑说:“我要真除了大蟒,死了,你们把我老娘养老送终就中了。”乡亲们说:“这事不难。”
第二天,大丑准备准备就要上山去斗大蟒了。临走时他交待乡亲们说:“我走之后,你们都把自己家里的猪、羊、牛、马用绳子拴起来,拴到大树上,连拴三天,到三天头上,只要看见我在山上放起一把火,你们就杀死两头猪,在猪肚里藏两把刀,抬放到山脚下,就中了。”
乡亲们不知大丑打得啥主意,都同意了。大丑辞别乡亲们,带了一把刀上山了。
大丑上了山,躲进离大蟒卧的洞不远的一个小洞里,观察大蟒的动静。头一天大蟒饿了,就把头伸出洞,吸吃山下的畜牲。可是乡亲们都把畜牲拴起来了,大蟒吸不动,啥也没吃到。第二天大蟒又把头伸出洞口,山上面刮起一阵风,大蟒又没吃到东西。到了第三天,大蟒饿急了,把半截身子探出洞口。山上又刮起了一阵更大的风,大蟒又没吃到东西。大丑估计大蟒停不了多久,还要吸吃东西,就赶紧把火放了起来。山上一起火,大蟒怕火,忙把身子缩进洞里。
乡亲们看见山上的大火,就杀了两头猪,在每个死猪肚子里藏了两把刀,抬放到山脚下,大蟒闻到了肉香气味,不等山火熄灭,就又探身出洞。这次山上刮的风更大了,只刮得山上树木哗哗啦啦,有些小树顶不住风刮,都被刮得折了树枝。两头死猪顺着山风,进了大蟒的肚里。
大丑见大蟒吸入了带刀的死猪,心里高兴,钻出了藏身的山洞。不料大丑出来的太早了。大蟒吞吃了两头死猪,因为饿得时间长了,还不是太饱,见有个人出现在山上,又刮起了一阵风。这阵风把大丑也吸进了肚里。
大丑没防到大蟒这一手,眼看着自己顺着一阵风,直往大蟒卧着的洞口旋,明知道自己也要被大蟒吸吃了。临死的时候,他把带着的刀一横,扑进了大蟒的嘴里。
山下的乡亲们见抬到山脚下的死猪被一阵风刮到了半山腰,知道这是被大蟒吸吃了。这时大伙儿才恍然大悟,原来大丑让大家在死猪肚里放两把刀,是要大刀在蟒肚里杀死大蟒的。大家都很佩服大丑的智谋,四把刀在蟒肚子里,还不把大蟒杀死?
可是乡亲们在山下等了几天,不见大蟒再刮风,也不见大丑下山。大家心里很焦急,担心大丑在山上出啥事儿。大家实在等不及了,就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上山,去找大丑。这几个小伙子上了山,在大蟒卧的洞里见了那条大蟒。大蟒早死了,肚皮上被刀割开了一道口子。赶紧下山报信儿。
乡亲们听说大蟒被杀死了,都跑到山上看。为了证实大丑是不是被大蟒吸吃了,他们把大蟒的肚子弄开,结果在蟒肚子里发现了大丑的尸首。
大丑死了。乡亲们把大丑埋在山上。为了永久记住他,在他坟前建了一座大殿。逢年过节都带了供品和香火去祭奠大丑。
后来这儿就建起了寺院,起名风穴寺。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吴公洞
 
宋朝时候,汝州城内有一家姓吴的公子。叫吴几复。吴公子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有一天,他到风穴寺游玩,看见那里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心想:城里边人声喧嚷,朋友又多,今天这个来访,明天那个来找,不能安心读书,能在这儿找个地方住下读书有多好啊!可是寺院里人家不让住。
吴公子就在锦屏风凿了一个石洞,告别家人,带上书籍,住进了洞里,闭门读书。谁知道这事惊动了山神爷。他不相信一个富家公子能吃得了苦,耐心在这儿读书,就变了一只老虎,每晚在吴公子读书的洞口又吼又叫,吓唬吴公子,可是吴公子不怕,照样读书。山神爷不甘心,又变成一条青花大蛇,钻进了洞里,在吴公子身边和头上盘来旋去,谁知道吴公子象没有看见一样,连头都不扭,照样读书。山神爷见来硬的不顶事,就变成一个如花似玉的大闰女,每到晚上,都站在洞口,娇滴滴的喊吴公子的名字。吴公子听见当做没听见,看见当做没看见,连眼皮也不抬一下。
山神爷见吴公子很有志气,非常佩服,就想帮助他,可又怕他读成书当个坏官,就想再试试他,又变成一个白胡子老头,身上穿的破破烂烂,一脸灰圪痂子,腿流着血,躺在洞前痛苦呻吟。吴公子听见呻吟声,这次出了洞一看是个受伤的穷老头儿,就问:“你是咋啦,躺在这儿?”山神爷说:“俺在这附近讨饭吃,不小心从山上摔了下来。”吴公子赶紧为山神爷包扎了伤口,临走送给他五两银子,说:“往后别再这儿讨饭,这儿山高林密,人家又少,饭也不好讨,你到山外人烟稠的地方讨饭吧!”
山神爷连连试探了吴公子四次,知道吴公子将来必定能当大官,好官,就保护他在洞里安心读书,遇到狼虫虎豹,山神爷就把它们撵到别处去,遇有暴雨洪水,山神爷就把它们引开。吴公子在洞里下了九年苦功,把天底下的书都读尽了,才出洞去考状元,一考就中,考了个头 名状元,被朝廷派到四川蓬州当了州官。
吴公子当了知州,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修桥铺路,兴修水利,救助孤寡,整治坏人,没有几年,当地老百姓有吃有穿,风调雨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朝廷知道后,就提升他当巡按大人,到处巡察,了解民情,遇到贪官污吏,可以替朝廷直接查办。离开蓬州时,当地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编了一首歌到处传唱:
使君来兮,父母鞠我;
礼化么兮,民无寒饿;
使君去兮,不可复留;
人心怅怅兮,珠泪双堕。
吴公子读书的山洞,后来成了风穴寺的八景之一,取名吴公洞。
 
