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志铭》注释及解析
一、《李白墓志铭》全文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唐】范传正
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厯块一蹶,毙於空谷。唯馀骏骨,价重千金。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天风不来,海波不起。塌翅别岛,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之谓矣。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於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於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无类。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宏大,声闻於天。
天宝初,召见於金銮殿,元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元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无比俦。遂直翰林,专掌密命。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布衣之遇,前所未闻。公自量疏远之怀,难久於密侍,候间上疏,请还旧山。元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後患,惜而遂之。
公以为千钧之弩,一发不中,则当摧撞折牙,而永息机用,安能效碌碌者蘇而复上哉!脱屣轩冕,释羁韁鏁,因肆情性,大放於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豪;作诗非事於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其意欲耗壮心,遣馀年也。
在长安时,秘书监贺知章号公为谪仙人。吟公《乌栖曲》云:“此诗可以哭鬼神矣。”时人又以公及贺监、汝阳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朝列赋谪仙歌百馀首。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於斗牛之分,优游没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时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晚岁度牛渚矶,至姑熟,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盤桓庀居,竟卒於此。其生也,圣朝之高士;其死也,当涂之旅人。
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制下於彤庭,礼降於元壤。生不及禄,殁而称官,呜呼命欤!
传正共生唐代,甲子相悬,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则知与公有通家之旧。早於人间得公遗篇逸句,吟咏在口。无何,叨蒙恩奖,廉问宣、池。桉图得公之坟墓,在当涂邑。因令禁樵采,备洒扫,访公之子孙,将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後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於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於县官,惧辱祖考。乡闾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顷属多故,殡於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坟高三尺,日益摧圯,力所不及,知如之何。”闻之悯然,将遂其请。因当涂令诸葛纵会计在州,得谕其事。纵亦好事者,学为歌诗,乐闻其语。便道还县,躬相地形,卜新宅於青山之阳,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於此。遂公之志也。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即青山也。天宝十二载敕改名焉。因告二女,将改适於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於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余亦嘉之,不夺其志,复井税免徭役而已。今士大夫之葬,必志於墓,有勋庸道德之家,兼树碑於道。余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今作新墓铭,辄刊二石,一寘於泉扃,一表於道路。亦岘首汉川之义也,庶芳声之不泯焉。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时之文士,或得之於公之宗族,编缉断简,以行於代。铭曰:
嵩岳降神,是生辅臣。蓬莱谴真,斯为逸人。晋有七贤,唐称八仙。应彼星象,唯公一焉。晦以麴糵,畅於文篇。万象奔走乎笔端,万虑泯灭乎樽前。卧必酒甕,行惟酒船。吟风咏月,席地幕天。但贵乎适其所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谢家山兮公之墓,异代诗流同此路。旧坟卑庳风雨侵,新宅爽垲松柏林。故乡万里且无嗣,二女从民永於此。猗欤琢石为二碑,一藏幽隧一临歧。岸深谷高变化时,一存一毁名不亏。
二、分段解析
第一段: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厯块一蹶,毙於空谷。唯馀骏骨,价重千金。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天风不来,海波不起。塌翅别岛,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之谓矣。
注释:
1.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骐骥高足,六龙翔;万里一鸣,九天响。”——唐代李白《八阵图》(存疑)。
2.厯块一蹶,毙於空谷。
厯块,厯(历)lì,指轻松越过。厯块,本意是形容骏马飞奔,越过一个土块就像经历一瞬间那样轻松迅捷。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纵横驰骋,忽如历块。”本喻驰骋迅捷,文中反用其意,强调“一蹶”之悲。“一蹶”即失足跌倒。在这里,“厯块一蹶”指李白因不小心误入李璘幕府而被列入叛军一党,从而政治失意。“毙於空谷”,指李白葬身于寂寞的荒谷之中。范传正看到李白的墓时,其墓“坟高三尺,日益摧圯”。
