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东周王室后裔根在汝州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7-26 浏览量:

 东周王室后裔姓氏根在汝州
贵州·周毅
汝州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先秦夏商时期的汝州,为霍国辖地,有霍邑城池,按九州划分,属豫州。西周时期,霍国仍为诸侯封地,属东都王畿。
东周春秋时,霍国及其东北部的梁邑,仍属东都王畿。后戎蛮兴起,建有戎蛮子国,将霍、梁纳入其国。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楚国攻陷戎蛮子国,霍、梁遂属楚。
战国初,郑打败楚,霍、梁隶郑。周烈王元年(前375),韩灭郑,改梁(包括霍)为南梁。时南梁附近又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聚落或城邑,如阳人聚(在今河南汝州市西)、惮狐聚(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北)、赫人聚(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等。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韩。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魏攻韩,战于南梁,韩五战五败,南梁遂属魏。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秦昭王灭西周,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属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置三川郡(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三川郡。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在汝州西部置梁县,归三川郡管辖,东部置郏县和阳城县,归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管辖。汉承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县,前206年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梁县归属河南郡。前113年在汝州尚庄乡榆庙村一带置周承休国,安置周赧王的后人姬嘉。前112年在小屯一带置成安国。
周王朝失政以后,秦将周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姬延及其东西周王族迁徙到汝州惮狐聚、阳人聚,并将梁城封给周赧王作采邑。随着周王族的迁入,周王朝鼎盛时期的周文化也随之带入,形成汝文化。而汝文化的主要部分,就是姓氏文化。鉴此,分别介绍东周王室后裔迁徙汝州姓氏。
一、周赧王后裔周姓
周姓出自人文初祖黄帝。黄帝曾孙帝喾,娶元妃姜嫄,生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裔孙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豳。由耕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递传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狄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到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古公亶父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古公娶太姜生有三子,却偏爱少子季历,加之季历生有圣子姬昌,古公兴奋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土著氏族结合,后为吴国。
季历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不难看出,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王朝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商对抗,故继续臣服于商,为商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逼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帝辛,求得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先讨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西安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在周文王姬昌精心治理下,周国势力逐渐强盛。文王薨后,次子姬发即位,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姬发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前11世纪,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十七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因为从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岐山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王朝由此始。
周武王姬发创建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等一系列活动。至周幽王时,因宠褒姒,废申后,贬太子,为博褒姒一笑,遂烽火戏诸侯,以致被申侯联合犬戎攻周,杀周幽王于骊山,镐京陷落,西周灭亡。
周平王元年(前770),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其中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西周公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前441年,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姬去疾继位,即周哀王。三个月后,次子姬叔弑兄篡位,即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又弑兄篡位,即周考王。前440年,姬嵬即位后,划王畿河南之地,封其弟姬揭于王城,建周国,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小诸侯国,定都王城(今河南洛阳)。
西周桓公,姓姬,名揭,谥号桓,是战国时期小国西周的首任国君,前440年—前415年在位。周考王弟,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官职。
西周威公,姓姬,名灶,谥号威,桓公子,是战国时期小国西周的第二任国君。
 
西周惠公,名朝,谥惠,威公长子。周显王二年(赵成侯八年,韩共侯八年,前367年),威公卒,公子朝代立,即西周惠公,公子根遂叛。赵成侯与韩共侯分周为二,显王封公子根于巩,即东周惠公,东周国遂为诸侯。东周惠公秉政成周,为王卿士,虽国小,爵位上公,位过于大国,故《战国策》列东周为卷首。
西周武公,或曰其名为朝,谥武。有子共太子,早卒。立公子咎为太子。
西周文公,又称西周君,姓姬,名咎,是战国西周的君主之一,为西周最后一任君主,承袭西周武公的政权。前256年,参与东方各国合纵伐秦,不胜,秦派兵攻西周国,西周君投降。
东周公国,周考王十五年,西周惠公封班于巩,以奉王。
东周惠公,姓姬,名班,西周威公少子,西周惠公少弟。谥惠公。
东周昭文君,名昭,惠公弟。在位23年。谥昭文君。为明君,资张仪入秦。
东周武公,名根,昭文君子。谥武公。在位50年。
东周惠文君,名杰,武君子。谥靖君,又谥文君、惠文君。前256年,西周君降秦后七年(前249),秦相吕不韦灭东周国,迁东周君于阳人聚,以奉周祀。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从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人取其九鼎宝器,将西周国君姬咎迁于惮狐聚;将周赧王贬爵为君,封于梁城(汝州王寨乡古梁城)。前249年,秦国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攻下巩城等七邑,捉拿东周君姬杰,将其安置在阳人聚(今河南汝州庙下镇古城村)。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载:“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资治通鉴》亦载:“周民东亡,秦人取其宝器,迁西周公于惮狐之聚。”
那么惮狐聚、梁城在哪个地方呢?“惮狐聚”是古代村落名称。据史料记载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夏店乡路庄村。“惮狐聚”曾是最早(先秦时期)的梁县城。《史记集解》:“惮狐聚与阳人聚相近,在洛阳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间。”《水经注》:“汝水又左合三里水,水北出梁县西北,而东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故惮狐聚也。”《地理志》:“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因乃县之。杜预曰:河南(梁)县西北有梁城,即是县也。”《水经注疏》:“今有一水,出汝州西北路寨东,东南流迳州西入汝,当即三里水也。”
“汝州”即现在的汝州城。“梁县”在今汝州西部,郦道元时,其县城在今“古梁城”,即庆阳古城。“县故城”就是“惮狐聚”。《水经注疏》说是“秦县城”(秦朝梁县城)。“河南县西南有梁城,”指的就是“惮狐聚”。今天的“路寨”仍存,现名“路庄”,位于庇山(牛脾山)之西,属夏店镇,在汝州城西北约十五公里。秦梁县城存在50年左右(前256—前205),而惮狐聚的形成应当非常久远。
周赧王失政被秦迁到梁城、惮狐聚后,其子孙以朝代号“周”为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元王以下十有二世,二百二十一年,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关于周赧王的子孙,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载:“周赧王,讳延,立是为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迁都西周,生于洛邑,在位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取九鼎宝器,而迁赧王于汝水惮狐梁邑,周既不祀,殁葬汝水之阳五朵山,娶祁氏,葬与夫合墓。生子四:阳、平、里、炯。”该谱记载周赧王至沛县周勃、周亚夫以及汉末三国庐江舒周瑜世系为:赧王、周炯、伯阳、平山、周勃、亚夫、周华、秦怀、周玄、周秘、义山、南田、周辟、周仆、周清、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瑜。而该谱记载周子南君世系为:姬阳、姬敞、姬乐、姬南、姬逊、姬喜、姬宝、姬嘉(汉武帝封其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姬置、延年、姬安、姬世、姬党、姬常、姬武、姬康,“本姬氏至唐时,避讳改周氏,长安周氏是也”。该谱还记载汉初绛侯周勃三子平曲侯周坚世系为:周坚、建德、广汉、周恭、周云。据江苏《国山周氏世谱》载,周勃十六世孙周宾,为义兴阳羡周氏。由此可见,周赧王后裔早期衍生了沛国周氏、汝阴周氏、庐江舒周氏和义兴阳羡周氏。
周赧王陵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南部风景秀丽的五朵山下,旁有天子坟,坐西向东,依水靠山,是一块风水宝地。赧王陵占地面积
 
