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鹳鱼石斧彩陶缸”——永远不能忘记的这些人!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9-07 浏览量:

“鹳鱼石斧彩陶缸”——永远不能忘记的这些人!

1979年正月初八,时逢纸坊街古刹大会,因此地有传统的走亲戚”习惯,李建安一早就到家门口附近的集市上买菜,准备招待亲朋。在街上,遇到了纸北街的一个人。他向李建安报告说“头天大队派人在街北河边挖苹果树坑时掘岀了两个红陶罐。你有空去看看。”李建安问明了具体位置,就返回家带了一把锨和一个考古铲赶了过去。

“鹳鱼石斧彩陶缸”发现者李建安(生于1953年7月)

李建安,1953年7月出生,原为临汝县纸坊公社纸南大队第10生产队村民,1972年至1974年间,他在本大队当民办教师1975年1月应征入伍,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和在云南龙陵地震灾害中一次救出6个人之缘故,先后两次受到通令嘉奖,并于1976 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初退役,被招为“亦工亦农”职工后分派到纸坊公社,因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喜欢绘画,领导就让他当了文化专干。后来,参加过洛阳地区举办的文物培训班和中山寨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积累有一定的文物知识和考古经验在阎村东边、黄涧河西岸一处小竹园的北边,李建安看见有两个尚未挖好的树坑,坑沿散碎地放着一堆红陶片。经过拼凑,呈现的是一个不太完整的尖底瓶,剩下的陶片已不能成形。

重视“鹳鱼石斧陶缸”的临汝县文化馆馆长张久益(1920—1999年)

 
他判断这可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二次瓮棺墓葬,就跳入坑中继续挖掘。这些器物埋藏得都不很深,离地表仅有一尺多至第二天上午,他共挖出了13个大小不一的红陶缸和尖底瓶,大都填满了瓷实的黄土,每个都有六、第个出土时他特意看了一限,因为这个缸身上有图案,可惜口沿处有个高约13厘米的倒三角形破口。当第13个缸被挖出后,他认为下面再也没有什么东西了,就停止了挖掘。接着,他回家找来一辆架子车,分三次把这13个缸运回了家中。

发现“鹳鱼石斧陶缸”价值的张绍文(1933—1999年)

 

在家中,他对这13个缸逐个细心地清理,发现里面全部是人的遗骨。当家人得知这些都是古代死人葬具时,嫌晦气,激烈反对,并要他赶快扔掉。无奈之下,大概在1979年的7月份,他用自家的架子车将它们全部运到了公社东院自己的办公室内存放(纸坊街韩家祠堂东厢房北头第一间房屋)。这期间,李建安不断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980年正月初七日上午,李建安接到了县文化馆打来的电话,让其参加第二天召开的灯节文艺活动布置会,李建安借机提出要将这些缸送到文化馆,馆长张久益答应了他。

“鹳鱼石斧图”首次描摹人:张绍文侄儿张天庆(生于1948年)

第二天上午,李建安用一辆自行车拖着一辆架子车,沿着洛界公路,将13个缸悉数送到了文化馆的文物室。张久益馆长赠送他5副手套以示鼓励。

1980年灯节前夕,时任郑州市书协、美协副主席的张绍文回到了家乡临汝,他叫上从小就喜欢书画的本家侄儿张天庆一同到文化馆访友。进入文化馆大院,蓦然看见一件古陶器摆放在院中的乒乓球桌案上,他快步走向前,发现上面竟绘有鹳、鱼、石斧的彩色图案,立即亲手将散落的一块陶片对上后作了拍照,又命张天庆找来纸笔进行了描摹,还当场命名曰“鹳鱼石斧彩陶缸”。回郑后,张绍文分别向有关部门和领导作了汇报,并于1980年11月10日撰写了一篇题为《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的论文。

1981年张久益(右)把“鹳鱼石斧彩陶缸”上交至河南省博物馆

1980年10月28日,省专项调查组进驻临汝,调查组成员有省博物馆的汤文兴,县文化馆的张久益、晋明德等。调查结束,由汤文兴执笔,撰写了一份署名“临汝县文化馆”的《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

 

当时村民挖苹果树坑现场

这两篇文章同时刊登在《中原文物》1981年1期上。这两篇文章奠定了“鹳鱼石斧图”的研究基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鹳鱼石斧彩陶缸”被紧急送至河南省博物馆,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现场经历人即本文作者之一谭国强(左)与发现者李建安在鹳鱼石斧陶缸发现地合影

鹳鱼石斧彩陶缸的发现,有两个人起着重要作用:一就是有着极高文物保护意识,从来没有想到藏私的李建安。李建安将13件陶器从地里运到家里再运到文化馆,这期间表现出来了一个人最高的品德。二就是张绍文,他极其深厚的文物知识,是这件陶器大放异彩的原因,他的研究更是这件陶器能获得最高重视的根本,汝州人永远都要记着他们!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