3.唯馀骏骨,价重千金。
燕昭王以千金购千里马骨,以示求贤若渴。价重千金:喻李白虽逝,但其精神与文采价值不朽。
4.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
大鹏,李白常以大鹏自比,其《大鹏赋》以鹏自况,象征其超逸之志与自由精神。
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5.天风不来,海波不起。
大鹏翱翔需凭飓风,海波不起喻时局不济,缺乏机遇。
寓意李白生不逢时,未遇施展才华的时机。
6.塌翅别岛,空留大名。
李白《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7.人亦有之,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之谓矣。
代宗皇帝即位初期,曾搜罗天下才华出众之士,追赠李白为左拾遗。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即被征召入朝,第二年(743年)被封为翰林待诏,此处美称为翰林学士。
简析:
骐骥、大鹏的意象与李白生平高度契合。前六句以骏马喻才,中六句以大鹏喻志,末两句将将前面所用的磅礴比喻和深沉感慨,稳稳地、有力地归结到李白身上,完成了这篇碑文对李白至高无上的赞誉与哀悼。
第二段: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於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於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无类。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宏大,声闻於天。
注释:
1.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附近)。
介绍了李白的名与字,及其籍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2.绝嗣之家,难求谱谍。
李白的儿子伯禽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去世,无子,仅有2个女儿,故说“绝嗣之家”。
“难求谱谍”指的是,李白的孙女翻箱倒柜才找到其父伯禽的手疏十数行,可惜也是“纸坏字缺,不能详备”,故李白的谱谍不详。
3.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因谱谍不详,只记得大体上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李暠(351年—417年),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唐朝皇族的先祖。从这层关系上来看,李白与李唐皇室同为李暠的后代。
4.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暠后人李姓家族中的一支被流放至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因属有罪流放,故隐易姓名。
5.故自国朝已来,漏於属籍。
所以自从本朝(唐朝)建立以来,一直未被编入宗室的名册。
6.神龙初,潜还广汉。
神龙是武周皇帝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共持续了不到3年(705-707)。神龙初年,家族偷偷地潜回到四川广汉郡,因而客居成为当地人。
7.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介绍李白的父亲为什么叫李客这个名字。李白的父亲因为逃亡寄居此地,于是就用“客”作为名字。其父性格特点:隐居山林,不求官职。
8.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天枝,指的是李唐宗室,即“李”姓。说明李白出生时其父才恢复李姓。
长庚,指的是长庚星,又叫太白金星。据传,李白的母亲临盆前梦见长庚星,故为子取名“白”,字太白,世称“太白之精”。
成语“长庚入梦”,即出自于此,后用于预示杰出人物的诞生。
9.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
叔夜是魏晋名士嵇康的字,嵇康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
10.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
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为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西汉杰出的辞赋家,被尊为“辞宗”“赋圣”,汉赋四大家之首。
范传正通过嵇康(叔夜)的高傲和司马相如的文采来比拟李白,精准把握住了李白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
11.少以侠自任、常欲一鸣惊人。
生动描绘了李白青年时代任侠使气、自负不凡的形象。
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2.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13.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宏大,声闻於天。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李白《上李邕》: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简析:
这段碑文以史传的笔法,构建了李白非凡的传奇形象:他先被赋予坎坷而高贵的宗室血脉(凉武昭王后裔,流窜碎叶),再被神化为星宿转世(长庚入梦),其人格与文风则通过对标历史巨人得以确立——兼具嵇康的刚傲风骨与司马相如的飘逸雄才。最终,这一切都收束于他“一飞冲天”的宏大志向与“不拘常调”的自负器度之中,共同奠定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天才诗人赖以诞生的宿命基础。
第三段:天宝初,召见於金銮殿
天宝初,召见於金銮殿,元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元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无比俦。遂直翰林,专掌密命。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布衣之遇,前所未闻。公自量疏远之怀,难久於密侍,候间上疏,请还旧山。元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後患,惜而遂之。