3000平方米,陵墓直径9米,高2.99米,陵墓1.99米;东是墓碑,墓碑高5.99米,其中碑座高1.19 米,碑身高3.99米,碑冠0.81米。墓碑正面是著名书法家李国政的墨宝“大周天子赧王之陵”,落款为“汝州市周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遂记携周氏宗亲敬立/戊戌年初春李国政书”。墓碑背面是周遂记会长撰写的碑文《赧王颂》:
王讳姬延,东周第二十五位天子也。前三一五年即位,历五十九年而失政,为周朝末代君主,后世称赧王。王继位于战国诸雄纷争而强秦问鼎之际,而志犹挽狂澜于即倒,举债而招诸侯抗秦,终因众侯国爽约而不遂。前二五六年,西周公献城邑降秦受封惮狐,王谪迁而居庆阳,是年崩,于兹为山陵焉。夫周以仁德致天下,王以诚衷贯始终,黎庶缅怀,始以周为姓,于今天下之周氏子孙不可胜数矣!颂曰:
周统八百,郁郁文哉。我王长眠,仁风不衰。周礼煌煌,千秋准则。伏牛萦怀,万世泽溉!
墓碑的左侧是赧王陵修建记,右侧是天下周氏宗亲捐款芳名录。墓碑前面是供桌和石香炉。赧王陵的牌楼距离墓碑39米,高9米,宽12.9米,两幅对联依然是汝州市周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遂记撰写,依次为:“溯姬延献九鼎免民刀戈纵有赧颜岂愧王/绳祖武厚贤德忘身荣辱当仁不让是属周”。“两朝八百载庆阳启姓南北同宗/三相九公卿汝水分源东西一脉”。对联也是李国政的墨宝,横批“赧王陵”三个字由周遂记书写。赧王陵广场周围是石雕栏杆,每一根立柱顶部是一个篆体周字,地面是青石地板。其中在主要的位置有18块900毫米见方的地板,中心是带有大篆字样的周氏图腾。
赧王陵的规划、设计、用地、筹资、施工均由汝州市周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遂记主导,基建负责人是周栓会和周高杰。
周姓起源之一,比较重要为周赧王之后,此支姓氏源流有许多姓氏典籍记载,诸如南朝宋何承天《姓苑》:“周氏,周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称为周家,因氏。”《元和姓纂》:“沛国:赧王之后。”《广韵》:“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称为周家,因而氏焉。”《通志·氏族略》:“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古今姓 氏书辩证》:“周,出自姫姓……秦黜周赧王为庶人,百姓称为周家,因氏焉。”《姓氏急就篇》:“周氏……赧王之后为氏。”《姓觿》:“周氏,《姓苑》云:周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称为周家,因氏。”《姓氏寻源·世系表》:“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为周家,因氏焉。”除姓氏典籍记载外,一些周氏谱、墓志铭也有类似记载,如《大元故周侯神道之碑》:“周氏之先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封于斄,子不窋,曾孙庆节国于豳。越七世,古公亶父徙前载难逢居岐之周原,故国号周。武王克商,十一世平王迁都王城,厥后秦灭周,黜赧王为庶人,百姓称为周家,因氏焉。”明吴宽《周氏立后序》:“赧王之后,黜于民间,因氏焉。”浙江海宁《洛塘周氏家乘·周氏世谱序》:“秦黜周赧王谓庶人,百姓称为周家,因氏焉。”广东番禺《茅冈周氏族谱·周氏世系源流考辨》:“周氏,姬姓……十一世平王,迁于东都王城,至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河南《谷阳周氏族谱·旧序》:“迨赧王之亡,王室子孙悉流散于四 方,各有生聚,于是始以国为氏,而称周焉。”
沛国周氏,以丞相绛侯周勃、蒯成侯周緤、魏其严侯周止、御史大夫周苛、汾阴侯周昌以及他们的第二代太尉条侯周亚夫、平曲侯周坚、郸侯周应、高景侯周成、汾阴侯周开方等为代表的历史显赫人物,是周王朝失政以后,又一次将周姓推向巅峰。沛国周氏祖源,唐《元和姓纂》、明《周氏家乘》皆曰为周赧王之后。唐林宝《元和姓纂》载:“沛国,赧王之后。”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汝水沛舒派衍录》载:
一 世
赧王长子阳,亦讳姬阳,生殁葬失考,为赧王嫡长支,承姬氏,至唐时避讳始改周姓,裔居长安,乃长安周氏。李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敞。
赧王次子平,亦讳姬平,生殁葬失考。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舍、市。
赧王三子里,亦讳姬里,生殁葬失考。杨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波。
赧王四子炯,亦讳姬炯,生殁葬失考,父失政为秦所灭,黜为庶人,迁于汝水惮狐,百姓号曰周家,遂改姓周焉,寿八十六岁,葬汝水之阳五朵山。西凤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一:伯阳。
二 世
阳之子敞,亦讳姬敞,生殁葬失考。孔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乐。
平长子舍,生殁葬失考。李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弘、广。
平次子市,生殁葬失考。王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俊、干。
里之子波,亦讳姬波,生殁葬失考。张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光。
炯之子伯阳,生殁失考,徙卷,寿六十八岁,葬麒麟山,癸山丁向。孔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墓,生子一:平山。
三 世
敞之子乐,亦讳姬乐,生殁葬失考。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南。
舍长子弘,生殁葬失考。杨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緤。
 
舍次子广,生殁葬失考。赵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止。
市长子俊,生殁葬失考。黄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苛。
市次子乾,生殁葬失考。吴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昌。
波之子光,生殁葬失考。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佚名,其后以姬为姓。
伯阳之子平山,生殁失考,自卷徙沛,寿六十八岁,葬天马山。陈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一:勃。
四 世
乐之子南,讳姬南,生殁葬失考。孙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逊。
弘之子緤,沛人也,以舍人从高祖起沛,有功,赐食邑池阳,封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户,高祖十二年(前195),更封为䣙城侯,孝文五年(前175)薨,谥曰贞侯,生葬失考。吴氏,生殁葬失考,生子:昌、应。
广之子止,以舍人从高祖起沛,有功,封为周信侯,高祖六年(前201)封侯,食千户,高后四年(前184)薨,生葬失考。张氏,生殁葬失考,生子:简。
俊之子苛,与从弟昌,秦时皆为泗水卒史,从高祖起沛,有功,擢御史大夫,守荥阳城,楚破之,欲令为将,不从,项羽怒,亨苛,生葬失考。蒋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成。
乾之子昌,沛人也,与从兄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从高祖起沛,有功,擢御史大夫,封汾阴侯,生殁葬失考。王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开方。
平山之子勃,汉开国功臣,擢宰相,封绛侯,谥武侯,诛吕安刘,功盖于时,生殁失考,葬绛,与子亚夫归葬沛。刘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三:胜之、亚夫、坚。
五 世
南之子逊,讳姬逊,生殁葬失考。吴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喜。
緤长子昌,汉孝文帝五年(前175)父薨,嗣侯,后有罪,国除,生殁葬配失考。
緤次子应,兄昌有罪除爵后,景帝复封应为郸侯,薨谥曰康侯,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仲居。
止之子简,汉高后五年(前183),嗣爵为魏其侯,食户三千,孝景三年(前154)因谋反遭诛,国除,生殁葬配失考。
苛之子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汉孝文帝后五年(前159)以谋反下狱死,生殁葬失考。杨氏,生殁葬失考。
昌之子开方,汉孝文帝前五年(前175),嗣爵为汾阴侯,十六年(前164)薨,生葬失考。张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意、左车。
勃长子胜之,孝文帝十二年(前168),嗣父爵为绛侯,尚公主,不相合,于位六年,因杀人遭诛,国除。刘氏,文帝女也,生殁葬失考。
勃次子亚夫,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兄胜之有罪,国除,文帝乃择河内守亚夫复为条侯,生于高祖壬寅(前199),擢太尉,屯细柳,吴楚乱,统师平之,累擢宰相,年五十六岁。刘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一:华。
勃三子坚,孝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帝乃封坚为平曲侯,续绛侯后,位十九年,谥共侯。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建德。
从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记载周赧王至沛国世系看,跟随刘邦起兵的周勃、周緤、周止、周苛、周昌皆为周赧王五世孙。据史料记载,周赧王活了一百二十岁。这一点,到现在没有确切数字,赧王祖父显王在位48年,死时应该八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其父亲6年,可见即位时已经七八十岁,即使赧王四十岁即位在位六十年也应该一百岁了,何况周朝时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他即位时大约是六十岁,所以史料记载其活了一百二十岁。就算赧王活一百岁,就意味着赧王生于前356年。史料记载赧王生子阳、平、里、炯。假定赧王二十岁生长子姬阳,那就是前336年;间隔三年生次子姬平,就是前333年;前330年生三子姬里、前327年生四子姬炯。姬炯二十八岁生姬伯阳,为前299年;姬伯阳二十八岁生周平山,为前271年;周平山二十八岁生周勃,为前243年。周勃于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时年周勃34岁,殁于前169年,活74岁,比较吻合常理。有关沛国周氏历史《元和姓纂》《史记》《汉书》皆有记载,更有很多直系老谱记载得清清楚楚,可以说正史、方志、家谱皆记载吻合史实。
汝阴周氏。汝阴,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阜阳。三国后历为汝阴郡、颍州、顺昌府治所。郡名,汝阴即春秋胡子国,秦统一六国设立郡县制,全国
 
41个郡,汝阴县属于陈郡。东汉时汝阴县属为汝南郡。三国魏置,后废,晋复置,宋改为顺昌军,又改顺昌府,即今安徽阜阳市治。西汉时期,在汝阴出了一位很有名气的道家学派大宗师。这位大宗师名叫周义山,字季通,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道号紫阳真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周义山,按《尚友录》:义山,字季道,汝阴人,丞相勃之后,父秘为陈留刺史。义山年十六,读书外,常以平旦日出时,东向嗽咽服气百数。经年,父问之。对曰:‘义山中心好此日光,长景之晖,是以服之。’”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十四》载:“紫阳真人,姓周,名义山,字季通,汝阴人也。汉丞相勃七世之孙,以冠族播流,世居贵宦。祖玄,汉昭帝元凤元年为青州刺史。父秘,为范阳令,时君始生焉。父后积秩累迁,官至陈留刺史。君时年十六,随从在郡,始读《孝经》《论语》《周易》。为人沉重,少言笑,喜怒不形于色。好独坐静处,不结名好。”除道书姓典记载汝阴周义山为汉丞相绛侯周勃后裔外,尚有湖广祁阳《周氏家乘》《山阴前梅周氏宗谱》《桃源周氏宗谱》记载汝阴周义山为汉丞相绛侯周勃裔孙。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记载周勃曾孙、周义山祖父周玄曰:“秦怀之子玄,字尚孔,号泽润,仕汝阴令,而居汝阴焉,昭帝元凤元年(前80),擢青州刺史,卒官,生殁葬失考,寿六十三岁。杨氏,敕封孺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秘。”义山父名叫周秘,官至陈留刺史。他16岁时,随父亲至陈留,开始读《孝经》《论语》《周易》,最后终成大道。
庐江舒周氏,因后汉三国出了周荣、周景、周瑜而闻名。舒,指舒县,在今安徽庐江,一说在今安徽舒城。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也。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自郾令擢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岁余,复以为山阳太守。所历郡县,皆见称纪。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荣子兴。周兴少有名誉,永宁中,尚书陈忠上疏推荐兴,帝诏拜兴为尚书郎。兴子景。周景,字仲飨。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后征入为将作大匠。及梁冀诛,景以故吏免官禁锢。朝廷以景素著忠正,顷之,复引拜尚书令。迁太仆、卫尉。延熹六年(163),代刘宠为司空。是时宦官任人及子弟充塞列位。景初视事,与太尉杨秉举奏诸奸猾,自将军牧守以下,免者五十余人。遂连及中常侍防东侯览、东武阳侯具瑗,皆坐黜。朝廷莫不称之。视事二年,以地震策免。岁余,复代陈蕃为太尉。建宁元年(168)薨。以豫议定策立灵帝,追封安阳乡侯。景子四:崇、忠、异、尚。周景是周瑜亲祖父事由,明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解缙《吉州周氏考》已作了考证,认为陈寿《三国志》记载周景为周瑜堂祖父有误,周瑜后裔很多老谱书也证明此点的确错误。
周崇,景长子,袭父爵安阳乡侯,官至甘陵国相。周忠,景中子,官至太尉、录尚书事,后任卫尉,随汉献帝东迁。周异,景中子,曾任洛阳令,子二:周琦、周瑜。周尚,景少子,官至丹阳太守。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一说今舒城)人 。东汉末年名将,军事家,洛阳令周异子。祖周景、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瑜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军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宋苏东坡称之“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范成大誉之“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伟人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这篇光辉著作中评价周瑜说:“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瑜子有二:周循、周胤。周循,官至骑都尉,娶公主孙鲁班,为孙权与步夫人所生之女。
周胤(200—239),三国吴名将周瑜次子。初任兴业都尉,娶宗室之女为妻,领亲兵一千,驻守公安。黄龙元年(229),封都乡侯。后因言语忤逆孙权被免官为民,迁徙庐陵郡。赤乌二年(239),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替他求情,请求赦免其罪、发还他的兵马并恢复他的爵位。朱然和全琮又上书,孙权于是许可,下诏书后,周胤接旨回京都建业任职途经庐陵乌东时去世,葬乌东九龙山(今江西吉安油田镇九龙山)。胤有子三:周豫、周泰、周纂。
 