讲述人:常法定     64岁
整理人:常文理     
 
大慈泉
 
风穴寺有一股泉水叫大慈泉。这大慈泉有三大怪,一是涝不涨水,二是旱不减水,三是冬不结冰,常年不断流,水色清纯,水味儿甘甜。成了风穴寺八大景之一。
传说从前风穴寺有位小和尚,是寺里的打杂和尚,常年上山砍柴,供寺里和尚烧火做饭使用。这小和尚为人慈善,憨厚可爱。有一天,小和尚上山砍柴,碰见一只恶老雕,正啄吃一条小花蛇。那小花蛇被啄得浑身血淋淋的,眼看要被啄死了。小和尚看小花蛇可怜,就朝恶老雕甩过去一根木柴,把恶老雕撵跑了。小和尚捧了小花蛇,带回寺里,把它放在一个瓦罐里,用山上的草药涂在它的伤口上,七天之后,小花蛇的伤好了。小和尚把小花蛇捧到山上,放到草丛里。奇怪的是,那小花蛇朝着小和尚点了三下头,才钻进草丛中不见了。
这一年,汝州地界大旱成灾,百姓们种的庄稼都旱死了,颗粒无收。后来干旱严重,风穴寺的山水也断了流,很多和尚离开风穴寺,往别处求生去了。小和尚一个人留在寺里,守在寺里不走。这天,山下来了许多香客,有男有女,也有老有少。大家都是求寺里的菩萨保佑,老天爷快快下雨,救这一方百姓活命的。小和尚见乡亲们可怜,心里发急,可也没有办法,心里很难受。到了晚上,小和尚一个人在寺里哭哭啼啼,说:“菩萨呀,俺整天在这儿烧香上供,供奉着您,您就发发慈悲,救救这地上的百姓吧。”
小和尚哭着说着,听见有人说话:“小和尚别哭啦!明天就会有一场大雨下来。”小和尚抬头一看,一位姑娘站在自己面前,他还以为是菩萨显灵了,就问:“您是菩萨吧,真要能下雨我在寺里为您再塑金身。”那姑娘说:“我不是菩萨,我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小和尚说:“那您咋会跑到这儿来呢?”那姑娘说:“我出来游山玩水,见这风穴山山青水秀,柏翠竹绿,我就住在这儿不想走啦。”小和尚说:“那你咋认识我哩。”那姑娘说:“你救过我的命呀!”小和尚摇摆头说:“你说瞎话哩,我啥时救过你呀!”姑娘笑笑说:“你在山上救过一条小花蛇,那就是我。”小和尚这才想起来。
原来小花蛇是来报恩来啦。
第二天,汝州地界果然下了一场大雨。百姓们趁着好墒情,在地里抢种了萝卜、白菜和别的蔬菜,以菜代粮,死人的事总算没有再发生了。人们都感激风穴寺的菩萨灵,在风穴寺祈了雨果然就下了雨,是寺里的小和尚功法高。
到风穴寺祈雨烧香的人多了,风穴寺的香火又旺了起来,小和尚也做了寺里的方丈,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僧。
一天半夜,小花蛇又变成个姑娘来找小和尚,小花蛇说:“我就要离开风穴寺回家了,临走再和你见一面。”小和尚说:“风穴寺这么好的地方,你为啥要离开呢?”小花蛇说:“我的父王东海龙王要召我回去,不能不走呀!”小和尚说:“有你在这儿,老百姓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年年庄稼丰收。你这一走,天又要大旱啦。到时候百姓又要遭殃了。”小花蛇拿出一个绿珍珠说:“这颗绿珍珠你带在身边,要雨时把它放在山上一棵大柏树下,雨就下来了。”小和尚说:“真的?”小花蛇说:“真的,不过你可记住,不能把绿珍珠忘在山上,那样的话,我就永远回不到风穴寺山上了。”小和尚点点头记下了。
小花蛇走后,小和尚每到天旱的时候,就拿着绿珍珠上山,只要把绿珍珠往大柏树下一放,雨马上就下来了。汝州百姓一直过着富裕的日子。有一天,小和尚拿着那颗绿珍珠又去大柏树下求雨,刚把绿珍珠放下,忽听山半腰有人喊救命,小和尚赶紧往山半腰跑,到那儿一看,一个瘦老头夹在两块石头中间,头上脸上都是血。小和尚跑过去问:“你咋啦?”瘦老头说:“我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下山来,腿摔折了。”小和尚二话未说,背起老头儿下了山。等救好瘦老头,小和尚才想起绿珍珠忘到大柏树下了。小和尚想起小花蛇的话,急得满头大汗。急忙冒雨往山上跑,到那棵大柏树下一看,绿珍珠真的不见了。小和尚想起小花蛇永远回不到风穴寺来了,就后悔的哭起来。
夜里,小和尚做了一个梦,梦中小花蛇又变成个大姑娘站在他面前,埋怨他说:“绿珍珠是我的魂儿,你把我的魂儿丢在了山上,我的命也留在风穴山上了。”小和尚听了,不知说啥好,低头念了一句:“阿弥佗佛。”又说:“都怨我,那天只顾救那个受伤的老头,把绿珍珠忘在了大柏树下,我就在寺里为你念一百天经,超度你早入仙界吧!”小花蛇说:“你为我念一百天经,我就会变成风穴寺里一股永远不断的泉水,供这儿的老百姓吃水浇地使用!”说罢,小花蛇不见了。
小和尚醒来后,想起那个奇怪的梦,就坐在禅堂里念起经来,念了一百天经,风穴寺后山果然冒出了一股清纯的泉水,咕咕嘟嘟往南流,常年不断。
后来,人们就把这股泉水起名大慈泉,纪念小和尚和小龙女为老百姓做过的善事。
 