注释:
1.天宝初,召见於金銮殿。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被征召入朝,作《南陵别儿童入京》。
2.元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元宗,指的是玄宗,为避玄宗的讳,用元代玄。
园、绮,指的商山四皓的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
商山四皓四人原为秦廷博士,分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因避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居,汉高祖刘邦多次征召未果。
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座上宾。
在这里,表明李白受到的恩遇无比。
3.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
说明李白的文采:他议论当世事务,起草回复番邦的文书,口若悬河,笔不停辍。
4.元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
说明李白受到的礼遇之高:皇帝特许李白坐在宫殿中珍贵的坐榻上,并在其面前宽大的食案上摆满了御膳佳肴,并亲自为其调羹。“御手和羹”的寓意远不止于生活关怀那么简单。
商王武丁曾对宰相傅说(yuè)说,治理国家就像调和羹汤,你就是那调味的盐和梅(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世便以“和羹”、“调鼎”来喻指宰相职责。在这里,它象征着玄宗皇帝将李白视作可以调和鼎鼐、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暗示了对他政治才能的认可和期望。
此句以极其凝练而华贵的笔触,刻画了李白人生巅峰的瞬间。它通过“宝床赐食”的物质极致礼遇、“御手和羹”所蕴含的至高政治期许,以及“德音褒美”的精神赞誉,三位一体地构建了一个古代文人所能梦想的终极荣宠场景。这不仅玄宗皇帝对李白生活上的恩宠,更是在精神与理想上,使李白得到了极大满足,完美实现了李白“游说万乘苦不早”的梦想。
5.褐衣恩遇,前无比俦。布衣之遇,前所未闻。
这两句倒是不夸张,纵观历史,也没有哪个布衣能得到像李白这样的恩遇。
6.遂直翰林,专掌密命。
李白被任命为翰林待诏,这个职位与翰林学士不同,待诏是应皇帝召唤而随时待命,其主要职责是陪伴皇帝进行消遣娱乐和文学唱和,也可能会参与一些诏书的写作。
7.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
司言之任,指的是中书舍人,在这里指皇帝有将李白从翰林待诏(临时工)的职位提拔为中书舍人(国家正式公务员)的打算。
“多陪侍从之游”,这一句为李白后来的遭遇埋下伏笔,要知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即可能会身败名裂。
8.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
这说的可能就是李白《清平调》创作的缘由。
这个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地点一说在沉香亭,一说在白莲池。大体意思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赏花之时,命高力士召李白作诗,找了一圈终于找到,但李白恰正处醉酒之中,被强行开机后,架到皇帝跟前,中间又夹杂了“力士脱靴”等情节,后被高力士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将杨贵妃与祸国之色的赵飞燕相比,实则暗讽贵妃,最终导致李白被逐出朝廷。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9.公自量疏远之怀,难久於密侍,候间上疏,请还旧山。
范传正倒是没有采用这个流行的漏洞百出的版本,他从李白的角度说李白恐难“久於密侍”,是他主观上要求放还的。
10.元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後患,惜而遂之。
同时,范传正也给了玄宗皇帝一个台阶下,又从皇帝的角度,考虑说:李白经常这样乘醉出入宫禁,难免会泄露宫廷机密(“温室树”代指宫廷机密),恐招致后患,只好怀着惋惜之情同意他离去。
第四段:公以为千钧之弩,一发不中,则当摧撞折牙,而永息机用
公以为千钧之弩,一发不中,则当摧撞折牙,而永息机用,安能效碌碌者蘇而复上哉!脱屣轩冕,释羁韁鏁,因肆情性,大放於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豪;作诗非事於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其意欲耗壮心,遣馀年也。
1.公以为千钧之弩,一发不中,则当摧撞折牙,而永息机用,安能效碌碌者蘇而复上哉!
这一句用了一个非常形象有比喻,来说明李白的性格:李白自认为如同千钧力量的弩机,一发不中,就应当摧毁弩身、折断扳机,永远停止使用,怎么能效仿那些庸碌之辈,失败后再图进取呢!
2.脱屣轩冕,释羁韁鏁,因肆情性,大放於宇宙间。
于是他像脱掉鞋子一样抛弃了官位爵禄,解开了羁绊的缰绳和锁链,尽情放纵自己的性情,在天地间自由驰骋。
这才是真性情,自由不羁的李白。
3.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豪;作诗非事於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其意欲耗壮心,遣馀年也。
范传正用了三个排比,来说明李白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三件事:喝酒、作诗、修道,并解释说,这三者并非是其本意,而是李白要通过这些事情来安放这“不羁的壮心”(耗壮心,遣馀年)。
第五段:在长安时,秘书监贺知章号公为谪仙人
在长安时,秘书监贺知章号公为谪仙人。吟公《乌栖曲》云:“此诗可以哭鬼神矣。”时人又以公及贺监、汝阳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朝列赋谪仙歌百馀首。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於斗牛之分,优游没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时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晚岁度牛渚矶,至姑熟,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盤桓庀居,竟卒於此。其生也,圣朝之高士;其死也,当涂之旅人。
注释:
1.在长安时,秘书监贺知章号公为谪仙人。吟公《乌栖曲》云:“此诗可以哭鬼神矣。”
李白“谪仙”称号的出处来源。
这首诗为什么能得到
贺知章的激赞?