庐江舒周瑜家族是汉初绛侯周勃、条侯周亚夫之后,有江西吉水《泥田周氏族谱》、江西吉安《渔塘周氏家乘》、江西吉水《龙溪周氏族谱》、江西《锣丘周氏族谱》等记载甚详。清康熙戊子江西吉水泥田《吉州周氏宗祠序》载:“史称成周自后稷启宇,忠厚贻谋,历千余年而郏鄏定鼎,大封诸姬,遂为海内周姓肇基之始。汉兴而后绛侯、条侯,以父子继承安刘定难,迄于三国时则有若大都督公瑾破曹赤壁而移镇巴丘,再传为都乡侯胤徙封庐陵,遂为吉州周氏发源之始。”清嘉庆甲戌《龙溪周氏族谱序》载:“我先世祖勃公为汉丞相,至吴大都督瑜公居舒城,厥后唐大理寺评事墀公徙居吉水泥田。”清同治庚午海子街《建祠修谱序》载:“夫闻开基宗厚,卅七王之积功,累仁牧远,创开基之鸿猷大业,斯何如隆盛耶!乃汉有条侯周亚夫而“柳营春试写,虎帐夜谈兵”……详自瑜祖,三十四世传而分派于森甫祖,历四代而传至有铭祖。”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载:
六 世
逊之子喜,讳姬喜,生殁葬失考。郑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宝。
应之子仲居,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嗣为郸侯,武帝时官居太常,元鼎三年(前114)罪免,罚为城旦,生殁葬失考。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士禹。
开方长子意,汉孝文帝前五年(前175),嗣爵为汾阴侯,后元元年(前163)坐行赇,髡为城旦,国除,生殁葬配失考。
开方次子左车,汉孝景帝中元二年(前148),以昌孙绍封为安阳侯,建元元年(前140)有罪免,生殁葬失考。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明。
亚夫之子华,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下狱,其父亚夫饿死狱中,华寿六十九岁,葬板坡山,癸山丁向。吴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二:秦怀、星云。
坚之子建德,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以太子太傅嗣父爵平曲侯,元鼎五年(前112),坐耐金免,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广汉。
七 世
喜之子宝,讳姬宝,生殁葬失考。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嘉。
仲居之子士禹,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以緤曾孙绍封,生殁葬配失考。
左车之子明,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以昌曾孙绍封,复家奉祀,生殁葬失考。杨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轩。
华长子秦怀,擢沛令,生殁失考,寿八十六岁,葬板坡山,癸山丁向。刘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墓,寿六十八岁,生子一:玄。
华次子星云,累官至齐郡太守,遂居齐郡,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礼。
建德之子广汉,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以勃曾孙槐里公乘爵,奉诏复家,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恭。
八 世
宝之子嘉,讳姬嘉,《汉书》曰:“元鼎四年(前113)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毕,行幸荥阳,还至洛阳,诏曰:祭地冀州,瞻望河洛,巡省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询问耆老,乃得孽子嘉,其封嘉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置。
秦怀之子玄,字尚孔,号泽润,仕汝阴令,而居汝阴焉,昭帝元凤元年(前80),擢青州刺史,卒官,生殁葬失考,寿六十三岁。杨氏,敕封孺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秘。
星云之子礼,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堪。
广汉之子恭,汉平帝元始二年(2),以勃玄孙绍封为绛侯,食千户,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云。
九 世
嘉之子置,讳姬置,元封四年(前107)袭爵,二十四年(前84)薨,生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当、延年。
玄之子秘,字德潜,初擢范阳令,积秩累迁,官至陈留刺史,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义山。
礼之子堪,字少卿,汉齐人。宣帝时,擢大鸿胪、译官令、太子少傅,元帝时,擢光禄大夫,领尚书事,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亮光。
十 世
置长子当,讳姬当,始元四年(前83),嗣爵,十六年地节三年(前67),坐使奴杀家丞弃市,生殁葬失考。王氏,生殁葬失考。
置次子延年,讳姬延年,元康元年(前65)三月丙戌,以当弟绍封,初元五年(44)正月癸巳,更封为周承休侯,位次诸侯王,二十九年(前16)薨,谥曰考,生葬失考。李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安。
秘之子义山,字季通,汉道士,居常山石室,昼夜念经不停,后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帝封紫阳真人。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南田。
十一世
延年之子安,讳姬安,建昭三年(前36)嗣爵,为周承休侯,四年(前34)薨,生葬失考。张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世。
义山之子南田,仕广平令,生殁失考,葬龙凤山,癸山丁向,寿七十九岁。马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墓,生子一:辟。
十二世
安之子世,讳姬世,阳朔二年(前23),以厘侯嗣位,鸿嘉四年(前17)薨,生葬失考。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党。
 
南田之子辟,字符祺,仕广平令,生殁失考,卒于官,葬二龙山,癸山丁向,寿八十六岁。刘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墓,寿六十九岁,生子一:仆。
十三世
世之子党,讳姬党,永始二年(前15),嗣爵为周承休侯,位七年,绥和元年(前8)进爵为公,地满百里,元始四年(4)为郑公,王莽篡位,为章牟公,生殁葬失考。杨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常。
辟之子仆,字太仆,徙居庐江舒县,擢舒令,生殁失考,葬于舒玉峰山,未山丑向,寿八十七岁。刘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墓,生子一:清。
十四世
党之子常,讳姬常,天凤元年(14)嗣爵,建武二年(26)五月戊辰,更为周承休侯,生殁葬失考。赵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武。
仆之子清,字宇清,擢舒令,晋庐江太守,家于舒,生殁失考,葬玉峰山,未山丑向。袁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一:荣。
十五世
常之子武,讳姬武,建武五年(29),嗣爵为周承休侯,十三年(37)更为卫公,生殁葬失考。黄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康。本姬氏,至唐时避讳改周氏,长安周氏是也。
清之子荣,字平孙,庐江舒人。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自郾令擢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岁余,复以为山阳太守,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诏特赐钱二十万。葬于舒玉峰山,未山丑向,寿九十二岁。袁氏,诰命一品夫人,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一:兴。
十六世
荣之子兴,少有名誉,永宁中,诏拜为尚书郎,生殁失考,寿八十八岁,葬于舒玉峰山,未山丑向。刘氏,诰命一品夫人,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二:景、术。
十七世
兴长子景,字仲飨,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帝以景素著忠正,顷之,复引拜尚书令,迁太仆、卫尉,六年(163),代刘宠为司空,视事二年,以地震策免。岁余,复代陈蕃为太尉,建宁元年(168)薨,以预议定策立灵帝,追封安阳乡侯,葬于舒玉峰山,未山丑向,寿七十八岁。刘氏,诰封一品夫人,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四:崇、忠、异、尚。
兴次子术,字仲尚,擢豫章太守,生殁失考,葬于舒玉峰山,未山丑向,寿八十三岁。杨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
十八世
景长子崇,嗣安阳乡侯,擢邯陵相,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
景次子忠,累官大司农,后代皇甫嵩为太尉,禄尚书事,以灾异免,复为卫尉,从献帝东归洛阳,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晖。
景三子异,字灵异,居于舒南田山下,世袭汉爵,于汉阳嘉三年(134)甲戌六月二十七日卯时生,自幼聪慧灵异,故名异,擢洛阳令,建安七年(202)壬午八月二十九日戌时殁,葬于舒玉峰山,未山丑向,寿六十八岁。姚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合墓,生子一:瑜;吴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墓,生子一:琦。
景少子尚,字宗尚,擢丹阳太守,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
十九世
忠之子晖,擢洛阳令,去官归,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及帝崩,晖闻京师不安,来侯忠,董卓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
异长子琦,生殁葬失考。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峻。
异次子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高祖荣。汉尚书令;曾祖兴,汉尚书郎;祖景,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少精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擢三国吴兵马大都督,败曹操于赤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熹平四年乙卯(175)腊月十八日丑时生于舒,建安十五年庚寅(210)六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官,时年三十六,归葬庐江舒。乔氏,生殁失考,葬庐江舒,生两男一女。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女配太子登。
《后汉书》《三国志》对庐江舒周荣、周兴、周景、周忠、周异、周瑜、周胤有翔实记载,江西、湖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安徽等省市大部分周氏谱书皆记载有清晰的世系脉络:上接汝阴、沛国至周赧王,下传庐陵乌东、吉水泥田等周氏大族。庐江舒周氏与庐江郡周氏是不同祖源的两个支系,这姓氏典籍有记载,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有论述。《元和姓纂》载:“庐江。状称仁之后。陈周士衡,桂阳王咨议;孙绩,唐司刑丞;生利渉,比部郎中;利贞,御史大夫。”显然庐江郡周氏指的是南朝陈周士衡家族,并没有包含庐江舒周荣、周景、周瑜家族。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周姓》载:“汝南周氏南迁居住于庐江的家族,形成新的郡望,这就是庐江周氏,是周氏八望之一,但不包括孙吴时期著名将帅周瑜所在的庐江舒县周氏。”周寅兵《周姓史话》载:“八望之一的庐江周氏,没有包括东汉末年周瑜(周瑜为庐江舒县人)的家族。”笔者早前也有几篇关于庐江舒周氏的考证文章。如拙文《三国名将周瑜先祖世系考证》《谁是汉末三国吴兵马大都督周瑜祖父》《荷湖徙北梅迁富坊一布谱:载庐江舒周荣年龄大祖父》《庐江舒周氏并不等于庐江郡周氏》等。
义兴阳羡周氏,因周鲂、周处、周玘、周札等出名。《国山周氏世谱序》载:
 