讲述者:常法定 64岁
整理者:常文理 
 
何首乌的故事
 
风穴寺的东山上,有一片竹林,里边长满了何首乌,据说,人如果喝了从那片竹林里流出来的泉水,年纪大的人能返老还童,白头发的人能使白头发变黑,没头发的人能长出头发来,这里边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
从前,风穴寺附近有一个穷孩子,成天为一家大户割草喂马,挣几个钱养活他有病的娘。有一年,这孩子每天都要割好大一捆草,天天都是这样儿,到了冬天,地里的草都死光了,可是这孩子仍然每天背回一捆草,那草还又嫩又青,这事让那家大户的掌柜的感到奇怪,心想:天寒地冻,这孩子是从哪儿割回的草呢?就暗地里跟着那孩子,想弄个究竟。那孩子每天都进了风穴寺东山那片竹林,跟进去就不见了。掌柜的越来越奇怪了,有一天,就问那孩子:“你是从哪割的草?”那孩子说:“俺是在竹林里割的草。”掌柜的说:“你说瞎话哩,我每次跟你到竹林里,咋都不见你了,快说实话,不然我就不要你的草了。”那孩子急了,说:“真的,我都在竹林里割的草,不信我跟你一起去找找地方。”
掌柜的就跟那孩子进了竹林。可是那孩子进了竹林,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地方,掌柜的吓他说:“肯定你说了瞎话,要不成天割草的地方咋找不到呢?快说实话吧!”那孩子这才说道:“俺每天一进这竹林,就有一个白胡子老头非要拉着俺下棋不可,我说我不下,我得割草卖钱,养活俺有病的老娘。那白胡子老头说:你只管和我下棋,下完棋自然给你一捆草。掌柜的一听更奇怪了,说:“在啥地方下棋哩?”那孩子说:“反正他下棋的地方有棵大树,树下有块大青石。”可是竹林里根本没有大树,也没有大青石。
掌柜的心想遇到怪事了,他不动声色的对割草孩子说:“你明天还来割草吧,可不能说我来找过的事。”
第二天,割草孩子临走的时候,掌柜的偷偷在他衣裳上缝了一根线,顺着线跟割草孩子进了竹林。割草孩子进 了竹林,又碰见了那个白胡子老头。那老头说:“咱俩今儿还下棋吧!”割草孩子说:“中!”俩人就坐在大树下摆开了 棋子。刚下一盘棋,那白胡子老头突然左右一瞅。呼哧呼哧鼻子,说:“一股生人味!你引谁来了?”割草孩子说:“没有呀!”白胡子老头把棋一推,说:“今儿个就玩到这儿吧,我走了。”说完,身子一晃,就不见了。
割草孩子很害怕,扭头一看,见掌柜的带着三个长工,到了他跟前。掌柜的问:“白胡子老头哩?”割草孩子说:“走啦!”掌柜的吩咐三个长工说:“回家拿家伙,在这儿朝下挖!”
三个长工回家拿来了镢头和锨,在那个下棋的地方朝下挖,整整挖了半天,挖到一丈多深时,挖出一个大何首乌,那何首乌胳膊那么粗,三尺多长,粗看起来,还真像一个老头儿。
原来,割草孩子遇见的那个白胡子老头是个长成精怪的何首乌。不过,风穴寺东山上的何首乌并没有从此绝迹,直到今天,那片竹林里还长满了何首乌。
 
讲述人:常法定   64岁
整理人:常文理   
 
憨休禅师断案
 
从前,风穴寺有位方丈,法号憨休。
憨休禅师自幼聪明伶俐,读过的书过目不忘,长大以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二十岁上,憨休禅师就考上了进士,朝廷封他到地方上做知县,可是他不愿当官,就辞了官职,到风穴寺剃发做了和尚。
汝州知州听说憨休和尚很有学问,就到风穴寺去拜访他,知州想试试憨休禅师的学问,就以风穴寺的寺名吟了一句诗:白云逐风随心散。憨休和尚顺口对了一句:嵩山追秋襟胸开。知州一听,觉得这和尚果然厉害,俩人谈天说地,说得非常投机,从此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汝州发生了一件牛案。
张姓和王姓两家财主为一头黄牛打到州里。张财主说黄牛是他家的,王财主说黄牛是他家的。争论不休。知州把张财主和王财主的两家邻居叫到衙门,想弄个明白,可是两家邻居也说不清。知州没有办法,就把憨休禅师请到衙门,请他断案。
憨休禅师让张财主和王财主站在衙门外,派人把那头黄牛牵到衙门外的敞地上,街上的百姓听说风穴寺的和尚在衙门断案,挤了一大堆儿,看他断案,憨休禅师先问张财主:“你家的牛平常请谁喂养?”张财主说:“是我家一个长工喂养。”又问王财主时,王财主也说:“是我家一个长工喂养。”憨休禅师令衙役们把两家的长工叫来,问他们:“这牛平常都是由你们喂养的吗?”
两个长工都说是。
憨休和尚一听,让两个长工分别去铡了草说:“你们两个都把草端去喂牛吧!”两个长工各自端了铡的草,放在黄牛面前,只见那头牛把头伸到张财主家长工铡的草前,闻了一闻,嘴拱了一拱,不吃,又把头伸到王财主家长工铡的草前,闻也未闻,低头吃了起来。
憨休和尚微微一笑,对知州大人说:“贫僧已断过牛案,请大人发落吧!”
知州大人看了这种情景儿,也看出了蹊跷就对张财主说:“快把讹王财主家耕牛的事儿一五一十交代明白,不然大棍伺候。”张财主急忙“扑通”一声跪到大堂上,说道:“大人,咋能看牛吃谁家的草就判是谁家的牛哩!小人不服!”知州大人一听大怒,喝道:“大胆恶徒,拉下去重打四十大棍,看你招不招。”
憨休忙拦住知州大人说:“大人,这都是牛的罪过,谁让它连主人都分不清呢,还是打牛吧!”知州大人一听,心里明白了,就对两个长工说:“恁俩各拿棍来,各打牛二十大棍,不许轻饶,否则连你们也要挨棍。”
两家的长工听了,不敢怠慢,张家长工头一个拿起大棍,照着黄牛屁股,使满劲儿打了起来,打得那黄牛“哞哞”乱叫。抡到王家长工打时,看着棍举的可高,就是落下去时很轻。知州大人和憨休和尚看了,哈哈大笑,对张财主说:“张员外,你还有啥话可说?”
张财主自己也看不过去了,直埋怨自己的长工是笨蛋,咋恁狠心打牛哩,让人看出破绽,只好低头认输,说:“牛是王家的,是小人一时贪心,想讹他家的牛。”
围观的百姓看到这里,一齐叫好,说憨休禅师案子断得奇妙,让人心服。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望州亭
 