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颇有相似之处。
贺知章当时虽已年老,但心里明镜一般,看到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终日欢宴,不理朝政,表面看似一片升平的唐朝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直至他看到李白的这首堪比《诗经·国风》的讽谏之诗《乌栖曲》。
乾隆皇帝敕编《唐宋诗醇》评价:乐极生悲之意,写得微婉。荒宴未几,而糜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谓兴寄深微者。胡应麟以杜之《七哀》隽永深厚,法律森然,谓此篇斤两稍轻,咏叹不足,真意为谤伤,未足与议也。末缀一革句,有不尽之妙。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虿尾银钩,结构特妙。总此数语,由人下度。正使后人误解,方见圈馈之大。“青山”句天授,非人力。
二人所赞赏的末句“东方渐高奈乐何!”为一单句,少见且“寓意高远”,意味深长。
2.时人又以公及贺监、汝阳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朝列赋谪仙歌百馀首。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盛赞当时的八位酒仙:秘书监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名士崔宗之、苏晋、李白、草圣
张旭、焦遂,其中李白着墨最多,共有4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3.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於斗牛之分,优游没身。
安史之乱爆发后,战火遍及郊野,李白远避于东南沿海,往来于吴越之地(斗牛之分野)。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4.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
5.晚岁度牛渚矶,至姑熟,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
李白一身傲骨,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在其诗卷中,尊崇前辈诗人的诗歌并不多见,但是他却对谢脁情有独钟。
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显贵门第,是东晋谢氏家族的后裔。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脁在年少时就文采斐然,《南齐书》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谢脁和沈约等人共同开创“永明体”,形成了一代文风,沈约曾赞扬他“两百年来无此诗也”。
梁武帝萧衍同样对其追慕不已,称谢脁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
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长于五言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
谢脁在任职宣城太守时期,曾饱览当涂风景之胜。谢脁后来在大青山之南凿井、筑室,隐居于此,死后葬在大青山南麓,故在唐朝时,大青山又被称为“谢公山”。
李白诗集中有十五六首诗都对这位南齐诗人进行了赞美和讴歌:“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李白对谢脁在文学上的精深造诣、为人上的的高洁品性都极其推崇。
清代学者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后来在游历当涂期间,李白终于来到大青山,凭吊谢公宅祠。据《当涂县志》记载,李白先后在大青山写下《谢公宅》与《游谢氏山亭》两首缅怀谢脁的诗词,在这两首诗中,李白借景抒情,写出了自己对谢脁的一片情怀与哀思。
6.盤桓庀居,竟卒於此。其生也,圣朝之高士;其死也,当涂之旅人。
李白因仰慕谢脁之故,一直对留存着谢公遗迹的大青山心存向往。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后去世。
第六段: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
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制下於彤庭,礼降於元壤。生不及禄,殁而称官,呜呼命欤!
注释:
1.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
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是为唐代宗。
李豫即位后,搜罗天下才华出众之士,任命李白为左拾遗。
左拾遗隶属门下省,从八品上,其主要职责为供奉讽谏,杜甫、白居易都曾任过此官。
2.制下於彤庭,礼降於元壤。
彤庭:指皇宫、朝廷。汉代皇宫阶地多用朱红色涂饰,故称“丹墀”或“彤庭”,后成为宫廷的代称。
元壤:本意为原始的、未开垦的土地,这里指坟墓、黄泉。
诏令从朝廷下达时,李白已然去世,因此这个追赠的左拾遗一职只能降临到九泉之下的李白,李白也算是作过官的人。因此,范传正就将左拾遗写入李白墓志的首题:《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简析:
生不及禄,殁而称官,呜呼命欤!
感慨:生前未能享受到俸禄,死后才被追封官职,唉!难道这就是命吗?