“周氏在汉初绛侯勃、条侯亚夫胥以翊戴,勋膺茅土,望在沛,其子孙多望他郡县。”《唐故义兴周夫人墓志铭并序》载:“夫人义兴人也,汉真将军勃之苗裔,晋辅国大将军处之孙,皇明通之女。”(见《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邵墅周氏宗谱•卷之五•大宗世表》载:“第一世宾,字子序,以鲁肃荐仕至广平太守。生于汉献帝初平四年癸酉(193)九月初九日,卒于吴建兴癸酉(252),寿六十一岁;配陆氏,子一:鲂。公汉绛侯十六代孙,先世避王莽乱南徙,遂家于荆邑,七传而及公。”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宜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鲂年少时好学,被举为孝廉。历任宁国县长、怀安县长、钱塘侯相。累任鄱阳太守、裨将军,封关内侯。
周处(236—297),字子隐,西晋大臣、将领,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子。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拜东观左丞,迁无难都督。后仕西晋,累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元康七年(297),出任建威将军,讨伐氐羌齐万年叛乱,战死沙场。追赠平西将军,谥号为孝。
周玘(258—313),字宣佩,西晋官员,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孙,平西将军周处子。举秀才,授议郎。后纠合江南地主武装,配合朝廷军队,三次平定叛乱,史称“三定江南”。累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乌程县侯。不满北人执政,心怀怨望,与江东士族密谋发动政变,事泄忧愤而死。时年56岁。追赠辅国将军,谥号忠烈。
周札,字宣季,东晋将领,平西将军周处子,建武将军周玘弟。举孝廉,授郎中、句容县令、吴国上军将军等职,因平定钱㻅叛乱有功,封漳浦亭侯。继任从事中郎、吴兴内史,改封东迁县侯。东晋时官至散骑常侍、右将军、都督石头水陆军事。王敦叛乱,周札献石头城投降,使得王敦顺利攻取建康,掌控朝政。被任命为会稽内史,因宗族强盛,引起王敦忌惮。太宁二年(324),王敦遣军攻会稽。周札战死,宗族子侄尽皆被杀。平定王敦之乱后,追赠卫尉。
庐江浔阳周氏,亦因周访、周抚、周楚、周琼、周虓、周罗睺等而闻名。浔阳,即浔城、浔阳城,是今江西九江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古代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后长江改道,县治变为江南,原九江郡分为江南江北两地,南面即今江西境内的九江所属地区,北面包括今天的湖北黄梅小池至孔垅一带,使浔阳之名仍得以延续。《晋书·卷二八·列传第二十八》载:“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成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浔阳焉。祖纂,吴威远将军。父敏,左中郎将。”因此导致许多专家学者将庐江浔阳周氏祖源归纳在汝南安成周仁、周燕后裔支系,然周访家族是否“本汝南安成人”值得商榷。
江西《界塘周氏六修族谱序》载:“(周)瓛少稽旧谱,知宗派本源自三国时吴都督公瑾公之季子印(胤);失都乡侯爵,谪居庐陵,子孙遂家焉。印(胤)生纂,为威远将军;纂生敏,官左中郎将,迁居安成(今江西安福);敏生访,晋时官终振武将军,封浔阳侯,徙豫章之西山。于五世曰觌,宜春令,遂居白芒。传十八世凯,领兵镇雁门,遂家应州神武。再世至密,官太子太师,致仕,复思归江南,携子广、琲、昝、宗,卜居安成(今江西安福)石门之田西,时五代之季也。石门之周实始于此焉。”界塘谱所载,证明“周瑜生周胤,周胤生周纂,周纂生周敏,周敏生周访”史实。谱中所说的安成,实际上是指安成郡(治平都,今江西安福),并非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也就是说周访“本安成郡人”。
南宋宰相周必大《邵阳郡丞周府君因墓志铭》载:“孟觉,讳因,姓周氏,吉州安福县翔鸾乡应福里人。系出吴将军瑜,八世祖广,(卜)居石门之田西。”明山东按察司佥事晏璧《故处士周石初先生行状》载:“周氏由吴将军瑜,树勋赤壁,子孙蔓延江东。时有名访者,官终振武将军、浔阳侯。其后自浔阳徙豫章、徙宜春、徙应州神武。后唐时,又徙安成(今江西安福)。有讳广者,居石门田西,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马步总管。九世孙因,字孟觉,登高宗绍兴辛未进士第,与丞相益国周文忠公同榜。”
石门田西谱、界塘谱所载,周访父周敏徙居安成郡,即今江西安福,时为安成郡,治平都。此安成为郡,在今江西;彼安成为县,在今河南,故前人纂史修谱容易将两处安成混淆为一处,即汝南安成。正如拙文《两位周仁与两处安成浅析》载:“所谓两处安成,一为县名,一为郡名……庐江浔阳周访家族本出自安成郡,为庐江舒周瑜之后,有史书曰为‘本出汝南安成’,显然将两处安成混为一处。”
综上史料考证,《晋书》所载周访
 
“本汝南安成人”应为“本安成郡人”,何况姓氏典籍《元和姓纂》没有记载周访为“本汝南安成人”,而是记载:“浔阳。晋梁州刺史周访,生建城公抚,生楚,益州刺史;生虓【按《晋书》:楚子琼,琼子虓,此言楚生虓中有脱字】五代孙罗睺,右武大将军;生仲隐,唐平州刺史。”究其原因,由于隋唐时期“汝南安成周氏”颇为出名,故修纂《晋书》的房玄龄便将周访“本安成郡人”误写成“本汝南安成人”。由此可见,周访为周瑜五代孙无疑。从而印证庐陵乌东周氏、吉水泥田周氏、石门田西周氏及界塘周氏均为三国吴大都督周瑜嫡系后裔,此乃不争事实。
周访(260—320),字士达。本安成郡(今江西安福)人,后移居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晋朝名将。出身寒族,为人沉毅、谦让,有好施之名。初任浔阳功曹,后举孝廉。琅玡王司马睿大将军,征辟周访为僚佐。累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封浔阳县侯。太兴三年(320)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征西将军,谥号为壮。
周抚,字道和,安成郡(今江西安福)人。东晋名将,梁州刺史周访子。承袭浔阳县侯,拜鹰扬将军、武昌太守,后官至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建成公。兴宁三年(365)逝世,追赠征西将军,谥号为襄。
周楚,字元孙,安成郡(今江西安福)人。东晋将领,益州刺史周抚子。门荫入仕,以征西将军参军的身份,从父入蜀,拜鹰扬将军、犍为太守。官至冠军将军、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袭封建城公。太和六年(371)去世,谥号为定。
周虓,一作周飏,字孟威,安成郡(今江西安福)人。东晋大臣,安南将军周访玄孙,东羌校尉周琼子。少有气节,起家豫州中祭酒。随父任益州刺史,出任护西夷校尉、梓潼太守,平定李弘叛乱。宁康元年(373),抵御前秦进攻,不得已投降前秦,拒绝担任前秦官职。太元七年(382),密谋袭击苻坚,事情泄露,流放太原郡,最终病逝于太原。其子周兴带着灵柩回东晋发丧,在冠军将军谢玄的支持下,获赠龙骧将军、益州刺史。
周罗睺(542—605),字公布,九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烈祖虓,益州刺史,赠龙骧将军;天祖兴,官至益州刺史;高祖明,擢并州刺史;曾祖炯,擢梁州刺史;祖焕,擢宁州刺史;父法暠,仕梁冠军将军、始兴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康内史,临蒸县侯。罗睺为南朝陈、隋朝名将。最初效力南陈,凭借战功,起家句容县令。历任钟离太守、霍州都督、晋陵太守、太仆卿、豫章太守、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湘州都督,册封始安县侯。陈朝灭亡后,归降隋文帝,任豳泾二州刺史。大业元年(605)病逝,时年六十四岁,赠柱国、右翊卫大将军,谥号为壮。
另外,周访后裔支系,江西石门田西周氏还出了五代右龙武统军检校太尉周密和宋柳国公周广等先祖。据江西《界塘周氏六修族谱》记载,周访至周广至周瓛间世系为:周访、周抚、周楚、周琼、周虓、周祯、大成、周和、周介、周超、周冲、文丽(宜春令,迁居白芒)、周炳、周纪(镇雁门关,遂家应州神武)、周密、周广、昌宗、启道、以和、元忠、国学、周宣、仁白、念翁、仲才、洪章、奇甫、贵庭、朝英、远升、仁充、庸述、周瓛。
周密,字德峰,应州神武川(今山西应县古城)人。初事后唐,任武皇军职。庄宗平定常山之乱,明宗之袭汶阳,密皆从征有功。庄宗平梁,授镇州马军都指挥使。明宗即位,累迁河东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晋天福初,历任冀州刺史、检校司徒、右羽林统军、检校太保。四年(939)秋,授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检校太尉。开运中,入拜右龙武统军。三年(946)秋,出镇延州。广顺初,授太子太师致仕。显德元年(954)春卒,时年七十五。密娶颜氏,子五:长子锐,仕皇朝为内职;次子广,历诸卫大将军;三子琲,官袁州司马,居界塘塘西,派后十七世孙思超分居枣木园,娶宋氏;四子昝,仕至水部郎中,娶王氏;五子琮,居雁门应州神武,娶尹氏。
周广,字大均,应州神武川(今山西应县古城)人。父密,事晋,历鄜、延、晋三镇节度使。周广顺初,官至太子太师致仕。广幼时随父为牙校。汉初,授供奉官。未几,擢左千牛卫将军。累任行营都监、右武卫将军、右神武将军、淮军兵马都监。从世宗征讨淮南。领常州刺史兼内外马步军都军头。淮南平,改任眉州刺史。宋初,授隰州刺史。乾德三年(965),迁潘州团练使。开宝二年(969),加任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六年(973),改任右屯卫大将军,领郡如故。太平兴国二年(977)去世。娶李氏,南唐后主李煜女,讳梅花公主,诰封慈顺夫人,殁葬本里杨梅冈面越,巽乾向。子五:昌宗、文忠、文显、述敏、禧。
周瓛,字尚觐,号敬斋,石门田西(在今江西安福)人。治《春秋》,领成化戊子(1468)拔贡生廷试第一,初授福建汀州府训导,改授湖广德安府应城县儒学,旋升武昌府江夏县知县。纂修《界塘周氏六修族谱》。娶李氏,继娶彭氏,子四:惟福、惟吉、惟庆、惟宽。
 