风穴寺北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亭子。站在亭子上往南看,寺院里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再朝远处看,十几里外的汝州城也看得清清楚楚。
据说北宋未年,汝州有个田知州,为官清正,爱护百姓,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老百姓也爱戴他。后来金兵入侵中原,占了汝州城。金兵听说田知州人品官品好,就想逼他投降。让他当金朝的汝州知州,可是田知州不干。风穴寺的和尚听说了这事,就把田知州藏在寺里。
田知州住在寺里,每天有人为他端茶送饭倒也不愁吃不愁喝的。可是田知州惦记着汝州百姓,成天坐不住睡不好,又不敢在外边露面,怕被金兵发现,把他抓走。没办法,他只好每天天破明时,就爬到寺北的山上,望着汝州城的方向不言不语。
田知州天天这样儿,寺里的和尚很担心,劝他说:“田大人,您这样儿可不是办法,要叫城里的金兵骚窍儿,把您抓走,寺里咋向汝州的百姓交待呢!”
田知州听了这话,就泪流满面,不吭不哈就下了山。可是第二天早上,他又照样在天破明时爬上北山,朝城里看。
天长日久,田知州藏在寺里的事到底让金兵知道了,就派兵围了风穴寺,把田知州抓住了。
金兵抓了田知州好酒好菜招待他,要他投降,对他说:“如今你家两个皇帝都被抓了,多少王公大臣都做了金朝的大官,你还倔啥哩!”
田知州说:“我生是宋家人,死是宋人鬼,你们要杀要砍,早点动手吧,甭费事啦!”
可是金兵也不杀他也不砍他,就把他囚在汝州城,想等他回心转意,为金朝办事。田知州猜透了金兵的心事,就想自己死。从此不吃不喝,过了几天,眼看着田知州饿得骨瘦如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看守他的金兵敬重他的骨气,看他快死了,就对他说:“你有啥后事要交待,对我说说,我替你办。”田知州说:“我死以后,你让风穴寺的和尚把我埋到寺后的北山上,面朝南埋,我要看看汝州的百姓。”金兵点点头答应了。
田知州不久真的死了。金兵把他的尸首交给了风穴寺的和尚。寺里的方丈很隆重的为田知州举办了葬礼,全寺的和尚为他念了七天经,超渡他的魂灵早日脱离苦海,尽快再生人世。
汝州的百姓听说田知州死后埋在寺院北山上,大家兑钱交到风穴寺,让和尚们在田知州生前常站的地方盖了一座亭阁,纪念这位清正爱民的知州。
后来,这座亭子就起名叫望州亭。
讲述者:常法定   64岁
整理者:常文理
 
桂殿三友
 
从前,风穴寺的东山上住着三位大仙,一个叫松仙,一个叫竹仙,一个叫梅仙。这三位大仙经常在东山一块平台上相聚,有时吃酒,有时下棋,有时呤诗,有时赏月,时间长了,三个大仙成了好朋友。松仙夸奖竹仙高洁,竹仙夸奖梅仙骨傲,梅仙夸奖松仙正直。
南山上住着一个蟒妖,听说三个大仙互相夸奖自己风格高尚,老不服气,心想:我总要试试你们到底高尚不高尚,正直不正直,要不是真的,我撵你们滚蛋。
有一天,蟒妖变成一位朝中高官,坐着大轿子上东山,找到松仙,说:“听说你是个贤德之人,皇帝要召你到朝中做官,请跟我走吧!”松仙听了,哈哈大笑说:“我闲惯了,不愿当官,受不起当官的烦乱。”蟒妖说:“你敢违抗圣旨吗?”松仙说:“想让我当官,除非你把嵩山搬到东海。”蟒妖一听,知道松仙不能动摇,就灰溜溜的走了。
蟒妖试罢松仙,又半夜里变成美貌妇人站在竹仙的屋外,哭啼不止。竹仙听见哭声走出门外,见一女子在那儿啼哭,就问:“你是哪儿人氏,半夜里跑到这儿干啥?”蟒妖娇滴滴的说:“俺是山下的村妇,丈夫每天打俺,听说你长得好看,是个好人,就想来跟您住在一起。”竹仙一听,说道:“深更半夜,你咋能这样哩,夫妻生气是经常的事,快回家去吧!”蟒妖说:“俺会织布纺棉,缝衣做饭,看您一个人住在山上,怪孤单的,您就娶了俺吧!”说着就往屋里钻。竹仙把蟒妖一拦,说:“要想让我娶你,除非汝河断流。”说罢,抬腿就走了。蟒妖见竹仙真是个坐怀不乱的君子,悻悻地走了。
试了竹仙,蟒妖又去试梅仙。这次蟒妖变成一块金圪瘩,趁梅仙出门的时候,站在了梅仙走的路当中。梅仙见了金圪瘩。一脚就把蟒妖踢到路边,佯直走了过去,蟒妖被踢得腰疼,没有办法,只好忍着疼钻进草丛跑了。
一天,三位大仙又聚在一起,说起各自碰到的怪事,商量说:“看来这地方不太清静。听说山湾里风穴寺地方清净幽静,还有很多得道高僧,咱们干脆住到风穴寺里,随那些高僧们修行吧!”三个大仙商量好后,就下山住进了风穴寺桂香庵。在那儿长期修炼。
三个大仙住进桂香庵后,桂香庵大殿左右忽然生出一棵松树,一棵竹子,一棵梅花。它们环绕大殿,一夜之间长得又高又大。枝繁叶茂。风穴寺的和尚们见了,又惊奇又高兴,就把这三棵树起名桂殿三友,成了风穴寺一景。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乾隆皇帝游风穴寺
 
