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文史』——浅谈东关迎恩楼、迎风楼、来青阁的由来及名称演变

来源:古韵汝州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浏览量:

『汝州文史』——浅谈东关迎恩楼、迎风楼、来青阁的由来及名称演变

 刘孟博 
 
汝州文史』——浅谈东关迎恩楼、迎风楼、来青阁的由来及名称演变

 

刘孟博/文图

 

来青阁,明清时期又称迎恩楼、迎风楼,其旧址位于汝州市区郏宝路口西侧东关街祖师庙旁。来青阁历史上曾是汝州地方官员迎旨接官的重要礼仪性活动场所,即皇帝有圣旨、诏谕送达汝州;或上级官员巡阅地方途径于此;或新官莅任;地方官员都要出城三里,在来青阁前外列队迎接,谓之迎旨接官。州人在来青阁外迎旨接官的旧制,兴起于何代,已不可考,然汝州自古为沟通秦晋楚吴之要道,许洛古道、宛洛古道皆穿州城而过,遥想往昔,过往商旅络绎,每岁途径于此的官宦世胄,亦当不在少数。

令人遗憾的是,来青阁这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古迹,却在“抗战时期”被毁,永远的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汝州籍文化名士张绍文先生,在其出版的个人诗集《张绍文诗选》中,就有一首描写来青阁的诗:“紫气东来古阁迎,苍松翠柏总青青。登高一望许都近,十里烟霞罩汝城。”如今的好古寻幽者,想要探知来青阁的过往,唯有借助于档案文献的些许记录,去了解来青阁及其附属建筑的历史嬗变。

提及来青阁,首先需要讲一下其所处的东关街,东关地区作为城市的外围延伸,汝州城的东大门,依托于交通的发达、通畅,自古商业繁华,通过阅读明代汝州学正任仪撰写的《重修备水渠记》一文,可对东关街的繁荣景象有一个初步印象。其文曰:“汝为河南名郡,城有门三,东曰仰京,西曰瞻洛,北曰望嵩。俱有关以附之,居民萃焉。西北二关事产差少,而东关自仰京门抵迎恩楼,几三里许,人物聚集,店设鳞次,商贾货于斯,行旅止于斯,士夫庐于斯,诚一州冠冕也。”

到了清代,随着南关街、西关街商业区的形成,原本喧闹的东关街逐渐落寞,其商业繁华程度已大不如前,街道长度亦有缩短。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城关街道》卷三记载曰:“东关外东至吕祖阁为泰来街属东关,阁外属在一里。街中迤北为登封巷,至北东、西两路,属东关,其路北以西属水峪里,东属在一里,北属向一里。街自南往西有临隍口,中有青岭巷,东有鲁宝巷,俱南至东关,房舍后属在一里。又东门外有便径一道,口北至土桥,属东关,桥北属水峪里。”由此可见,当时东关街仅至现今的东关街中段(后毛庄口西),分界线为路中的吕祖阁,该阁为道光八年汝州知州董大醇,在明代乡贤张维新石牌坊遗址上捐奉创建。据志书记载,张维新因政绩斐越,屡有擢升,时东关街及城内中大街均有为其所建石坊,分别为张给事坊两座、张布政坊两座,而东关吕祖阁旧址为其中的那组石坊,已无从可知。

 

根据不同时期的档案文献记载,来青阁的名称及其附属建筑,在历代官府的不断修缮下多有变化,大致可分为迎恩楼、迎风楼、来青阁三个时期。

来青阁在明代称迎恩楼,恩者,即皇恩也,寓意为“恭迎皇恩”。古语有云:“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国语·晋语一》:曰:“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君臣之礼,礼莫大于敬,在君主集权统治达到了顶峰的明代,利用语言、行为表忠心是臣子们最常用的办法。因此将汝州东城门命名为仰京门,在城外的郊迎之地,设迎恩坊及迎恩楼,更多的是为了展示地方官员对皇帝的忠敬之心。经过查询,各地以仰京、迎恩为名的城门并不在少数,在韩国首尔特别市西大门区岘底洞亦有迎恩门一座,该门是朝鲜王朝时期国王亲自迎接中国明朝和清朝使臣的场所。该门旧名迎诏门,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朝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他对“迎诏门”的名称发表意见说:“所迎有诏、有敕、有赏赐,而名以‘迎诏’,似偏矣!”于是题写“迎恩门”三字,作为该门的新名称。通过正德《汝州志》的记载,明代的迎恩楼建筑群,主要有迎恩坊、迎恩楼、观音堂、接官亭等构成。正德《汝州志·公署》卷四曰:“迎恩楼,在东廊门上。”正德《汝州志·寺观》卷四曰:“观音堂,在东关廊门外,今置接官亭于内。”   