庐陵乌东周氏,因其是汉末三国大都督周瑜次子都乡侯周胤后裔而知名。乌东在今江西吉安县油田镇小庙前。显赫人物有周汾翁等。据《绍兴府志》记载,周汾翁任隋吴州总管。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源流考》载:“清,字宇清,仕为舒令,后擢庐江太守,家于舒焉,生荣。荣,字平孙,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后自郾令,擢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其忠节,左转共令。岁余,复以为山阳太守,生兴。兴,拜尚书郎,生景、术。景,字仲飨,仕至太尉,追封安阳乡侯,生崇、忠、异、尚。异,洛阳令,生琦、瑜。琦,生峻,以从父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生护;瑜,字公瑾,家世于舒,仕吴为都督,常破曹,下庐陵,移镇巴丘,年三十六而卒,生三子,长三承务讳循,居庐江;次曰五承务讳胤;幼曰九承务讳彻。胤袭父爵为都乡侯,以罪废徙庐陵,诸葛瑾、步骘上书,孙权复其爵,卒于乌东,生二子,长曰豫,还庐江;次子泰,留守冢。泰子光熙,宜春令;光熙生子范,仕晋为桂阳兵马使;范生显;显生达;达生崇武;崇武生坦;坦生昉;昉生征;征生玢;玢生穆。”江西吉安《乌东周氏族谱》、江西吉水《泥田周氏族谱》、江西吉安《渔塘周氏家乘》、江西吉水《桑园周氏族谱》等谱对周瑜至周汾翁之间世系记载一致。
周汾翁(556—639),讳汾,其先庐陵乌东人,跟随隋文帝杨坚东征西讨,擢其从事参军,因功诰授骠骑将军。隋文帝平陈时担任行军总管,继则随越国公杨素江南平乱,任吴州刺史。仁寿四年(604),吴州总管宇文弼调任刑部尚书,汾翁升任吴州总管,都督州诸军事兼刺史。大业元年(605)吴州改越州,汾翁任越州刺史。大业三年(607)又改回会稽郡,汾翁任会稽太守。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征召民工开凿大运河,至大业六年(610年)大运河工程基本完成。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杨广从洛阳坐龙舟沿大运河至江都,汾翁上书直谏,陈述百姓疾苦,激怒隋炀帝杨广,隋炀帝下旨抓捕汾翁。使者奉旨到会稽太守府时,汾翁早得到消息,遂挂印弃官而去,已是人走楼空。汾翁逃到袁州北门躲避,即今江西省宜春市北门,以教书为业。直到李唐坐江山,天下太平,汾翁还居庐陵乌东。《绍兴府志·职官志》载:“周汾翁,吴州总管,忤炀帝,屏宜春,久之,复还庐陵。”江西吉水《泥田周氏族谱》载:“胤之后有讳汾翁者,为会稽刺史,复自袁而还乌东。”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载:“穆之子为汾翁,隋大业间,为会稽刺史,以直谏炀帝获罪,避居袁州北门,后移乌东而家焉,原配吕氏夫人,合葬带源月形山,碑碣可征。”
汾翁子四:孟仁、仲仁、汉仁、举仁。举仁,字北溪,授博士大夫,子恤。恤,字傅生,擢石阳令,子敏。敏,字子聪,号东野,擢新淦令,子隐。隐,字从德,擢潮州刺史,子以清。以清子四:沂泫,讳岳,字德高,为乌东、车田、醪桥始祖;沂滨,讳墀,字德升,为泥田、阜田始祖;沂渊,讳江,字德清,为南岗始祖;沂漳,讳道,字德行,为栎坑、桑园始祖,四沂祖之派,繁衍全国各地,皆周胤所出。
吉水泥田周氏,是江西吉水有名的世家大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吉水,隶属于江西吉安,地处江西中部,赣江中游。自隋朝建县以来已1300余载,是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古就是“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曾出现过“一科三鼎甲”“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翰林多吉水”的人文盛况。“朝士半江西”,江西籍官员的数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位高权重者多如牛毛,这种情况自隋唐开始,在明朝达到了顶峰。泥田隶属于盘谷镇。大村大姓是盘谷镇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周姓、李姓、曾姓占全镇人口的绝大多数,拥有江西省最大的自然村落。
泥田早期是最大的自然村落,管辖十八个村,后来逐渐缩小,撤并建后泥田分为泥田、北岭、下居、岭口等村。唐长庆年间,周沂滨自庐陵乌东到泥田教书授学,赘叶氏夫人,生子周整。整擢大理寺评事,娶李氏,生子四:庭显、庭光、庭实、庭充。庭显,号显斋,为长房;庭光,号光轩,为二房;庭实,号实堂,为三房;庭充,号充所,为四房。泥田四大房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以至海外,历代人才辈出、中举进士、为官为宦者众多,无不彰显泥田周氏文化底蕴深厚。
在今天的盘谷镇泥田、北岭、下居、岭口等村,是整村整村的周姓人,没有杂姓,还有从泥田二房迁居吉水金滩镇柘塘村和水田乡等地,也是整村整村的周姓人,没有杂姓。吉水那边的风俗:每个姓的村落,不准外姓人迁入,女婿也不准,迁入的杂姓人只限于媳妇。因而,整村整村皆一个姓原因在此。
 