乾隆皇帝是个好游山玩水的人,他听说风穴寺是座千年古寺,周围群山环绕,柏树葱葱,寺里还出过不少得道高僧,就到风穴寺来了。
乾隆皇帝到了风穴寺,只见寺院周围,高峰耸立,好似莲台,寺内曲径通幽,百花飘香,不觉精神大振,连声叫好。乾隆看了唐代七祖塔,看了宋代悬钟阁,又来到了大雄宝殿。只见殿瓦破烂,梁柱陈朽,就问陪同的方丈:“为何不修大殿?”风穴寺方丈人很聪明,一听此问,不慌不忙跪下禀告:“七祖塔有李姓施主捐钱修缮,悬钟阁有赵姓施主捐钱修缮,只有这大雄宝殿,原是金代建筑,只待合适施主……”乾隆一听此话,心中明白,微微一笑,说:“朕赐黄金千两,可够修缮之用?”方丈急忙往地上叩了三个响头,说:“谢主龙恩。”风穴寺就得到了朝廷的千两黄金。
乾隆从大雄宝殿出来,来到了后山看瀑布。只见一股清泉从悬崖上直泻而下,水花迸溅,白雾茫茫,响声轰鸣。乾隆大喜,顺口吟出一句诗:大珠小珠一线穿,织成珍珠倒卷帘。真是好景致呀!方丈急忙叩头谢恩,说:“皇上赐名,令这道瀑布从此身价百倍。”乾隆皇帝哈哈大笑,迈步而去。这道瀑布从此就叫了珍珠帘。
看罢珍珠帘,顺着台阶,乾隆皇帝又来到观音阁,殿阁后边一股泉水,从山崖半腰冲出来,哗哗直响。方丈说道:“这股泉水涝不增,旱不减,水质清纯,饮之如同甘露,有生发延寿之功。”乾隆皇帝听后,不由地走上前去,伸出双手,掬了一捧泉水,喝了下去。方丈又急忙叩头说道:“龙饮泉水,真乃敝寺之福。”这道泉水后来又叫“龙泉”。
饮罢泉水,乾隆皇帝转过观音阁,走到一条小河边,只见河水哗哗流过,水中只有几块大青石,供人踩踏过河,乾隆皇帝站在小河边,回头对方丈说:“河水横流,青石做桥,香客来往不便,朕再赐你黄金百两,在此修桥一座,可好?”方丈哪有不高兴的,又跪下叩头谢恩,这座桥后来修成后,就叫“接圣桥”了。
游完风穴寺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临走的时候,他叫侍卫拿出一个龙头拐如意钩,让方丈观赏。方丈一见这件龙头拐如意钩,非常喜爱,可这是皇帝宝物,又不好随意讨要,情急之下,他就想了个冒着杀头的主意,在看后递给侍卫的时候,没等侍卫接好,故意先松了手。只听“ 当啷”一声,龙头拐如意钩掉在地上,断成了两半截。方丈又赶紧趴在地上叩头,说:“死罪!死罪!”
乾隆皇帝聪明透了,已经看出了方丈的用意。按平时要摔断皇家御用之 物,非立即杀头不可。但乾隆皇帝在风穴寺玩的高兴,也就没有怪罪方丈,反而笑着说:“ 这件龙头拐如意钩朕本来就准备赐给你,做风穴寺镇寺之用,如今一断,岂不可惜。”
方丈趁机又叩头谢道:“如用银子箍好,还可做镇寺之宝。谢圣上不杀之恩。”
后来那龙头拐如意钩被银子箍了一道圈,成了风穴寺的镇寺之宝了。
 
讲述人:常法定,64岁
整理人:常文理
 
刘希夷和风穴寺
 
风穴寺山前有座古墓,埋的就是唐朝大诗人刘希夷。
刘希夷是汝州人,自幼聪明好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年轻轻就考上了进士,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他喜欢风穴寺山上的好景致,常常到风穴寺游玩散心。一次,他到风穴寺时,遇到一位养蜂姑娘,那姑娘脸盘儿,身个儿都长得很好看。刘希夷被养蜂姑娘吸引了,就跟着她转过一道山弯儿,来到姑娘养蜂的地方。到那儿一看,只见山上开满了红的、白的、黄的、紫的野花。花香满坡飘散。看到这么好的景致,刘希夷有点不想走了,对养蜂姑娘说:“这地方真美呀!花儿好,人也好。”
养蜂姑娘见他是个读书做官的人,料想他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就对他说:“花儿虽好,养蜂人可不能长留这儿,山花一败,就要四处奔波,另寻别处,风里来雨里去,受不尽的苦难。”
刘希夷听了这话,忽有所悟。
刘希夷回到朝里,武则天已经篡位。朝廷里很多忠臣都被武则天杀了。看到这些人平时在朝廷里穿朝服,执朝政,忽然就被砍了头,暴尸在街头,真是人生无常。刘希夷不愿依附武则天,就挂印辞职不干了,到处周游山水。一次,他在游看山水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绿树野花中嬉戏,忽然又想起了养蜂姑娘的话,又想起了混乱的朝政,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叫《代悲白头翁》。里边有一句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渐渐传开了,都说写得好。
朝里有一个官儿,不会做诗。可是那时不会做诗就不能当更大的官,那官儿就把刘希夷写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偷去,当做自己写的,献给朝廷,想当更大的官。刘希夷知道后,很不愿意,就当着很多人的面揭露了那个官儿,说他胸无点墨,有辱朝廷官员体面。
那个官员恼羞成怒,从此把刘希夷当成了死对头,百想法要除掉他。一次,刘希夷从洛阳回汝州,那个官员就派人跟踪他,想找个机会下手。刘希夷走到汝州庙下镇,回到了老家,夜里住在一位相识的富户家中,当夜,那家富户为刘希夷摆下酒席。刘希夷喝酒喝到深夜,喝的大醉。跟踪的人见机会来了,就拿出三百两纹银收买了那个富户,深夜,那个富户昧着良心,用布袋装满了土,压在刘希夷的身上,活活将刘希夷闷死了。第二天,那家富户对外人说:刘希夷夜里喝酒太多,酒醉而死了。
刘希夷死后,人们因为他生前非常喜欢风穴寺的山水风景,就把他埋葬在风穴寺边一座山脚下。凑巧的是,埋他的地方,正是养蜂姑娘养蜂的地方。因此有人说:养蜂姑娘不是凡人,是观音菩萨显身,点化刘希夷哩!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憨和尚智救太平军
 