第七段:传正共生唐代,甲子相悬
传正共生唐代,甲子相悬,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则知与公有通家之旧。早於人间得公遗篇逸句,吟咏在口。无何,叨蒙恩奖,廉问宣、池。桉图得公之坟墓,在当涂邑。因令禁樵采,备洒扫,访公之子孙,将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後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於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於县官,惧辱祖考。乡闾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顷属多故,殡於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坟高三尺,日益摧圯,力所不及,知如之何。”闻之悯然,将遂其请。因当涂令诸葛纵会计在州,得谕其事。纵亦好事者,学为歌诗,乐闻其语。便道还县,躬相地形,卜新宅於青山之阳,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於此。遂公之志也。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即青山也。天宝十二载敕改名焉。因告二女,将改适於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於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余亦嘉之,不夺其志,复井税免徭役而已。今士大夫之葬,必志於墓,有勋庸道德之家,兼树碑於道。余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今作新墓铭,辄刊二石,一寘於泉扃,一表於道路。亦岘首汉川之义也,庶芳声之不泯焉。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时之文士,或得之於公之宗族,编缉断简,以行於代。
注释:
1.传正共生唐代,甲子相悬,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则知与公有通家之旧。
甲子:一甲子等于60年,在这里,可能是个约数,即李白要比范传正大60岁左右。李白约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则范传正出生于761年左右。
先大夫:对已故父亲的尊称。范传正的父亲范伦,曾任户部员外郎,与李白为同时代人。范传正作此文时(元和十二年,817年),其父已去世,故称“先大夫”。
范传正从其父的诗文中,曾看到其父范伦与李白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参加夜宴时的唱和诗作,因此二家是“世交”(通家之旧)
2.早於人间得公遗篇逸句,吟咏在口。
况且,范传正在早年的时候,就常在口中吟诵李白的篇章和散句。
3.无何,叨蒙恩奖,廉问宣、池。
廉问与唐代的观察使制度密切相关,常用于指代观察使。廉问宣、池指的就是范传正曾任宣歙观察使,廉察宣州、池州、歙州。
4.桉图得公之坟墓,在当涂邑。因令禁樵采,备洒扫,访公之子孙,将申慰荐。
基于其父亲与李白曾是好友,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吟诵李白的诗句,范传正觉得有责任为这位大诗人做点什么。
于是查阅地图,探寻到李白的坟墓在当涂。于是下令禁止在墓周围打柴(相当于给李白的墓划了一个保护区),并准备洒扫事宜,寻访公李白的后人,想要加以抚慰和资助。
5.凡三四年,乃获後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
经过三四年的不懈努力,才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其中一个嫁给了陈云,另一个嫁给了刘劝,他们都是普通农户之家。
6.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
于是把她们召到郡府,相见交谈。她们穿着乡村的衣服,容貌朴实粗野,但进退举止安闲文雅,应对谈话周到仔细,而且祖辈的德行仿佛还在身上,儒者的风范依然可见。
范传正作为李白的仰慕者,又要给李白写碑文,自然会倾向于把李白的后代也描写得很有教养,即使她们已经沦落乡间。
范传正看到李白的孙女身为农妇,其内心的震撼与同情可想而知。他用“祖德如在,儒风宛然”来形容,显然有点美化李白的品德影响,不过这也是碑文写作中一种典型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贤者美。
“祖德如在,儒风宛然”,更像是一种基于同情和敬仰的理想化解读。他希望在她们朴野的外表下,依然能看到其祖父——那位伟大诗人的精神血脉在延续。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7.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於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於县官,惧辱祖考。乡闾逼迫,忍耻来告。”