清代初期,来青阁曾易名为迎风楼,并祀以文昌帝君。迎风者,乃汝郡发脉于此,受气于东,故在此四方风象聚会处,立文昌阁以应其祥瑞。同时迎风楼,亦有接风之意,仍不失其为郊迎之所的本职。清代知州林中宝所撰《重修观音堂、玄帝庙、帝君阁记》曰:“郡东关之抄,旧有帝君阁,阁之内曰玄帝庙,阁之外曰观音堂,兵燹之余,嗟荒落哉!余瞻拜心怆,遂谋缔造于兵宪大人,大人曰善,助余成之。余乃飏言于众曰:“观音者,慈觉之主也。慈则无所不怜,怜则济之;觉则无所不照,照则化之。皈其法者必福,诵其号者消灾。始乌可不堂?堂圮矣,今乌可不修?修观音堂,玄帝分化于此,风雨露雷主之,祸福善恶司之,职生物之命,道尊玄武,广教化之恩。佛名无量,始乌可不庙?庙圮矣,今乌可不修?修玄帝庙,帝君华益之精,钟天上文昌之瑞,广人间胤嗣之祥。凡四方风象聚会处,多立文昌阁应其祥瑞,汝即发脉于此,受气于东,斯固此都,风气聚会之所也。始乌不可阁?阁圮矣,今乌可不修?””

林中宝,字玉斋,辽东铁岭卫人,恩贡。清顺治七年(1650年)六月,任汝州知州,在任三年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犹幸三改岁而三熟,土渐辟,人渐聚,礼乐渐兴。予未敢知曰“人和政通”,遽还汝旧观,其较予初莅时,则有别焉。”在经历明末之乱后,汝州境内的古迹名胜多毁于兵燹,或年久失修,知州林中宝与巡道范承祖曾先后重修学宫文庙、洗耳河桥、风穴寺、南禅寺、法行寺……。东关迎风楼,作为汝州官府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重修迎风楼及其附属的接官亭、观音堂、玄帝庙,也显得尤为必要。

图片

继知州林中宝重修迎风楼建筑群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迎风楼再次迎来了它的新一任重修者,知州章世麒的到来。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职官》卷二记载曰:“章世麒,字秩千,顺天宛平人。康熙六十年任,听断明决,培文风,赈饥民,舆情爱慕,有去思碑。”章世麒所撰《创修汝郡培风、来青阁诸工记》一文,对该次重修及缘何易其名为来青阁,有详细记述。“汝本周南地,北枕嵩少,岘山峙其右,三山列于左,颇擅形胜。独汝水东去,曾不回顾郡城,而郡城之巽方又无重冈峻岭以锁其流而收其气。善乎前人之谋,欲建浮屠于东南五里外,砥柱廻澜以锁地气,谓可以使富庶常保,而文教亦以蔚兴也。会以费浩中止,仅存其基。康熙壬寅,不佞来守是邦。询得其故,谋成厥工。周览相度兵燹之后,东城一带大半倾圮。郭之东极,向有迎风楼,上建文昌祠并元帝庙、观音堂,皆前人所设,以为锁钥郡城计也。今皆鞠为茂草矣。于是,先其近者,图其易者,而尝试之,经始于癸卯之正月。先于城东南隅,商之青乌家撤旧钟楼之基,创建文峰塔。因治东城内外之倾圮者,建宾暘楼于东门之上,以迓生气。又即迎风楼旧基扩大而重建之,仍祠文昌于上。文昌,木德也,易其名曰“来青阁”。东方者春,青阳来复,斯文明有象。”

图片

迎风楼易名来青阁,诚如章世麒所言,“文昌,木德也,易其名曰“来青阁”。东方者春,青阳来复,斯文明有象。”《说文》曰:“青,东方色也。”青字,同时又有青春、茂盛等意,因此章世麟改迎风楼为来青阁,可谓意义深远,为汝郡之文风丕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相传来青阁内曾悬有匾额曰“有孚”,《说文》曰:“孚,一曰信也。”即为人所信服,使信任。州人于此处悬挂该匾,旨在表达自扩建来青阁后,在文昌帝君的佑助下,汝州果然转变成为文风昌盛、贤才辈出、科甲联芳的“人物之薮”,文昌之瑞,颇可信也。