从前,风穴寺有个和尚,平时话少,只知道干活、扫地、剥葱、择菜、担水、砍柴,啥活都干。寺里大小和尚都能使动他。寺里戒律多,方丈每天让和尚们背诵戒律,可是这个和尚连一条戒律也背不会,方丈常常为这事训戒和责打他,大伙儿都说他憨,叫他憨和尚。
有一年,大平军一支部队从襄县过来。经过汝州时,在风穴寺附近打了一仗,太平军打了败仗,往登封那边退去。第二天,憨和尚到山上打柴,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人,这个人浑身是血,昏迷不醒,身上还盖了不少树枝树叶。肯定是来不及抬走的受伤的太平军,藏在这儿了。憨和尚摸摸那人的身子,还热着哩,就把他背到了寺里。和尚们见憨和尚背个受伤的人回来了,都围过来看,一看那人留着长发,都吃了一惊,跑去向方丈报告:憨和尚把一个长毛背进了寺里。
方丈一听,也很吃惊。长毛是反叛朝廷的人,让官府里知道寺里收留了一个长毛伤号,那可不得了。可是佛家讲得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憨和尚把一个伤号背到寺里,并没有错呀!方丈犹豫不定,下面的和尚也议论纷纷。有的说:收留了长毛,风穴寺非被官府剿了不可,赶紧让憨和尚把人背出去吧!有的说:佛家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眼见人将死了,不管不问,传出去我们风穴寺还咋在佛门立足,不能见死不救。
方丈见和尚们吵嚷不休,忽然拿定了主意吩咐人说:“快去把憨和尚叫来,我自有话对他说。”
憨和尚被叫到方丈面前,方丈闭目合掌,不喜不怒,念了一声阿弥佗佛,说道:佛家慈悲为怀,清静之地,你擅带俗人入寺,犯了戒律,如今罚你到前山九妖十八洞闭门思过,念经文九天九夜,快去,快去。
憨和尚二话未说,背了那个受伤的太平军就出了寺院,直奔九妖十八洞。原来这九妖十八洞就在风穴寺前山,历来视为险地。那里大洞小洞共有十八个,里边大洞套小洞,小洞又连大洞,深不见底,黑不见五指,不熟悉的人进了洞,摸迷了就出不来了。
过了几天,憨和尚救了太平军的事果真被官府知道了,知府就派捕头带了一队官兵,包围了风穴寺。捕头把寺里的和尚赶到大院的柏树下,说:“快把受伤的长毛贼交出来,不然就封了风穴寺山门,把和尚们带到州府按通匪论罪。”
和尚们都低着头,不说话。
方丈念了一声阿弥佗佛,对捕头说:“风穴寺乃佛门净地,绝不会收留长毛贼,官家可是听了别人的闲言,罪过!罪过!”
捕头说:“休要抵赖,消息千真万确。再不交人,莫怪弟兄们无礼。”说着就要指使兵士们搜寺。
正在这时,憨和尚出来了,对捕头说:“不要搜寺,俺们知道长毛藏在那儿。官家跟我去带人吧。”
憨和尚把官兵们带到九妖十八洞洞口,对官兵们说:“长毛就藏在这儿。”
捕头见憨和尚憨头憨脑,怪实诚,就对两个兵说:“您俩跟着他进去抓人!”
憨和尚引着两个兵士进了洞口,过了烧根香的工夫,只见憨和尚一个人出来了,对捕头说:“那个长毛武功很高,在里边和两个官爷打了起来,官爷叫我出来叫人,再去几个助力。”捕头盯着憨和尚看了一阵,见憨和尚一脸憨相,只好又派了两个士兵进洞助阵。
又过了烧根香的工夫,憨和尚又一个人出洞来,对捕头说:“大人,他们几个都打不过那个长毛,让俺出来叫您进去,说大人的武功高强,能治服长毛。”
捕头俩眼骨碌碌一转,说:“你敢哄我,叫你碎尸万段。”
憨和尚说:“大人不愿进去,俺也不管这闲事了。”
捕头说:“我就不信他个受伤的长毛贼,长了三头六臂,走,进洞。”
捕头叫了两个士兵,随憨和尚又进了洞,剩下的几个士兵仍守在洞口。
捕头进洞约摸又有烧根香工夫,憨和尚又一个人出来了,对守在洞口的几个士兵说:“长毛贼在里边被大人擒住了,有两个弟兄受伤了,大人叫你们进去抬人哩!”
几个士兵都随憨和尚进洞了。
过了一会儿,憨和尚背着那个受伤的太平军从洞里出来了。捕头和他带的士兵们都没有出来。原来憨和尚早就防着官兵们会来搜拿太平军,几天的光景,他就在洞里各处挖了好几个陷阱,官兵们进洞后,都被引到了那设有陷阱的洞内,掉进了陷阱。憨和尚自己却趁机又把太平军背出了九妖十八洞,转移到别处了。
其实,方丈罚憨和尚到九妖十八洞念经,是早打好了主意。师徒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杨六郎与风穴寺
 