这一段话出自李白孙女之口,是了解李白身后家族命运最直接、最珍贵,也最令人心酸的第一手史料。由此,我们可知李白后人的悲惨境况:父亲伯禽在贞元八年(792年)去世,有个哥哥外出12年不知所踪,父亲生前没有官职,死后她们沦为平民,姐妹俩无依无靠。没有桑树养蚕,没有田地耕种,虽然懂得纺织和农事却无从施展。作为女子难以自立,只能穿着布裙吃着粗食,最后不得已嫁给农夫只为活命。她们不想让官府知道(他们的身世),怕辱没了祖先的名声。如今被乡里官府催促,实在没有办法才忍耻来相告。
8.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这两句话非常简短,但绝非闲笔,这是全文的情感枢钮。
首先,“言讫泪下”表现的是李白孙女们长期压抑后的情感释放,她们之前“惧辱祖考”不敢声张,现在终于向一位理解者倾诉,这种眼泪既包含生活的艰辛,也有对家族没落的悲哀。而“余亦对之泫然”则是范传正的共情,作为李白的仰慕者和世交后人,听到偶像的后代如此凄惨,这种悲伤是自然而深刻的。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也很重要。
前面都是客观叙述李白后人的境况,到这里突然转入作者主观情感表达,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高潮。这种“对泣”的场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悲凉。
这一场景,以其强大的感染力,不仅坐实了李白家族的凄凉境况,也塑造了范传正有情有义的形象,更为他后续为李白迁坟、立碑、改嫁其孙女这一系列“义举”,注入了最真诚、最深厚的情感动力。
9.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顷属多故,殡於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坟高三尺,日益摧圯,力所不及,知如之何。”闻之悯然,将遂其请。
青山,又名谢公山,因谢朓曾在此畅游并墓葬于此,李白一生仰慕谢朓,故愿长眠于此,精神相随。
宅兆指墓穴和坟地,泛指墓地。
李白孙女的这几句话包含了几个关键信息:一是李白生前明确表示希望安葬在青山;二是限于当时条件,目前暂时葬在龙山只是权宜之计;三是现在的坟墓状况很糟糕,她们无力维护。而范传正的反应是“闻之悯然,将遂其请”,表明他决定帮助完成李白的遗愿。
范传正“闻之悯然”的反应,则是前面“余亦对之泫然”情感的深化与升华——从同情其生活境遇,上升到必须尊重并完成诗人终极遗愿的文化道义,“将遂其请”。
10.因当涂令诸葛纵会计在州,得谕其事。纵亦好事者,学为歌诗,乐闻其语。便道还县,躬相地形,卜新宅於青山之阳,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於此。遂公之志也。
这一段文字描述了迁坟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
当涂县令诸葛纵因为要到州里办理会计事务,范传正就趁这个机会把迁葬李白的事情交代给他。诸葛纵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且“亦好事者,学为歌诗,乐闻其语”,交给他办理再合适不过。
诸葛纵于是亲自勘察地形,在青山的南面选择了一块新的墓地,在元和十二年(812年)正月二十三日,将李白的灵柩迁葬于此,满足的李白死后葬于此的心愿。
11.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即青山也。天宝十二载敕改名焉。
这几句是关于李白新墓地具体位置的描述:距离西边的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边就是心愿所在的谢公山(青山)。后面补充了一句,为什么叫谢公山——因为这由皇帝下诏书改名的,想必是范传正为李白迁坟此事曾向朝廷上言,建言改青山为谢公山。
12.因告二女,将改适於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於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余亦嘉之,不夺其志,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在安顿好李白墓葬后,范传正作为长辈和高官,为彻底改善二女的生活,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利用自己的权威,让她们离开现在的农夫丈夫,改嫁给有地位的“士族”。
这两位孙女的回答却让范传正油然敬佩:她们认为当前的婚姻虽是困窘中的无奈选择(命),但既成事实,便应恪守妇道,安于本分(分)。如今若依靠官威离婚改嫁,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即使活着能苟且偷安,死后又有何面目去见祖父于地下呢?
