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温泉镇均田村泥河寺

来源:汝州文化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浏览量:

温泉镇均田村泥河寺

 

刘孟博/文图

 

泥河寺位于汝州市区西五十里许,温泉镇东均田村,始建于明代,虽规模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均田村古称泥河村,其名称由来,今已无从考证。后不知何时,泥河村被更名为军田庄,在民间传说中,此次更名与乾隆丁丑科武进士赵邦诏有关,其真实可信度几何,亦不得而知。最迟至清代道光年间,军田庄已被写作均田,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村庄》卷三记载,均田庄属人一里,分为东均田与西均田两个村庄。

 

据泥河寺负责人杨武申、赵秋申、赵明亮介绍,泥河寺原址位于均田村内,即现在的均田小学,旧时泥河寺有山门一间、倒坐临街四间、大殿三间、卷棚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关帝殿三间,院子内外另有石碑多块。解放后,泥河寺被均田村小学占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寺内原有建筑已被拆毁大半,剩余佛殿则仍被当做教室使用。1991年7月16日,村民赵顺福、赵书现、朱法三人集资360元,延请工匠塑造佛像,因没有合适的地方供奉,只能暂时安放于小学南屋内。1992年,均田小学进行校舍改建,众人无奈又将佛像迁徙至村委会南屋。1993年11月,经过村民商议,募化集资9458元,在村东三队地内重建新寺一座,占地面积两亩,同年底工程告竣并举行开光大典,虽然新建的佛殿可能比原寺稍有逊色,但是就当时的条件来看,已经殊为不易。此后近三十余年间,泥河寺内建筑已多次扩建,并逐渐发展至现有规模。

 

如今泥河寺内仅存古代石碑两块,分别为《重修白衣观音堂並金塑火神圣像碑记》《重修水陆神轴碑记》,其他碑刻则毁坏于1958年大修“石轨道”时期。《重修白衣观音堂並金塑火神圣像碑记》刊刻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由郡儒童张丙烈撰文并书丹,该碑解放后被用以架桥,所幸未遭损坏,1994年移地重建泥河寺时,被寺委会成员找回,并重新树立于寺内。《重修水陆神轴碑记》刊刻于道光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原本就镶嵌在寺内大殿墙壁上,大殿被拆毁后,由寺委会成员妥善保管,并重新镶嵌在新建大殿前檐廊下。泥河寺无疑是幸运的,在屡历变革的情况下,还能保存古代石碑两块,使寺庙历史不至无稽可考,慕名而来的香客游人在阅读碑文后,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该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

 

《重修白衣观音堂並金塑火神圣像碑记》曰:“闻之莫为之前,虽羙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则维志□然焉,容以或出哉。汝治西四十里许,始名泥河村后更名军田庄,旧有水陆佛殿,以南有观音大士堂,门以外有火帝真君庙,创于明时,已阅百有余岁矣。历年久远,其堂栋榱,虽未折崩,而墙垣倾圮。其庙虽未敝坏,而圣颜剥落,以暗淡无光矣。起而维新之者谁乎?幸有本郡功德主王君国吉、朱君光海等,目观心伤,不忍坐视,特独力难成,因请到化主朱刘氏、王李氏、牛刘氏,募化四方善南信女,各捐己资,共勷厥事。不数日而功成告竣,其殿宇则竹苞松茂,其圣像则光耀四壁,神有所依,人获其休,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可预卜矣。《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为数君咏焉。《诗》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矣。爰是僅出俚语,以赞其羙而羙彰矣。刻之贞珉以表其盛,而盛传矣。使后之人,以似以续修而葺之,俾斯堂与庙之永不朽云,讵不幸甚。”

 

 

《重修水陆神轴碑记》曰:“前明万历年间,庙有水陆神轴三十余轴,上下神祇备焉。乡人于每岁正月朔日,悬挂佛殿周围,虔设祭品,专心壹志以祭之,每岁未尝或废,灵应亦无或爽,盖数百年于兹矣。第以世远年湮,凋残剥蚀,几至不可復识,瞻拜者每叹继起之无人矣。乃对越之余,輙起兴复之志,谋之同人,欣然乐从。谨募化社以内之人,劝其资助,倣之故迹,施以绘画,阅二月而焕然如初矣。第久而必敝,理所固然,前人既以修復之志待之予,予又将以修復之志待之后人也已。”

 

汝州地区古代寺庙众多,佛教信仰氛围浓厚,由于一直缺乏系统的资料整理,因此对水陆画在汝州的使用及遗存情况,尚存在研究空白。泥河寺明清时期每年正月初一定期悬挂的水陆神轴,虽然早已下落不明,但是《重修水陆神轴碑记》的发现,则对汝州地区水陆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资料。

 

 

水陆画是中国古代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起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行于唐宋,流传至元、明、清。它是道教、佛教在举行其宗教仪典放焰口、斋醮、水陆法会等活动时,必须供奉悬挂的神灵图像画轴。水陆画名称的来由,与它的功能和所描绘的内容相关,“水陆”之名,始见宋代遵式的《施食正名》,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意。水陆画色彩多以赭红配绿色调,装饰效果非常强烈,尤以神佛菩萨画像的画法最为精湛,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水陆画可分为卷轴画、壁画、雕塑等,以神灵身份品级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卷轴画在法会时期悬挂,悬挂也是按身份品级不同分别挂于上堂或下堂,装裱的画轴镶边多分上堂与下堂,分黄绫与红绫,当时的水陆画被看得很珍贵,只有在法会上才能悬挂,并按神灵或其阶段层展示,法会结束时进行收藏保管,平时不能轻易悬挂,也不能单幅悬挂。

 

水陆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有佛教方面大量的人物画,如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山岳江海诸神、儒教、先圣、道轮回等等许多密宗题材。一套完整的水陆画几乎涵盖了天上、人间、地府三界中所有神祇,俨然是由天、地、人三界组成的社会全像图,可以说水陆画是集儒、释、道画的大成而纷然杂陈的一种创作。如位于中国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的佛教寺院西来寺,现今还遗存24轴“水陆道场”的卷轴绢网,这些工笔水陆画共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故事78组,各种人物502身,主要内容有反映“神界”的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明王尊者、护法韦陀等,有描绘神道的日月星辰三官大帝、风雨雷电等;还有绘制各色人等的帝王太子、后妃宫嫔、将帅士兵、贤妇烈女等像;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画像,如饥荒饿殍、桥梁路倒、投河落井、客死他乡、兽咬虫伤、马踏车辗、别妻离子等凄惨的人间景象,体现了中国民间宗教的实用性、大众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众文化