泥田周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显赫四方。随便一数,皆是官宦名人。如唐诰封大理寺评事周沂滨、唐擢大理寺评事周整、唐诰授奉直大夫周庭光、唐庐陵郡尹周庭实、唐诰授光禄大夫周庭充、唐庐陵郡尹周德操、后梁安成郡尹周世昌、后晋泰和令周瑞、宋吉水县令周十一郎、宋庐陵县令周天成、宋昭州知州周从龙、宋武略将军周汝明、宋咸阳县知县周臣、宋泰和令周二郎、宋秘阁校理周应龙、宋直宝谟阁大学士周京孙、明浙江台州府同知周仲方、明吏兵部尚书周延、明秘阁修撰周公明、明直隶内黄县知县周道、明江苏常州知府周源、明翰林院修撰学士周迪、明监察御史周汝员、元和州知州周方平、元永昌府同知周天瑞、明大理寺少卿周彦奇、明刑部清吏司郎中周南巽、明兵部职方员外郎周岐凤、明南京侍讲学士周叙、明南京礼部祠祭祀郎周蒙、明礼部主客司郎中周同伯、明浙江布政使周纪等,以上仅是泥田本地的,很多没有收集到史料,可以说挂一漏万。
周延(1499—1561),字南乔,号崦山,江西吉水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除潜江、新会知县,擢兵科给事中。历南京吏部郎中,出为广东参政。抚安南,征黎寇,皆预,有功。三迁广东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靖海寇林成乱。进兵部右侍郎,提督两广军务。召为刑部左侍郎。历南京右都御史,吏、兵二部尚书。嘉靖三十四年(1555)召为左都御史。延与尚书吴鹏等言所举皆人望,公无私。帝终不悦,切责延等,而举者悉报罢。世宗时,海内贤士大夫被斥者众,及是举上,稍冀复用,而为廷唯所阻,自是皆不复召矣。延颜面寒峭,砥节奉公。权臣用事,政以贿成,延未尝有染。然居台端七年,无谏诤名。卒官,赠太子太保,谥简肃。
周岐凤(1364—1438),讳鸣,号退斋,吉水泥田人。通五经,由郡庠生初任桐城(今安徽桐城)训导,次任即墨(今山东即墨)主簿,上章论列时政,奏便民十数事,开国子学正。嗣擢汉府纪善,命选国子监官,任之祭酒,因谏言犯忌,遭诬下锦衣卫狱。狱中陈诉且录所尝进谏书上之,故无罪获释。出为长洲县学教谕,于长洲九载,升南京国子博士。丁父忧去服阕,嗣擢升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授奉训大夫,进奉直大夫。殁葬里塘锦峰山,属莲花形,甲庚向。明翰林侍讲刘球撰《故奉直大夫、兵部职方员外郎周先生行状》,明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撰《周员外墓志铭》。
周叙(1392—1452),字功叙,号石溪,吉水泥田人。汉未东吴大都督、偏将军周瑜三十八世孙。曾祖以立曾为元时翰林编修,父岐凤为明初国子监博士,叙为岐凤次子。少时聪明灵颖,11岁便能吟诗。负气节,笃行谊。明永乐十二年(1414),中乡试第11名举人。永乐十六年(1418)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因作《黄鹦鹉赋》而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官。宣德初预修两朝实录成,转修撰。正统年间升侍读。正统十年(1446),调升南京侍讲学士(从五品),执掌南京翰林院事。周叙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王振专权,周叙不顾个人安危,上疏直谏,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等皆引罪求罢,朝廷上下出现新的气象。诗赋出众,有《石溪集》《诗学梯航》《唐诗类编》等。
周彦奇(1368—1453),吉水泥田人。治书,累任宣城县训导、从仕郎、刑科给事中、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佥事、中顺大夫、大理寺右少卿。主修《泥田周氏族谱》,请翰林院大学士金幼孜作谱序。
周纪(1395—1476),字功载,号畏斋,吉水泥田人。治书,由郡禀中永乐二十一年癸卯(1423)江西乡举二十二名;宣德二年丁未(1427)登乙榜,初授武陵教谕。宣德四年己酉(1439)云南同考试官;宣德七年壬子(1432)南都同考试官,正统元年丙辰(1436)升永嘉县尹。正统三年戊午(1438)朝观考续,邑民诣阙,乞留再任。正统六年辛酉(1441)升山西道监察御史。正统九年甲子(1444)巡历江北、广西等处。景泰元年庚午(1450)升江浙布政使司左参议,晋阶朝议大夫、资治少尹。景泰四年癸酉(1453)考满,复补任。天顺元年丁丑(1457)艰阕终,入京上疏乞休,不允,再上疏以耳聋为辞,遣医验疾,乃许。
泰和爵誉周氏,因五代南唐水利专家周矩修建槎滩碉石二陂水利工程而闻名。爵誉,为江西泰和县螺溪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赣中吉泰盆地,牛吼江东南岸,距泰和县城约
 
30千米,村域面积约4平方千米。爵誉村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赣派建筑风格的集中展示地。村庄格局自明清以来基本未变,布局以姓氏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始建于宋、明、清时期的古祠有70栋,清朝余存的古民居34栋,基本完好;明清建的书屋8处,店铺5家,寺庙、道观5座,坊牌3座。爵誉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后唐天成四年(929),周矩随时任吉州刺史的女婿杨大中自金陵(今南京)徙至泰和县南岗村定居,不久改迁龙源村,成为当地周氏始祖,俗称“周家”“周村”。至明代龙源村改名爵誉村。据《泰和周氏爵誉族谱》载,爵誉周氏出自庐陵乌东周氏,其世系为汾翁、举仁、周隐、以清、沂渊、周威、周矩。周矩生子二:周翰、周羡,为学士、仆射两大派。泰和久大堂周氏、周矩后裔,历代人文蔚起、人才辈出,文化底蕴尤为深厚。周矩对子孙首重教育,遵循以德育人。家训志“不为己利,乐为民役”。立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之道德为先”。在周矩以德育人的家训诫勉和言传身教下,周矩后裔中史载进士24人,举人81人,徵辟鹗荐139人,封赠22人。出现“一门同榜四进士”誉撼朝廷。除周矩外,先后有周金叔、周宗礼、周崇礼、周士英、周正方、周尚化、周应鳌、周作楫、周璟等后代子孙担任过监察御史或按察使,被史学界称为“监察世家”。
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庐陵乌东周威子,泰和南岗周氏始祖,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进士,官至西台监察御史,中国古代水利名家。唐末避马氏乱,因女婿杨大中任吉州刺史,遂由金陵避难徙居西昌万岁乡(宋改信实乡,现为螺溪镇)。公见土田干燥,便不顾风吹日晒雨淋,考察水源和地理环境,足迹踏遍了螺溪、禾市、桥头等乡、镇的山山水水,经过考证,决定采取筑陂引水的方式,将氵邕水引来灌溉。公元937年冬,经慎密选址,精心筹措,独家出资,在氵邕水上游的槎滩村畔,以木桩、竹筱压为大陂,长一百余丈,横遇江水,开洪旁注,创筑槎滩陂;并在其下七里许筑减水小陂碉石陂,储蓄水道,使无泛滥;开渠三十六条,灌溉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农田六百顷(合9000亩)。又购置山参口山和城陂筱山,将每年山上的收入供维修陂渠之用,使筑陂不侵用他人之财物,修渠不花费别人之钱粮。并规定,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他这一创举,惠及千万农民,使他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周中和(996—1074),江西泰和螺溪爵誉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二十八岁入仕,从政四十多年。治平二年(1065),因年老乞归。告老还乡后,念先祖周矩创筑槎滩、碉石二陂之艰难,遂将周矩、周羡所置山地、田、塘交由诸有业者经营,供修陂之需,以图永久。于皇祐四年(1052)撰文立碑,继先续励后世,碑文载:“先公之善,不待一乡而已,为子孙者,当上念祖宗之勤,而不起纷争之畔,均受陂之利,而不得专利于一家,宁待食德之报,而不必食田之获。”今刻于宋皇佑四年的《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碑仍作为历史见证镶嵌在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墙壁上。久大堂宗祠有一幅盈联载:“槎碉惠民德千秋南唐矩公创业,爵崇誉隆吉万代北宋中和承恩。”致仕家居后,仍手不释卷,日课子弟讲读,孜孜不倦。
还有吉水桑园周氏,也是名人辈出。桑园,因房屋前后桑树成荫,以养蚕著称而得名,今江西吉水县水田乡辖村。属于乌东周氏分支,周沂漳自乌东迁枥坡、周仲山迁桑园以来,主要名人有唐末吉阳令周桢、宋西京国子教授周昶、宋徽猷阁待制周仲山、南宋高州府同知周方泰、元东宫说书周志远、明广西道监察御史周仲举、明襄王府长史周孟简、明翰林院编修周崇述等。
周孟简,字行,号竹礀,江西吉水桑园人。明永乐二年(1404)曾棨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在翰林二十年,始迁詹事府丞,出为襄王府长史。孟简与兄周述同登进士,同列鼎甲,兄弟二人的殿试策对,同获成祖御批。一时名动天下。孟简神清气和,心淳而志正,其学务求圣人之意,为文必本诸经,又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受到朋辈推重。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著有《竹礀集》《西垣稿》《翰林集》《两京吟稿》等。
周述,字崇述,号东墅,江西吉水桑园人。明永乐朝宿儒。永乐二年(1404),与从弟孟简同举进士,周述中榜眼,孟简中探花;成祖比之“二苏”。又并选入文渊阁读书,授编修。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述文章雅赡,有《东墅诗集》六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江西
 