范传正的反应体现了一位开明士大夫的修养。他虽然提议受挫,但并未强权压人,反而对她们的节操表示赞赏和尊重。他转而采取一种更根本、也更务实的帮助方式:免除她们的赋税和劳役。这直接从根源上减轻了她们最大的生活压力,使她们能保有尊严地维持现有生活。
13.今士大夫之葬,必志於墓,有勋庸道德之家,兼树碑於道。余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今作新墓铭,辄刊二石,一寘於泉扃,一表於道路。亦岘首汉川之义也,庶芳声之不泯焉。
这几句是解释说明范传正为什么要给李白作两块一模一样的碑。
正常的士大夫下葬,必定要在墓中放置有墓志铭,有功勋道德的人家,还会在路旁树立墓碑(神道碑)。
范传正作为贞元十年(794年)进士第二名,后又连续在博学宏辞科、书判拔萃科考试中名列前茅的考生,不可能像他自谦所说的“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也就是为李白写一篇墓志铭,再写一篇神道碑,写两篇文章对他来说那都是小菜一碟,可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李白与这些人不一样,他没有什么功勋而言,写神道碑的意义不大。
再者,他写文刻碑的主要目的是“庶芳声之不泯焉”,也就是使李白的芳声不致泯灭。
为了避免单一墓碑文字的损坏,他多了一个心眼,分别刻了两块石碑,一块放置在墓中,另一块树立在路旁(即使一碑存一碑毁,李白的名声也不致永远湮灭)。
范传正的担忧不无道理,其所刻的立于路旁的墓碑早在宋淳祐二年(1242年)时即已“断仆零落,仅存方尺许”,当时兼权太平州事节制军马孟点参照范传正的碑文“重书刻石,立之墓左”。
不知埋于地下的另一方墓碑是否还在,是否还完好。
碑可以损坏,但文字永传。
孟点重刻的这块碑也是李白祠内目前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物。
对比孟点重书刻石的碑文,与今流行的范传正的碑文,个别文字略有出入。
在描述李白新墓地位置这个地方,孟碑所记为: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焉,东以谷氏为邻。今世刊本则为“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於此。遂公之志也。”两相考校,孟点重刻的宋碑“东以谷氏为邻”一句是范传正原碑文就有的,因为(1)孟点系“得碑之文于其集中”,当有所本;(2)新坟址既有“西去”“南抵”“北倚”,就不可能没有“东邻”,“东以谷氏为邻”是有所由;(3)今李白墓附近有谷家村,墓址就在谷家村口,“以谷氏为邻”,是有所据的。
14.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时之文士,或得之於公之宗族,编缉断简,以行於代。
这里提到了李白的文集二十卷,其内容有的是从当时的文人那里得到的,有的是从李白的同宗族那里得到的,将残断的书简编辑起来,使之流传于世。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
李白病重之时,曾委托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为其编辑诗集并作序,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草稿万卷,手集未修。……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李白的著述,在安史之乱期间,丧失了绝大部分(十丧其九)。
关于李白著述的丧失,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也有说明:经乱离,白章句荡尽。
魏颢(曾名魏万),他是魏征的曾孙,也是李白的狂热崇拜者和挚友,曾千里寻访李白,并被李白托付身后文集。
天宝十五载(754)春,魏万终于在广陵与仰慕已久的李白相遇,两人一见倾心,“遂同舟入秦淮,上金陵……自春徂夏凡数月”。
交往中,李白对魏万的才华极为赏识,临分别时,作诗相赠。
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为李白留传于世的第二长诗,全诗共120句,600个字,可见李白对他这位粉丝的器重。
不止如此,李白还将他的所有诗文托付于魏万,让他为自己的诗文编撰成集。可惜的是,李白交付给魏万的诗稿,在安史之乱时不幸遗失,后来魏颢搜集到一些残稿,“沉吟累年”后编定《李翰林集》,并作了这篇序文。
这篇序也是后人研究李白生平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文献。
我们后世常见的李白形象:“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即出自这篇序。
魏万是
李颀的好友,也是李颀的晚辈。魏万在即将赶赴京城之时,李颀写了《送魏万之京》这首诗送他。
第八段:铭曰
铭曰:
嵩岳降神,是生辅臣。蓬莱谴真,斯为逸人。晋有七贤,唐称八仙。应彼星象,唯公一焉。晦以麴糵,畅於文篇。万象奔走乎笔端,万虑泯灭乎樽前。卧必酒甕,行惟酒船。吟风咏月,席地幕天。但贵乎适其所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谢家山兮公之墓,异代诗流同此路。旧坟卑庳风雨侵,新宅爽垲松柏林。故乡万里且无嗣,二女从民永於此。猗欤琢石为二碑,一藏幽隧一临歧。岸深谷高变化时,一存一毁名不亏。
注释:
1.嵩岳降神,是生辅臣。蓬莱谴真,斯为逸人。
开篇将李白的诞生神化,指出他本是天降的辅佐帝王之才。这与他“谪仙人”的身份和“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相呼应。
2.晋有七贤,唐称八仙。应彼星象,唯公一焉。
将李白置于历史长河中的“逸人”传统里。但他不仅是“饮中八仙”之一,更是其中最璀璨的代表。“唯公一焉”四字,力重千钧,指出李白是应星象(太白星)而生的、集合了所有逸士风范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3.晦以麴糵,畅於文篇。