风穴寺上有座杨六郎墓。这里边还有段故事呢。
从前,杨六郎受奸臣潘仁美的诬陷,发配到汝州做了监造酒的小官。就这样,潘仁美还不放过,又奏明皇帝,杀掉杨六郎。皇帝也是个糊涂蛋,就下了道圣旨。派潘仁美为监斩官,到汝州来斩杀杨六郎。
风穴寺的方丈听说了这个消息,就要杨六郎藏到风穴寺。杨六郎不违抗圣旨,不想到风穴寺躲蒇。方丈劝他:“元帅不如暂时避身风穴寺,等朝廷过些时明白过来了,再上朝申冤。百姓们需要您这样的大将,保卫疆土,为啥平白冤死呢!”
杨六郎一听有理,就到了风穴寺。
杨六郎一到风穴寺,和尚们都很惊讶,说:“这不是了然大师吗?”原来寺里有一个和尚法号了然,长得和杨六郎一模儿一样。也是长脸方口,浓眉大眼,身材魁梧。
潘仁美到了汝州,听说杨六郎躲到风穴寺,就派兵包围了风穴寺,逼着风穴寺方丈要人。还说:“杨延昭是朝廷逃犯,风穴寺私藏逃犯,本官要拿风穴寺和尚和逃犯一起治罪。”
风穴寺方丈说:“贫僧只知我朝有一个大忠臣杨延昭,一门忠烈,为我大宋百姓沙场厮杀,从未听说啥逃犯杨延昭。”
潘仁美一听,恼了。说:“秃驴,再不交 人本官就火烧风穴寺,拿你满寺和尚抵命。”
风穴寺方丈闭目说道:“阿弥佗佛。”
潘仁美急得嗷嗷大叫,命令士兵捆了风穴寺方丈,架起一堆木柴,就要烧死方丈。正在这时,外边来了一个和尚,对潘仁美说:“不要害我师傅,我知道杨延昭藏在何处。”潘仁美一看,哈哈大笑:“杨延昭,你违抗圣旨,藏身野寺,还要剃了头发,假冒出家和尚,怎能瞒过我。”
那和尚说:“阿弥佗佛,施主不要看花了眼,我是寺内了然和尚。”
潘仁美冷冷一笑,说:“杨延昭,你就是烧了骨头化成灰,我也认得你,快把他绑了。”
了然和尚心中一阵高兴。原来方丈早就料到潘仁美会来要人,就和了然和尚商量,要了然和尚假冒杨六郎。救这个国家忠臣。了然和尚怕潘仁美识破自己,就在危急时刻出现,先报出自已真法号,试探潘仁美,谁知因为他和杨六郎长得太象了,自己一露面潘仁美就上当了。了然和尚达到了目的,也就将错就错,以假为真,对潘仁美说:“只要你放了风穴寺的方丈和和尚们,我就随你去见皇帝,金殿上咱们分个忠奸吧!”
潘仁美心想:“带上杨六郎上了金殿,两下一对证,自己假传圣旨的事儿就会露馅了,不如就把杨六郎带出山后,杀在半路 ,来个死无对证。”想到这儿,他嘿嘿一笑,说:“中。咱就去金殿上弄清奸忠。”
了然和尚跟着潘仁美,出了风穴寺。一路上也在想主意:自己是个假冒的杨六郎,一旦到了京城,被人识破身份,朝廷肯定还要来风穴寺抓杨六郎,不如就在路上找个稳当的地方自杀身亡,那就保住了杨六郎。保住了国家忠臣,自己死了也值了。
这样,潘仁美一心想在半路上杀掉杨六郎,来个死无对证,了然和尚一心想在半路上自杀保住杨六郎,走出山口,到了山口一座土山上潘仁美就动了杀心,让士兵停下来,走上来对杨六郎说:“杨延昭,老夫奉皇上旨意,就地斩杀逃犯。我看这个地方很好,山明水秀,你能死在这里,也不赖呀!”
了然和尚正发愁自己找不到自杀的机会,见潘仁美要在这儿下手,就激怒潘仁美说:“奸贼,你陷害忠良,我就是在九泉之下,变成鬼魂,也要找你索命,只怕你不敢擅杀要犯,回到京城难向朝廷交差。”
潘仁美真的被激怒了,就命令手下人把了然和尚杀害在土坡上,带着人回京了。
了然和尚死后,风穴寺的和尚们把他就埋在风穴寺大门外的土坡上。杨六郎听说了然和尚替自己死了,悲愤万分,夜里在了然和尚的坟墓上烧了三炷香,又让风穴寺方丈找了个石匠,刻了一座石碑,上面写上“杨延昭之墓。”
不久,边疆上辽邦侵犯中原,朝里无人带兵,皇帝想起了能征惯战的杨六郎,就派人到汝州寻找杨延昭的墓地,准备祭奠。趁这时候杨六郎才出头见了皇帝,申诉了自己的冤枉。皇帝一听又怒又喜,把潘仁美削官为民,永远不能当官,又封杨六郎为边关大元帅,领兵出征,打败了辽兵。
后来,了然和尚的坟墓就被当成杨六郎的墓,留在了风穴寺山上。这事,还被写在了汝州志书上了呢。
 