吉水泥田周氏名人、吉水桑园周氏名人,《明史》皆有传。从乌东、泥田、桑园分出的大家族有吉水桑园唐末吉阳令周桢家族、吉安渔塘宋庐陵县令周天成家族、江西泰和爵誉五代后唐擢西台监察御史周矩家族、江西安福枫塘宋大司马加金紫光禄大夫周贵德家族、湖北天门明南京吏部尚书周嘉谟家族、江西永新胜乡宋迪功郎周正宽家族、江西永新厚田宋柳州司户参军周恭叔家族、湖南高坪宋朝议大夫周肇忠家族、江西西塘宋检校国子祭酒周训家族、贵州思州元平定侯周德远家族、江西水田明河南按察使周象之家族、明山东布政使周梦旸家族、湖南益阳板桥中宣部原副部长周扬家族、湖广衡阳南宋例赠振威将军周彦升家族、南宋例赠振威将军周木甫家族、南宋永定指挥使周仲明家族、明诰授怀远将军周璧秀家族、南宋诰授光禄大夫周林甫家族、湖广祁阳南宋诰授忠武将军周森甫家族、湖广祁阳南宋诰赠明威将军周文清家族、湖广祁阳元诰赠明威将军周仁规家族、湖广祁阳元擢大兴县知县周仁诚家族、贵州毕节七星关明诰授明威将军都指挥使周必贤家族、湖广祁阳明擢千户指挥周友钟家族、湖广祁阳明擢千户指挥周友鉴家族、山东日照明千户指挥周友镜家族、贵州平远州明貤赠明威将军周志明家族、湖广长沙大局明诰授武毅将军周志乾家族、贵州赫章菩萨塘清擢菩萨塘汛千总周成勋家族、贵州贵筑麟阳寨明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周允新家族、清湖南按察使司按察使周际泰家族、清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周颚家族、清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周际霖家族、贵州毕节张官屯明户部侍郎周良寿家族、贵州毕节海子街明诰授奉政大夫周岐新家族、清广东布政使升太常寺正卿周起滨家族、贵州大定泰和街明诰授荣禄大夫周华施家族、贵州大定乐公底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周国祥家族、贵州大定乐公底清诰封通奉大夫周清武家族、贵州大定打鸡阆清诰授奉政大夫周永庆家族、贵州大定白岩清诰授奉直大夫周永清家族、贵州赤水明诰授武节将军周志良家族、贵州贵筑骑龙明白纳正印长官司长官周可敬家族、明擢四川布政司布政使周汝达家族、清擢湖北荆州知府周钟瑄家族、贵州贵筑骑龙清詹事府詹理周渔璜家族、云南镇雄泼机明诰授昭勇将军周志受家族、江西九江晋庐江浔阳侯周访家族、江西安福石门田西宋柳国公周广家族、明广西玉林州学政周敬轩家族、重庆涪陵明刑部主事周特修家族等周氏世家大族。限于史料,也只能挂一漏万了。若此,全国乃至海外大半周氏皆为周赧王后裔,往上追溯祖根皆在今河南汝州。
周赧王后裔正史记载的名人有汉周子南君姬嘉、汉初蒯成侯周緤、汉郸侯周应、汉初魏其严侯周止、汉初御史大夫周苛、汉高景侯周成、汉绳侯周应、汉初汾阴侯周昌、汉安阳侯左车、汉初丞相周勃、汉初绛侯周胜之、汉初太尉周亚夫、汉初平曲侯周坚、前汉光禄大夫周堪、后汉庐江舒尚书令周荣、后汉尚书郎周兴、后汉安阳乡侯周景、后汉太尉周忠、后汉洛阳令周异、三国吴大都督周瑜、三国吴偏将军周峻、三国吴都乡侯周胤、三国吴裨将军关内侯鄱阳太守周鲂、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晋尚勇公周硕、晋庐江浔阳侯周访、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周抚、晋冠军将军周楚、晋建武将军周琼、晋龙骧将军益州刺史周虓、南齐辅国将军周山图、宋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周葵、隋右翊卫大将军周罗睺、唐使持节唐州诸军事唐州刺史周仲隐、五代右龙武统军检校太尉周密、宋柳国公周广、明南京吏部尚书周嘉谟、明兵部尚书周延、明南京侍讲学士周叙、清太常寺正卿周起滨、清詹事府詹理周渔璜、明襄王府长史周孟简、明翰林院编修周崇述、明礼部右侍郎周延儒、清左副都御使周家楣等。
在众多不同根源的周姓中,承袭周王室国姓的有周公次子伯羽、平王少子姬烈(或次子姬秀)、赧王少子姬炯之后,尤以周王室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后裔为正宗天子姓。尽管《元和姓纂》记载“文王以国为氏”,但从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周赧王为秦所灭,被迁到惮狐,百姓称周赧王家族为周家,因以“周”为姓,而周姓也是在周赧王失政以后才正式从姬姓分出确立周姓,加之周赧王是周王朝最后一位天子,固然周赧王的后裔才是正宗周天子之姓。“周”是朝代名,周姓因朝代名而得姓,意味着周姓高贵正宗的天子王室血统。
二、汝坟侯后裔周姓
此支周姓,亦源出姬姓。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将自己的少子姬武、姬烈封在汝坟,称“汝坟侯”或“汝侯”,其后以“武”“汝”为姓。《元和姓纂》载:“武,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姓源韵谱》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而平王少子姬烈,至其十八世孙汝邕时。秦灭周,并其地,生汝秀,秀生汝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改姓周,讳周仁。因汝坟地方潮湿,遂迁到汝南(今河南平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周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后稷封于邰,其地扶风斄乡是也。后稷子不窋失其官,窜于西戎,曾孙庆节,立国于豳,其地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七世孙古公亶父,为狄所逼,徙居岐下之周原,改国号曰周,其地扶风美阳南是也。武王克商,十一世平王迁都王城,河南县是也。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秦灭周,并其地,遂为汝南著姓。生秀,秀生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于安成。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燕裔孙表。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才卿,隋德延二州刺史、永城敬侯。怀义,太子右宗卫率。基,字崇业,常州长史。允元,相武后。
永安周氏亦出自决曹掾燕。九世孙防,防十三世孙灵超。其先避西晋之乱,南徙居永安黄冈。
周仁迁居汝南后,其后比较显赫。正史记载中名人也多,诸如汉决曹掾周燕、汉零陵太守周嘉、汉陈留太守周防、汉光禄勋周举、汉隐士周勰、晋安东将军周浚、晋尚书左仆射周顗、晋丞相从事中郎周嵩、晋西平贞侯金紫光禄大夫周谟、南朝宋建平王宏中军录事参军周朗、南齐中书侍郎周颙、南朝梁文学家周舍、南朝梁国子博士周弘正、南朝陈太常卿光禄大夫周弘让、梁太常卿金紫光禄大夫周弘直、唐都官尚书周确、隋武卫大将军周法尚、唐丞相周墀、唐丞相周允元等。因而,此支周姓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望族,即汝南望族。
三、汝坟侯后裔汝姓
“汝坟”。《诗·国风·周南·汝坟》载:“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在诗的首句“遵彼汝坟,伐其条枚”,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大意是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汝,指汝河,源出河南省;坟,指水涯、大堤。
汝河,俗称北汝河,属沙颖河水系,是淮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嵩县车村镇栗树街村北分水岭摞摞沟,流经汝阳县、汝州市、郏县、宝丰县、襄城县、叶县六个县市,在襄城县丁营乡汇入沙河。与沙河相汇前河长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6080平方公里,除西部嵩县、汝阳县为山区外,其他均为平原。古称汝水,出河南梁县(梁县即汝州)勉乡西天息山。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载:“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蒙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又东届尧山西岭下,水流两分,一水东径尧山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
汝河汝州段上下45公里,经临汝镇、温泉、杨楼、庙下、骑岭、王寨、汝州镇、纸坊、小屯等乡镇,流域面积1507平方公里。河出深山,雨季山洪冲荡而下,裹挟大量沙石,使河床左右摆荡,宽窄不一。最宽处2.5千米,最窄处仅500米左右,多见“S”型、“U”型河槽,两岸滩地、绿洲随处偏多。河床内以砂卵石积淀深厚,潜水蕴量丰沛。旱季河面流量不大,砾石泠泠,水质清澈。汛期山洪暴发,泥砂俱下,势如马奔象驰,消退也迅疾。境内建有解放渠、幸福渠、跃进渠、保胜渠、丰收渠等,灌溉面积11.5万亩。由于汝河主要河段在今河南汝州,故汝州因汝河而得名。
汝坟也称汝邑,即东周时期王畿汝邑。东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将汝坟这个地方封给其两个少子姬武、姬烈,均封为“汝坟侯”,汝国成为诸侯国。
汝姓。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少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唐代名相张九龄《姓源韵谱》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姓氏考源》所载的“汝川”,实际上就是指“汝坟”,百度百科释义:“川,是一个汉字,文字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意思是河流。”也就是指汝河。《通志·氏族略》载:“汝氏,《尚书》有汝鸠、汝方。《左传》晋大夫汝宽、汝齐。汉有长水校尉汝随。《后汉·孝子传》有汝郁,颍州人。宋朝汝孝恭,登进士第。又有汝孝隆、汝日休,并普州人。望出渤海。”
汝姓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两岸。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镐京(宗周)迁到洛阳(成周),开始了东周王朝。迁都完毕后,周平王将功臣和王族分封为各地的首领,同时将他最小的儿子姬武、姬烈和姬秀封于汝坟,同时封其为侯爵,时人称为“汝坟侯”或“汝侯”。在汝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或爵号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元和姓纂》载:“武,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路史·后记十》也载:“平之子三……少曰秀,封汝川,谓之周,十九世,并于秦,
 
为周氏。”
四、汝坟侯后裔武姓
武姓,源出姬姓。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洛邑,历史上称东周。姬宜臼就是周平王。平王少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名“武”,长大后平王将其封在汝坟,即“汝坟侯”或“汝侯”,并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其名讳“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姓源韵谱》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元和姓纂》载:“武,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武姓女皇武则天父系武氏和母系杨氏均出自周王室,父亲又因功晋封周国公,所以继帝位后改国号为周,使武姓成为中华著名姓氏。《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后、中宗》载:“壬午(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国号周。大赦,改元,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为皇孙。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汉有武臣,为赵王。梁邹孝侯臣,生德。德生东武亭侯最。最生敬襄侯婴。婴生中涓、济阴侯山附,后以酎金国除。山附生陈留太守、内黄侯都。都生汝南太守宣,字文达。宣二子:尚、浮。浮字符海,司徒、左长史。生临漳令静,字伯济。静生烈,字文照。烈生光禄勋笃,字猗伯。笃生太常、中垒校尉悌,字周笃。悌生九江太守、临颍侯端。端生魏侍中、南昌侯周,周三子:陔、韶、茂。陔字符夏,晋左仆射、薛定侯。陔生太山太守、嗣薛侯越。越生威远将军、嗣薛侯铺。铺生太子洗马嘏。嘏生洛州长史、归义侯念。念生平比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洽,别封大陵县,赐四五十顷,因居之。生祭酒神龟。龟生本州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袭寿阳公克己。己生北齐镇远将军、袭寿阳公居常。常生后周永昌王谘议参军俭,生华。
五、周赧王后裔姬姓
姬姓源于黄帝、盛于周朝,兴于两汉。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最为荣耀、最为古老的姓氏,当今姬姓在中国姓氏排行第237位,发源地有山东曲阜、陕西岐山,河南汝州是姬姓第二祖根地。
西汉灭秦后继承了周的礼制,提倡以孝治天下。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时,汉武帝刘彻在洛阳考察,发现周的庙堂十分荒凉,问其原因,是周的后人由于战乱大多改名换姓四处逃难,多年没有人祭祀造成。武帝便询问洛阳城的老人,终于找到了周赧王的后裔姬嘉,遂下诏封为周子南君。《汉书·武帝彻·诏书》载:“祭地冀州,瞻望河洛,巡省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询访耆者,乃得孽子嘉。封其嘉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
汉元鼎四年(前113)十一月,汉武帝命颖川郡地方政府在今汝州市东北尚庄乡的榆庙村一带划地置周承休国(今存故城遗址),四周三千户为姬嘉子民。姬嘉在位6年薨。元封四年(前107),姬嘉的儿子姬置继位,在位24年。始元四年(前83),姬嘉的孙子姬当继位,在位16年。地节三年(前67)姬当因坐使家奴杀家丞,被宣帝刘询判死刑弃市,国除。元康元年(前65)姬延年以姬当的弟弟继封。延年吸取哥哥的教训,苦心经营,受到朝野称道。永光元年(前43),汉元帝封延年为承休侯(二类侯国),位次诸侯王。延年在位29年薨,谥号考。建昭三年(前36)姬嘉的曾孙质侯姬安嗣位,姬安在位4年薨。阳朔二年(前23),姬嘉的玄孙厘侯姬世嗣位,姬世在位6年薨。永始二年(前15)姬嘉六世孙姬党继位。姬党劢精图治,使自己封地国富民安,功绩得到汉朝廷的肯定。绥和元年(前8)汉成帝下诏将周承休国升格为一等国,封地扩大到方圆百里。元始四年(4),汉平帝诏封姬党为郑公。王莽篡位后,改封姬党为章牟公,改承休国为嘉美国。天凤元年(14),姬党死,其子姬常继位。东汉复改嘉美国为周承休国,建武二年(26),刘秀下诏降姬常为承周休侯,建武十三年(37)又晋姬常为卫公。东汉末年,废承休国,改为邟乡。
唐司马贞在为《史记》作注时认为,自嘉以下皆姓姬氏,著在史传。这就是说姬嘉的后人不分长子嫡孙皆姓姬姓,由此说明汉武帝所封的承休国是后来姬姓的祖籍地。姬嘉一部分后裔在唐代因避讳改为周氏,即长安周氏。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记载周子南君世系为:姬阳、姬敞、姬乐、姬南、姬逊、姬喜、姬宝、姬嘉(汉武帝封其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姬置、延年、姬安、姬世、姬党、姬常、姬武、姬康。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
 