图片

雍正四年,来青阁建筑群发生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来青阁外的观音堂被易名改建成为了先农坛,从此以后,这座观音堂再未出现于史料文献的记载。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祀典》卷五记载曰:“先农坛,在东郊来青阁外,拜殿三楹,拜台一方,院墙四围,门楼一座。雍正四年诏各府县衙立坛祀神农,每岁以仲春亥日致祭,并行耕籍礼。”

 

 

图片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讲究人情世故,迎来送往,礼尚往来,是日常生活的必备礼仪,官场之上更是如此,接官亭作为专门迎送来往官员的特定场所,在全国各地均有设立。据说官场的这种迎送礼仪可以追溯到秦朝,自秦始皇普遍推行郡县制后,官场就出现了接风饯别之风。到西汉后期,政局屡变,地方官员调动频繁,此风更盛。《汉书》记载,“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自唐宋以降,此风愈演愈烈,如遇高官重臣经过,地方上就“数十里外设马为长探,二十里内设马为短探,无不竭力趋跄”。而接官亭外,更是旌旗招展,各种官衔牌、肃静回避牌、旗盖等陈设仪仗林立,地方守官率领其属吏绅民列队迎候,场面可谓热闹非凡。在武建业老先生的回忆文章中,便描写有1941年5月,时任襄樊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前往洛阳参加军事会议,途经临汝时,县政府通知各机关学校、市农工商代表在来青阁外列队迎接的盛大场面。

图片

“大概是1941年5月的一天,当时我在临汝且立第一小学任教,临汝县政府通知各机关学校、市农工商代表列队到“迎风楼”,欢迎一个路经这里的抗日名将。童子军教官郭德化组织全校童子军列队前往,童子军每个上穿墨绿色上衣,下穿土黄色短裤,紫色领巾,头戴黄色茶叶形帽,身背黄色小水箱,肩扛红白相间的童子军棒,整队出校门沿大街东行。…………同学们雄纠纠气昂昂唱着歌曲,穿过大街,跨出东门,直奔东关外“迎风楼”。在洛宛公路南侧站下,这时有的学校已先到,省立四小,县立二小、一初、二初、省中,陕州棉校、临汝师范、豫西高中、汝阳中学都穿着不同的校服,列队在公路两旁。市农工商代表也手执红绿黄各色写着“抗战必胜”、“誓死不作亡国奴”、“打倒日本鬼子”等五色彩旗,排着整齐的队列,站在公路两边。县政府领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警察局……各下属机关人员也参加今天的欢迎行列,这时欢迎的人群都禁声伫立南望,想尽早瞻仰这位久战沙场的抗日将军。“嘟嘟嘟”一阵吉普车声从南疾驶而来,后边紧跟两三辆绿吉普和草绿色的装甲汽车,载着荷枪实弹的士兵,保卫着一位军官驶入行列,这时列队里迸发出一阵阵的口号声:“欢迎李司令长官”、“热烈欢迎抗日功高的李宗仁将军!”这时,才知道今天是热烈欢迎这位劳苦功高的抗日名将李宗仁将军的。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李宗仁将军走下吉普车,在卫兵的保卫下从容走过欢迎的行列,不时举起带白手套的手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走近我们学校的队列前,我特别目睹了他的容颜,个头中等,面部呈现古铜色,身穿草绿色呢子军服,腰束武装带,足穿长筒皮靴,刚毅的面孔上,微带笑容,在人群中不时伸手向欢迎人群致意,人群中也不时爆发出“李长官劳苦功高”、“热烈欢迎抗日的李宗仁将军!”李宗仁将军走出欢迎的行列,登上吉普车驶向洛阳的公路上了。”

图片

据熟知地方掌握的姚国旗老师介绍,听早年见过来青阁的老年人说,来青阁的下部为砖石垒砌的高大基台,正中开有门洞供行人车辆通行,基台的北侧设有台阶可以登顶。基台之上为楼阁建筑,样式与东城门门楼一样,均为重檐歇山顶,民间俗称“两滴水”,对比周边县市留存下的类似古建筑,与其最为相似的为洛阳鼓楼。关于青阁被毁的具体时间,按照民间的说法为1944年5月临汝沦陷前,驻守城内的国民党军队为修建工事而拆毁,不过具体还有待考证。来青阁作为汝州城重要的地标性古建,见证了上千年的封建官场礼仪和无数的宦海沉浮,是汝州古官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研究中国古代礼仪和政治制度均有着重要意义。

已无更多数据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