讲述者:吴元忠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龙山与凤凰山
 
翠柏覆盖下的风穴山在当地民间叫做龙山。龙山的对面是凤凰山, 风穴寺的西南方也有一座山,叫黄鹿山。三山对峙,煞是好看。
传说很早以前,天上一条青龙与一只金凤私自下凡谈情说爱,缠绵中竟忘了归天朝圣的时间。天上各路神仙聚会朝圣,点名时发现少了青龙与金凤。玉皇大帝睁大神眼朝凡间一看,发现青龙与金凤正在交颈嬉耍,立时龙颜大怒,传旨黄鹿将军下凡将它们捉拿向天庭治罪。黄鹿将军领旨下界,发现青龙与金凤幽会的地方山清水秀,它只顾观赏人间美景,也忘了自己的使命。天庭众神等得不耐烦,齐奏玉帝将这三尊小神从天庭开除算啦。玉皇大帝准奏,传旨青龙、金凤、黄鹿三神今后永在凡间,但要维护天庭信誉,恩泽众生,造福一方百姓。龙、凤、鹿三神领旨,自知私自下凡理亏,为戴罪立功早成正果,不敢懈怠,终日为造福百姓而辛勤工作。它们发现此地百姓终年因旱涝灾害而生活贫困,就在此山开了神泉几十眼,解决百姓浇地问题。又施展法术缚住制造涝灾的黑蛟,将其压在九级宝塔之下,从此没有了涝灾。风穴寺西南方向那个黄鹿山,就是黄鹿将军所变。风穴寺内的九级宝塔山,有一根比胳膊还粗的铁链上通塔顶,下通塔底。这是锁黑蛟的铁链,那蛟就在塔内深井下的水中。至今游客到塔内观景,如果拉动一下那根铁链,只要稍微动一下,就会听见塔底"忽隆忽隆"的声音,那是黑蛟被压在塔下一千年,烦躁之极,急着出去呢!
讲述者:王进喜  68岁
整理者:马国平
 
奎光亭与状元峰的传说
 
风穴寺东边的龙山脚下, 一个土丘,叫状元峰,土丘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名叫奎光亭。
传说风穴寺东四里,有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叫玉皇村。
村里有个叫奎林的少年。和他娘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苦渡生涯。奎林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见母亲日夜操劳,也难维持生活,便在八岁那年,只身到刘沟村给大财主刘老三家放牛,挣些粮米,减轻母亲负担。
奎林赶牛,到龙山放牧,路过风穴寺口的一家私塾门前,常听见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他非常羡慕。每到这里,他总是停下脚步,从窗口向里看看,也记下了几个字,到山上去学写,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后来,私塾老师发现这孩子天资聪颖,想收他做学生,就问奎林:“你想上学吗!”
奎林回答:“俺上不起学,俺要给人家放牛养家糊口的。”
先生听了就借给他两本书说:“你每日回来,路过这里,我教你学字吧!”
从此,奎林有书了,也有人教了,他更加发奋学习。不想几天过去,奎林竟把三字经,百家姓背写的滚瓜烂熟。先生见奎林如此聪明,心里非常高兴,又给他找了许多书,让奎林学习。
奎林更加勤奋了,带一些干粮每日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在山上苦读。每当太阳落山时,他就会难受的自言自语:“太阳呀,你要能晚落一会儿,让我多读一会儿书,该有多好啊!”说来也怪,奎林这么一说,太阳落山了,别处都暗下来,可奎林读书的土丘上却还红光透亮的,奎林高兴极了。
从此,他总是学习到天完全黑了,才赶牛回家。
一年多工夫,奎林把先生给的书,全都学透了。先生看奎林大有作为,就在大比之年,把多年积蓄拿出来,让奎林进京应试,不料奎林竟得中头名状元。
从此,人们把奎林当年读书的土丘,叫状元峰,又在上面盖了奎光亭。
一直到现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这里还总是红光透亮的。
讲述者:马书秀
整理者:马国平
 
风穴寺观音阁的传说
 
风穴寺东北角大慈泉东侧的后水楼又叫观音阁,后水楼咋成观音阁的呢?
传说唐朝以前,观音阁旁的河里,有一个雌蛤蟆成了精。
每到农历六月十九日,蛤蟆精便行风作浪,祸害百姓。好好的晴天大日头,突然会飘来一团黑云,蛤蟆精变成一个披头散发的妖女,站在云头。妖爪一挥,一声炸雷,便大雨倾盆。刹时间山水汹涌,把万顷良田变成一片汪洋,害得百姓们苦不堪言。
后来,蛤蟆精托梦给当地巫婆,要在风穴寺两沟交接之间,盖一后水楼,还要每年六月十九日为妖仙焚香上供,还要献上一对童男童女,不然将后患无穷。
为消灾避难,百姓们无奈拿出钱财,把后水楼盖好了,六月十九那日,人们纷纷到后水楼焚香叩头,祈求那蛤蟆精发发慈悲,免去灾祸。不料因没献童男童女惹怒了蛤蟆精,那年下的雨更大,竟把赶庙会的善男信女冲走淹死许多。后来百姓们听说观音菩萨心肠慈善,法力无边,就在后水楼塑了观音菩萨像,盼观世音降妖除怪,降福人间。
第二年,六月十九日,百姓们早早聚到后水楼前焚香叩头。正当午时,先是从东北过来一团黑云,只见那妖女张牙舞爪的又来了,那妖女正欲行凶作恶,忽见西北上空飘过来一朵白云。但见观音菩萨手持净瓶站稳云头,大喝一声:“妖孽休走。”那蛤蟆精一见是观音菩萨,便跪在云头,叩头求饶。
观音菩萨轻轻说道:“从今往后,只准你稍下微雨,为民造福,不得再行凶作恶。”说罢轻轻一晃,一阵微风,菩萨不见了。那片浓云也立刻散去,只见妖女从天上掉下来,变成一个大雌蛤蟆。人们纷纷上前,将蛤蟆用石头砸个粉碎。观音菩萨治服了妖女,救了百姓,人们就把后水楼更名为观音阁。
从此,每年六月十九日,人们都来集会,再也没有以前的恶风暴雨了,只是下一场阵雨,人们把这场雨叫净寺雨。
讲述者:王进喜    68岁
整理者:马国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汝州八景图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