“姬氏,姓也。帝喾生姬水,因以为姓。裔孙周文王三十余代,至赧王子孙,号姬氏。汉有周子南君姬嘉;唐水部郎中姬处逊,世居长安。开元初,明皇以嫌名改为周氏。望出南阳。”《元和姓纂》载:“长安,本姬氏,赧王之后,先天中避元宗嫌名,改姓周氏。后周太子太仆愿,弟威生权,权生思忠、思恭;思忠,职方员外,生处逊,水部员外、万年令;思恭,丹州刺史;愿侄道斌,长安令、比部郎中。”
六、周赧王后裔赧姓
赧姓。《姓氏考略》载:“出自姬姓,为周赧王之后,以谥为氏。”郡望为长安、沛国。据明永乐庚子(1420)湖广祁阳敦睦堂《周氏家乘》载:“赧王三子里,亦讳姬里,生殁葬失考;杨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波。里之子波,亦讳姬波,生殁葬失考;张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光。波之子光,生殁葬失考;陈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佚名。”赧姓在今天虽然是小姓,但却是周赧王后裔姓氏,祖根在今河南汝州。
七、周平王次子姬唐后裔梁姓
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次子唐受封于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属于以封邑名称“梁”为氏,后被楚国所吞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路史·后记十》载:“平之子三,长曰精,封纵,为纵氏。次曰唐,封梁山,为梁伯。”《路史》亦载:“周平王子唐封南梁,安定梁出此。”宋代学者邵思《姓解》中、以及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编撰的《广韵·路国记》中都认为梁氏直接由周王朝姬姓演变而来。
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2013年,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梁姓人口排名22位。
八、东周王室后裔姓源研考归结
王大良教授在河南汝州东周王室历史与周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早期的祖先认同与文化凝聚力”至理很是中肯,值得点赞!
所谓“祖先认同”,笔者个人认为,就是各姓氏各支系根据自家老谱记载的对历代先祖的认同;通过发展姓氏家族文化,达到凝聚血脉亲情的目的。比如江西吉水《泥田周氏族谱》、吉安《渔塘周氏家乘》和湖广祁阳《周氏家乘》等老谱记皆载后稷、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平王、周桓王、周赧王、周勃、周亚夫、周秘、周义山、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瑜、周胤、周泰等先祖,今江西吉安乌东周氏、吉水泥田周氏、吉安渔塘周氏、吉水桑园周氏、吉水醪桥周氏、安福车田周氏、泰和爵誉周氏、泰和漆田周氏、永丰周氏、吉水柘塘周氏、吉水水田周氏等,以及从吉安乌东、吉水泥田、吉安渔塘、吉水柘塘、吉水水田、吉水桑园、吉水醪桥、安福车田、泰和爵誉、泰和漆田分迁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世家大族皆认同上述这些先祖。而今江西安福石门田西周氏、吉安界塘周氏、萍乡莲花周氏等世家大族皆认同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瑜、周胤、周纂、周敏、周访、周抚、周楚、周琼、周虓、周法暠、周罗睺、周仲隐、周密、周广等先祖。
一些专家学者只认同姓氏典籍和正史、方志,不太认同谱书。笔者认为谱书会有错讹,正史、方志同样也会有错。比如正史《新唐书·则天皇后、中宗》《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姓源韵谱》等姓氏典籍在追溯武姓、汝姓、周姓时,皆记载周平王两个少子姬武、姬烈同时分封到汝坟为“汝坟侯”或“汝侯”。用逻辑学来分析可能吗?又如《宰相世系表·周氏》载:“永安周氏亦出自决曹掾燕。九世孙防,防十三世孙灵超。”周燕为汉宣帝时任郡决曹掾。《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载:“周嘉字惠文,汝南安成人也。高祖父燕,宣帝时为郡决曹掾。”汉宣帝刘询于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是西汉第十位皇帝,也就是说周燕在前74年至前49年之时担任郡决曹掾。《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载:“周防,字伟公……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防尤能诵读,拜为守丞。”从这一记载得知汉世祖刘秀“巡狩汝南”时周防十六岁。那么汉世祖“巡狩汝南”是在哪一年呢?《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载:“十九年(43)春正月庚子,追遵孝宣皇帝曰中宗……秋九月,南巡狩。”由此得知汉世祖“巡狩汝南”时是在建武十九年,即公元43年。建武十九年(43)“世祖巡狩汝南”时周防十六岁,这明摆着周防生于公元27年,也就是汉建武三年。周防九代祖周燕于“宣帝时为郡决曹掾”。意味着周燕在前74年至前49年的时候担任郡决曹掾,能当上这种级别的官,年龄当在30岁左右,49+30=79。说明周燕生于前79年,与周防的出生年公元27年相隔106年。106÷9=11.77岁。平均合11岁一代。试想,11岁能生儿子吗?明显《宰相世系表》有错。
 
“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汝坟侯”就是汝国国君,要续嗣的话,应该是“续汝之嗣”。作为一代明君的汉武帝,他已经将“续周之嗣”封给了周赧王周天子的后代姬嘉了,干嘛还要封给汝国的后裔呢?何况最早的正史《史记》《汉书》没有记载“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还有《宰相世系表》缺世错代比较严重。如《宰相世系表》载:“灵超,梁桂州刺史、褒城侯。法僧/法尚,隋起部尚书、谯僖公/炅,字法明,黄州总管、道国公。”这段记载说明周灵超生子三:周法僧、周法尚、周炅(字法明)。然《陈书·周炅传》载:“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强,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灵起,梁通直散骑常侍、庐桂二州刺史,保城县侯……子法僧嗣,官至宣城太守。”《隋书·周法尚传》载:“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人也。祖灵起,梁直阁将军、义阳太守、庐桂二州刺史。父炅,定州刺史、平北将军……有子六人。”《资治通鉴·唐纪》载:“前真定令周法明,法尚之弟也……子绍德攻沔阳,皆拔之。”唐杜牧《唐故东川节度使检校右朴射兼御史大夫赠司徒周公墓志铭》载:“灵起,仕梁为桂州刺史,生炅,在陈为车骑将军。炅生法明。”根据《陈书》《南史》《隋书》《资治通鉴》及唐丞相周墀墓志铭等记载,周灵起本来生子周炅,却被《宰相世系表》弄成孙子变儿子“法僧、法尚、炅字法明”;周炅本来字文昭,却被《宰相世系表》弄成三儿子的名字“周炅字法明”;周炅本来生子三:法僧、法尚、法明,却被《宰相世系表》弄成父子变弟兄“法僧、法尚、炅字法明”。《宰相世系表》不但将“孙子变儿子、父子变弟兄”,还将周灵“起”改成周灵“超”。《宰相世系表》不但连周灵起至周墀八代世系都搞错,而且其中还缺少一代,可想而知,周墀八代祖以上世系能不搞错吗?史实性能不打折扣吗?有可信度吗?能成为信史吗?能符合逻辑吗?关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周氏记载出现讹误的问题,笔者曾作了全面研考,详情见拙文《浅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氏〉史实性》。
其实,按照逻辑学推理,周平王两个少子姬武、姬烈,要么他们是一个人,要么有一个不存在。姬武存在的话,姬烈就不可能存在,但姬烈有《宰相世系表》记载,又有部分周姓人认同,不存在也就存在了。所以,笔者很赞赏王大良教授提出的“早期的祖先认同与文化凝聚力”至理。
对于正史、方志和家谱支撑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史书,所记难免会有错,但只要记载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吻合历史:正史正确以正史;方志正确以方志;家谱正确以家谱。总之,所记史实要经得起考证。主要是各姓氏各支系,对自己祖先的认同。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