揭示李白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喝酒与作诗之间的关系。李白沉溺于酒,但正是酒精神使其文思如泉涌,在诗篇中得到极致的畅达。酒是其创作的催化剂。
4.万象奔走乎笔端,万虑泯灭乎樽前。
上句写其创作状态:天地万物仿佛听他调遣,奔涌于笔端,极言其想象力之丰富、下笔之迅捷。下句写其饮酒状态:一切尘世烦恼在酒前消散无踪。这是对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诗意概括。
5.卧必酒甕,行惟酒船。吟风咏月,席地幕天。
用四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绘李白的生活形态:睡卧在酒坛边,出行在酒船上,在清风明月中吟诗,在天地之间畅饮。一个完全摆脱了世俗拘束、与自然和酒融为一体的“酒仙”形象跃然纸上。
6.但贵乎适其所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这是对李白生命哲学的精辟总结。他只追求内在的舒适与自得,一切行为发于本心,不问缘由,不拘常理。这是一种道家“自然无为”的最高境界,契合李白学道的经历。
7.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
醉在千日,典出《搜神记》中的“千日酒”,传说饮后能醉卧千日。
这里运用这个浪漫的典故,表达对李白之死的独特看法。在世人心中,他仿佛只是沉醉于那“千日酒”中尚未醒来,哪里是真正的寿终正寝呢?这巧妙地将死亡诗化为一场长醉,彻底消解了生命的悲剧感,与李白浪漫不羁的人格完美契合。
8.谢家山兮公之墓,异代诗流同此路。
点明李白最终的归宿。他安息在其偶像谢朓流连过的青山,象征着不同时代的伟大诗魂在此地精神相通,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传承。
9.旧坟卑庳风雨侵,新宅爽垲松柏林。
对比旧坟的荒凉与新墓的庄严,既陈述了迁葬的事实,也体现了后人对李白的尊崇与妥善安置。
10.故乡万里且无嗣,二女从民永於此。
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李白身后家族的凄凉境况:故里遥远,香火已断,两个孙女远嫁当地平民,永远留在了这里。此句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与下文的“不朽”形成情感张力。
11.猗欤琢石为二碑,一藏幽隧一临歧。
记述范传正刻立双碑的举措。一碑随葬,一碑立于路边,旨在确保李白的事迹永不湮灭。
12.岸深谷高变化时,一存一毁名不亏。
岸深谷高,即“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语出《诗经》,比喻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即使历经沧海桑田,两块石碑或许会有一块毁坏,但李白的名声绝不会因此有丝毫亏损。因为他的不朽,已不依赖于有形的石碑,而在于他永恒的诗篇与精神。
简析:
这段铭文是范传正为李白新墓碑所作的总结与赞颂,文辞精炼,意境高远,饱含对李白的深刻理解与无限景仰。
三、与李白墓志相关诗文
1.【唐】李白《上李邕》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2.【唐】李白《临路歌》
《临路歌》
【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3.【唐】李白《大鹏赋·并序》
《大鹏赋·并序》
【唐】李白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4.【唐】李白《侠客行》
《侠客行》
【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5.【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
【唐】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6.【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7.【唐】李白《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三首•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其二》
【唐】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其三》
【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8.【唐】李白《乌栖曲》
《乌栖曲》
【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9.【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10.【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3.【唐】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唐】李白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14.【宋】杨万里《望谢家青山太白墓二首》
《望谢家青山太白墓二首》
【宋】杨万里
阿眺青山自一村,州民岁岁与招魂。
六朝陵墓今安在,只有诗仙月下坟。
玄晖旧宅略无存,太白来游爱是间。
占作醉眼床一只,谢家山是李家山。
15.【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更多文章,可添加我的微信号:1103221111

沉香千年的古诗,精妙绝伦的配图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与画
诗人与历史
尽在
《诗说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