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紫云山宝山寺!传说中黄巢兵败隐居的地方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9-24 浏览量:

紫云山宝山寺!传说中黄巢兵败隐居的地方

刘孟博/文

御林军/摄影

宝山寺俗名荒草寺,又名黄巢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四十里许,焦村镇紫云山风景区内紫云峡北端,荒草寺水库西岸。宝山寺所在地背山临水,风光秀美,选址绝佳。旧时凡朝山进香者,皆需经紫云峡中小道溯魏河而上,初两侧山崖峭壁对峙,抬头仅见天光一线,行至尽头则豁然开朗,内藏洞天,故有“小桃花源”之美誉。宝山寺历史悠久,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寺观》卷九记载曰:“宝山寺在新乐里,周围皆山,境最幽僻,俗名荒草寺,又名黄巢寺。元至正间建,嘉庆四年重修,城东北四十里”。至正(1341年~1368年)为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该年号一共使用达二十八年之久。

宝山寺在民间被俗称为荒草寺,想必与寺院周边的漫山荒草不无关系,当地以盛产白草而著名,方圆左近村庄的农户,每到秋冬季节常三五成群的前来采割。汝北群山在发育中,多数地段岩石出露明显,山间土层浅薄,植被稀疏,以草灌为主,蒿类、白草、狗尾草较多,夹杂少量酸枣、荆条等灌木,所以每到秋冬季节,枯黄的草叶随风飘扬,别有一番意境。宝山寺之所以又名黄巢寺,则源于地方民间传说中,该寺为唐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大齐国开国皇帝黄巢兵败后,出家为僧,并隐居修行的地方。该传说是否可信,已难以实证,个人觉得这个名称的由来,很可能是在荒草寺名称的基础上,口耳相传,附会黄巢出家为僧的传说而成。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县(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成年之后,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乾符四年(877年),攻陷郓州,杀死天平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农民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乾符六年(879年),围攻广州。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后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退出长安,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在陈州之战遭遇劲敌李克用,被李克用的沙陀铁骑杀得七零八落,大败亏输,被迫向东逃入山东。在山东境内泰山狼虎谷,黄巢的残部又遭到唐军的强力阻击,几乎伤亡殆尽,黄巢也在这一战中永久消失,下落成谜。官方史书记载,黄巢为兵败而死,但具体死亡系列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巢乃自刎”,《旧唐书》说他的部下林言叛变,“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因此唐僖宗最后拿到的仅是一个真假难辨的黄巢首级。

关于黄巢下落之谜,还有一个说法流传颇广。据说黄巢兵败后,隐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一直活到五代十国时期才死去,在五代宋初的很多史料都记载了这种说法。宋·张端义在《贵耳集》记载:“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宋·陶谷在《五代乱离记》记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宋·邵博在《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舍之。”邵博还谈到,他曾多次至南禅寺游览,见壁上画有黄巢服僧衣之像,“其状不逾中人,唯正蛇眼为异耳”;寺中“更有故写真绢本尤奇,巢题诗其上云:‘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栏干看落晖。’”

据许宗合老师调查走访了解到, 宝山寺旧时为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有前后两进院落,在寺院周围还有僧人茔塔数座。经过历代善男信女的不断布施,寺产颇丰,至民国时期宝山寺内有常住僧人十多名,田地一百多亩,雇有榆树陈陈姓、大泉沟王姓两户人家在此耕种。解放初僧人遁走,陈姓、王姓两户后人在此久居,没有迁走,后又有后店村刘姓定居于此,并逐渐形成山庙里自然村。1958年12月兴修荒草寺水库时,宝山寺属于淹没区,半年后工程停工,至1966年秋又重新开工,1967年夏水库建成蓄水,宝山寺彻底埋于水下,仅枯水期有残砖破瓦出露。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匪盗四起,十里为王,百姓几无宁日。各村的有钱人家,出钱买枪和兑钱买枪,用来守护自家或村庄安全,防御蹚将骚扰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也导致了民间非法枪支的泛滥。当时的河南,并非易于向外购买枪械的省份,其数量巨大的民间武器,一部分由军警流失而来,一部分则出自于遍及各地的民间作坊。关于当时土造新式枪械产销的情况,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详尽资料,但当时报纸对此经常有报道。1927年,河南省民团局等机构曾对该省的民间武器进行调查,据称河南各地有工匠所设的仿造炉子400余处,每日各可造快枪2—4支。如果此说属实,那么,仅这些仿造快枪的作坊,每年就向河南民间流入数十万支新造的枪械,所维修的枪械更是难以计数。

宝山寺地处山区,僧人们为图自保,自古便有习武之风。1938年~1942年,宝山寺陆续购买长短枪支十余条,雇来附近村庄的人员持枪守护寺庙安全,就连去焦村赶集,僧人们亦骑马挎枪,两人一行,以防不测。在常期的玩枪过程中,僧人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枪支维修经验,后来又请来李楼造炮局的宗老师傅(东赵落西街人),指导和传授方法,在原本修理枪械的基础上,大量收集民间散落的枪支零件,开始尝试制造一些相对简单的单发步枪,虽然粗糙简陋,但比较耐用,受到使用者的好评。1944年10月,“豫西抗日剿匪军”司令吴凤翔,率部驻扎于汝州市米庙镇常楼村,期间就曾组织焦秋土等人,在宝山寺维修并制造枪支,以补充手下士兵使用。

同时宝山寺的僧人中,还有通晓医术的僧医,尤其擅长外科,在弘法之余常为周边百姓行医疗疾,口碑颇佳。南村人南毛,便是在宝山寺僧人的精心传授下,成为一方名医,僧人赠送的《寿世保元》等医书,至今仍被其后人精心保存。

附:释圣清小传

释圣清(1894~1970年),登封大金店人,14岁时在宝山寺出家为僧。1948年,宝山寺主持派其到宝山寺下院焦村镇袁阁村菩萨堂,打理日常事务,解放后释圣清遂定居于此,除参加劳动外,仍遵守清规戒律。1965年、1966年秋季,曾在泰山庙打包厂做饭两季,1970年圆寂于袁阁村。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